實控人愛吹牛皮講故事,千山藥機難逃「七年之癢」魔咒

實控人愛吹牛皮講故事,千山藥機難逃“七年之癢”魔咒

作者@柳絮

最近先後經歷被立案調查、股權轉讓終止、質押股票爆倉、定增募資泡湯、債務出現違約等“噩夢”的千山藥機,正經歷著滿目瘡痍的“七年之癢”。

作為曾經的基因檢測概念股,互聯網+精準醫療佈局的大健康企業,千山藥機也曾風光無限過,股價一度在2015年年中漲至最高點76.12元/股。然而,潮水退去,千山藥機盈利能力堪憂、高額債務壓頂,只能裸泳。目前,其股價已跌至4.43元/股。

截至2018年,千山藥機正好上市7年整。七年,或許只是一個巧合,但癢一癢,早晚要出事。

實控人犯下“三宗罪”,千山藥機慘遭殃

千山藥機的危機始於2017年12月,彼時上市公司發佈《重大事項停牌公告》,稱劉祥華等8名實控人正與其他方商談轉讓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可想而知,如果有人願意接盤,也許這8名實控人已經能夠全身而退。

然而,正義也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

2018年1月,因千山藥機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證監會決定對其進行立案調查。受此影響,千山藥機實控人的股權轉讓計劃被迫終止,大股東想要脫身的美夢破滅。

截至目前,證監會尚未公佈最終調查結論,但隨著千山藥機越來越多銀行賬戶被凍結、信用違約官司被曝光,如今的上市公司已經危機重重。

觀察君梳理了千山藥機上市以來的發展歷程,發現上市公司所經歷的種種亂象之下,其實控人劉祥華似乎難辭其咎。

罪一:管理水平堪憂,難當“企業家”重任。

7年前,千山藥機上市路演時,劉祥華曾驕傲地宣稱:“我不是一個企業家,而是一個發明家。”此時竟是一語成讖。後半句不知道對不對,但前半句貌似說對了。

公開資料顯示, 2011年5月上市時,千山藥機IPO募資淨額為4.65億元, 共募投9個項目,截至2013年末,已全部使用完畢,但收成均以慘淡收場。據2016年年報詳細記錄顯示,除了3個無法單獨核算效益、1個未作收益預算外,其餘5個項目中,僅有一個項目達到預期效益。

實控人愛吹牛皮講故事,千山藥機難逃“七年之癢”魔咒

與此同時,自2014年8月以來,千山藥機發起的三次定增均“胎死腹中”。本來,上市公司定增擱淺是家常便飯,但千山藥機上市以來三次定增均流產,那這就要從管理者身上找找原因了。

罪二:身兼數職,獨裁專斷。

2017年,瑞華會計事務所對千山藥機的年報出具非標意見,其中一條直指其實控人、董事長、總經理劉祥華凌駕於公司內控之上。

據公告披露,千山藥機為關聯公司、關聯法人的借款違規提供擔保約3.2億元,均未履行審議程序和信息披露義務。其中,11筆擔保均出現逾期違約,作為擔保方的千山藥機需承擔約2.9億元的欠款承擔擔保責任。

實控人愛吹牛皮講故事,千山藥機難逃“七年之癢”魔咒

罪三:滿口跑火車,天天講故事。

千山藥機是一家制藥專用設備製造企業,起家產品是大輸液生產線。上市第二年,千山藥機便開始戰略轉型,開啟瘋狂“買買買”模式,緊跟 “基因檢測”、“智能可穿戴”、“大健康”等熱門題材和概念。

在上述熱門概念的大風鼓吹下,千山藥機股價在2015年6月30日漲至最高點76.12元/股,市值也一度高達255億元。彼時劉祥華喊出的“打造千億市值大健康公司”目標,仍言猶在耳。

可惜吹得越高,跌下來也就越狠。千山藥機併購回來的子公司業績遠達不到預期,投入與回報的不等,導致上市公司陷入如今債務困局。截至7月23日,千山藥機股價為4.43元/股、市值為15.98億元,分別距其最高點折去94.20%和93.73%。

底子薄,還愛瞎折騰

在上市公司實控人的“任性”指揮下,千山藥機主營業務自上市以來不斷變更,從製藥機械業務到藥用包裝材料再到煙花生產線,期間夾雜著各種併購、參股等花式擴張。但公司主營業務一直不賺錢,舉債投資也未獲得預期收益。留給上市公司的,只有高額的債務壓頂。

從表象上來看,千山藥機2018年的一切不順,始於8名實控人擬轉讓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但實際上,早在2015年,千山藥機經營危機的信號就已出現。

2015年,千山藥機的銷售毛利率仍保持上市以來的50%左右,但是同期銷售淨利率卻從2014年的22.51%暴跌至6.84%。

2016年同樣的情況依然持續著,公司銷售淨利率在2015年暴跌的基礎上,仍下降了0.37個百分點,從6.84%下滑到6.47%。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千山藥機因收購樂福地相關業績承諾不達標獲得的補償款,確認非經常性損益1.67億元。所以,剔除該補償款對淨利潤的影響,經測算的實際銷售淨利率已經跌至-15.45%。

在觀察君看來,千山藥機銷售淨利率不斷下滑的主因或與其主線不明的主營業務佈局息息相關。

在2014年收購宏灝基因後,千山藥機從一家主營製藥裝備機械的企業,轉型基因測序市場,同時切入大健康產業。

但是,公開資料顯示,千山藥機主營業務還是隸屬於製藥裝備機械行業,與“大健康”業務毫不沾邊,而且其標榜的高血壓基因芯片業務營收也一直不見蹤影。

實控人愛吹牛皮講故事,千山藥機難逃“七年之癢”魔咒

進一步分析千山藥機的主營構成,發現貢獻營收大頭的業務以兩年一次的頻率變更。

2011-2012年,非 PVC膜軟袋大輸液生產自動線業務、玻璃安瓿生產自動線業務分別貢獻營收32.58%、23.6%。到了2013和2014年,其他主營業務(製藥機械單機和備件)分別貢獻營收28.91%、38.92%。2015-2017年,藥用包裝材料、全自動組合煙花生產線、藥用包裝材料分別貢獻營收30.95%、29.30%、55.84%。

頻繁折騰之下,2011-2017年,千山藥機營收趨勢基本呈現“M”型走勢,扣非淨利潤也僅在2014年達到最高點1.12億元。自2015年以後,千山藥機扣非淨利潤一落千丈,2017年虧損更是高達7.75億元 。

實控人愛吹牛皮講故事,千山藥機難逃“七年之癢”魔咒

與此同時,千山藥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表現也慘不忍睹。2011-2017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總額為-14.81億元。僅僅在2013-2015年,公司實現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流入2.13億元,其餘年份均是淨流出狀態。

主營業務盈利能力不足、定增又流產,無奈之下,千山藥機似乎也只能從外面借錢“講故事”。

2011-2017年,千山藥機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流入總額為65.39億元

,其中取得借款收到的現金佔比87.46%。尤其是2015年,千山藥機負債快速增長,合計為20.25億元,同比增長178.93%。其中,短期借款同比增長102.80%,長期借款同比增長近64倍。

然而,悲催的是,千山藥機控股的子公司或參股的公司並不掙錢。

2015-2017年年報均顯示,千山藥機多家子公司處於虧損狀態。其中,2017年主要子公司中,宏灝基因、樂福地、千山慢病、廣東千山醫療、湖南千山醫療淨利潤合計虧損達0.95億元,佔同年上市公司淨利潤虧損額的26.4%。

而與此同時,千山藥機的投資收益也一言難盡。2015-2017年,千山藥機的投資收益為714.4萬元,3年平均下來,每年的收益僅為238萬元。

如此一來,千山藥機的負債率逐年快速上升,由2011年的13.42%漲至2017年的83.92%。底子薄,還愛瞎折騰,這就是千山藥機的真實寫照。

實控人慾“跑路”,上市公司面臨退市風險

本來,千山藥機的危機一直隱藏在水面之下,誰曾想8名實控人的股權轉讓竟然引出這一連環“暗雷”。6月8日,上市公司披露的一份對前期會計差錯的更正公告,把這一潛在危機推出了水面。

據公告披露,2015-2017.9月期間,千山藥機的財務數據均存在重大差錯。其中,經會計師事務所調整之後,2015-2017.9月,千山藥機淨利潤分別調減2643萬元、1.5億元、2.38億元。3年累計調減淨利潤逾4億元,千山藥機真敢玩數字遊戲。

如今上市公司危機浮出水面,再回過頭來看此前千山藥機的分紅以及實控人增持的伎倆,更像是收割韭菜的行為。

自上市以來,千山藥機並不賺錢,6年累計實現淨利潤4.26億元。但是,其實控人和控股股東分起紅來卻是毫不手軟。

實控人愛吹牛皮講故事,千山藥機難逃“七年之癢”魔咒

公開資料顯示,2011-2016年,千山藥機以現金分紅、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方式回饋大股東,6年累計現金分紅1.03億元,分紅率達24.18%,遠高於同行業上市公司楚天科技14.9%的分紅率。

除此之外,2015-2017年,劉祥華先後通過證交所集合競價增持千山藥機397.55萬股,合計耗資1.05億元。其中,華泰遠見5號集合資管計劃增持5907.58萬元,剩餘4592萬元為自有或自籌資金等。

實控人愛吹牛皮講故事,千山藥機難逃“七年之癢”魔咒

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劉祥華的一路增持下,而作為劉祥華的一致行動人,同為控股股東的鐘波、王國華、鄭國勝、彭勳德以及部分董監高們卻在紛紛減持。經不完全統計,自2014年以來,除劉祥華外,其餘股東及董監高累計減持股數佔總股本的1.5%。

由此看來,或許其他一致行動人以及董監高早已獲悉上市公司走下坡路的內情,才不斷地將股票變現脫手。那麼,2018年初,8名大股東攜手共退上市公司的行為也就解釋得通了。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自己做了壞事,想逃之夭夭,哪有那麼容易,證監會隨即對其啟動立案調查。

目前,劉祥華及其一致行動人所持的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數量,已經全部達到質押警戒線和質押平倉線。其中,除了鍾波持股未被司法凍結之外,其餘大股東所持個股票均已被司法凍結。

而隨著千山藥機股價一路下行,千山藥機董事鍾波所持有的113萬股股票被證券公司強行平倉,黃盛秋也被強平248萬股。這也就意味著,下圖中已經達到質押平倉線的股份一旦被證券公司強行平倉,千山藥機的實控人或將易主。

實控人愛吹牛皮講故事,千山藥機難逃“七年之癢”魔咒

而更糟糕的是,在上市公司被易主之前,千山藥機極有可能發生因觸發淨資產為負導致暫停上市的情形。

截至2018年6月末,千山藥機到期未清償的債務、尚未到期的長期和短期借款、民間借貸等負債總額高達31.75億元。然而,截至 2018 年一季度末,躺在上市公司賬戶的淨資產僅為 5.93 億元。

此外,公開資料顯示,千山藥機及其子公司共44個銀行賬戶被凍結,湖南千山慢病健康管理公司、上海申友生物技術、宏灝基因、樂福地等17個子公司股權被凍結等,合計凍結數額逾15億元,而這些凍結股權均存在被司法拍賣償還債務的可能性。

種種跡象表明,管理層和大股東的肆意妄為,使得原本主營尚可的千山藥機從小康生活直接過渡到貧民生活,令無數中小股東損失慘重。不作死就不會死,千山藥機落到如今地步、劉祥華等8名實控人被證交所給予紀律處分的決定,可謂咎由自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