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吃飯時點茶,在中國清甜的下飯,在日本苦的更有滋味

在外國叱吒風雲的咖啡,在中國卻絲毫吃不開,中國人早就有茶了,同樣的提神醒腦,而且味道清冽。中國人喝茶的歷史有多長呢?有這樣一個傳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遇荼而解之”,這裡的荼就是茶,神農嘗百草中毒,全靠茶解了。這也難怪中國人對茶迷戀之深,尤其是中老年人偏愛挖掘養生茶。

同樣是吃飯時點茶,在中國清甜的下飯,在日本苦的更有滋味

但是年紀小的時候,我並不喜歡喝茶,尤其是下午的時候最怕喝茶,喝上一杯一晚上都精神亢奮睡不著覺。只有出去吃飯的時候,才端起一杯茶,怎麼都不離手:每當有人端起酒杯時,我就抬出茶杯,唸叨著“以茶代酒”,以此躲開對方的圍追堵截,這在勸酒文化深入的山東,百試不爽。那個時候開始,茶是飯桌上擋酒的武器,是吃飯時的陪襯,味道清苦一解海鮮的油膩,卻對它並沒有多少的愛。直到去廣東旅行,才發現吃飯時點杯好茶,這頓飯的滋味都不一樣了!

廣佛喝茶,清甜的才下飯

在廣佛吃飯,每次剛坐下,服務員先問的,不是你點什麼菜,而是你要喝什麼茶。吃了兩頓後,我真的是離不開了這茶的滋味。茶調和著美食,在舌尖會撞擊出不一樣的滋味。在佛山的第一頓點了一份無骨魚,鮮溜溜的魚切割開,架在毋米粥上,下鍋入水三秒撈起不會老,搭上醬汁又鮮又嫩。但是吃得稍微多一點,就會覺得味重難忍,這時候來一杯鐵觀音,清口解膩,還能接著再吃上個十口八口。鐵觀音有著天然的蘭花香,難怪位列中國十大名茶。第一次覺得,之前在北方喝的茶太過苦澀,南方的茶更為柔和圓潤。

同樣是吃飯時點茶,在中國清甜的下飯,在日本苦的更有滋味

自此吃飯默認必點鐵觀音,小夥伴卻受不了,下次點單時捷足先登換了羅漢果茶。我心中忐忑猶疑,等茶水上來喝一口,才發現,這茶居然是甜的!那種清冽咧的甘甜,配著廣州的早點,一點也不違和。羅漢果茶甜度是蔗糖300 倍,卻有著清熱潤肺的功效。每喝一口,我都感嘆一句:怪不得說廣東人會吃,連這茶水都走下神壇,和餐點搭配得如此完美,成了下飯利器,各種碳酸飲料都可以靠邊站了。

同樣是吃飯時點茶,在中國清甜的下飯,在日本苦的更有滋味

日本茶鄉,苦茶才有滋味

日本受中國的影響,對茶也是愛很深。每次在日本餐館坐下,不用看菜單,也知道飲品裡有一個選擇,烏龍茶。但在日本最為有人氣的,卻是抹茶。喝抹茶需要用茶筅,把茶粉末打成泡,“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唐代詩人寫過這樣的詩句,來形容抹茶的美妙感。說起來,這也是從中國唐代學過去的,但在日本人的極力追捧之下,反而成了日本炫耀的一項產業。

同樣是吃飯時點茶,在中國清甜的下飯,在日本苦的更有滋味

想在日本瞭解抹茶,一定繞不開日本茶鄉宇治。當地到底對抹茶多狂熱呢?有抹茶冰淇淋、抹茶麵、還有數不盡的以抹茶命名的香水沐浴露。抱著好奇心,我點了一份抹茶麵,它是深綠色的,入口倒也還算筋道,但是你說好吃,那是誇張的。但吃貨並不能在此放棄,我又點了一份抹茶小點。

同樣是吃飯時點茶,在中國清甜的下飯,在日本苦的更有滋味

盛滿綠泡的抹茶上來,我皺了一下眉頭,雖然入口柔軟,但這味道實在是太過苦澀了,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追捧它呀?隨後我吃了一口和果子,這是紅豆餡兒的,忙不迭被粉末嗆了一口,日本的甜食也太齁了,端起抹茶理順一下。沒想到,甜甜的和果子和苦澀的抹茶,在嘴巴里碰撞出奇妙的感覺,就像是苦盡甘來,又像是甜裡混雜著青澀之味;旁邊的宇治川緩緩地流淌,正午的陽光打在手中的抹茶杯子上。

同樣是吃飯時點茶,在中國清甜的下飯,在日本苦的更有滋味

我忽然明白,為何那麼多人喜愛抹茶。單喝抹茶略苦,單吃甜點略膩,但是一苦一甜卻恰到好處,猶如人生之經歷,苦後甘甜比甜膩的滋味,更讓人記憶深刻。不禁想起一句話:只是黑暗的人生讓人沮喪,一帆風順的人生讓人無味,曲曲折折的人生,就像是黑白兩色的熊貓那樣惹人憐愛。在日本喝茶,果然還是苦一點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