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不是要嘲笑他,而是要譏諷另一位大將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不是要嘲笑他,而是要譏諷另一位大將

導語:“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對於這句話的詮釋,普遍相信是蜀漢五虎大將過世,甚至魏延諸葛亮都先後離去而誕生的。三國演義在諸葛亮死後,姜維出兵多以廖化、張翼為先鋒。而廖化的演義出場非常早,完全是司空曹操時期的人物。

歡迎收看這一期的柚說歷史,我是阿柚。【柚說歷史035期】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不是要嘲笑他,而是要譏諷另一位大將

姜維北伐,廖化真的無用嗎?

等到姜維北伐,不要說蜀中沒有那個年代的猛將,曹魏也沒有啊。

更何況,大將跟先鋒,就算在三國演義也是不同的兩個概念。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不是要嘲笑他,而是要譏諷另一位大將

這句話的文字記載,出自清末《掃迷帚》第二十四回,一位老者的口中。主要是嗆年輕人寫書著作,自不量力。「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顯然在之前就已經流傳許久,或許是三國說書人講到姜維北伐時喜歡來上一句的順口溜。而很明顯大家都誤解了:清朝人這句話要嗆的,不是廖化,而是姜維。

麒麟兒大概三十六七歲就開始當大將北伐了。

姜維才是年紀輕輕當大將,無所作為,全靠老將廖化當先鋒撐場面。

《掃迷帚》的引用,正是老者說你年紀輕輕著書,應該要找個老人家來幫你把關。

三國志裡的廖化

三國志裡面,廖化本身無傳,主要記載附在宗預傳後。本名廖淳(或作廖惇),襄陽人,是前將軍關羽的主簿。主簿其實是主管副手型的職務。

在整個三國時代功能多有變遷,管理業務也會因為主管而有所不同。倉儲主簿、統兵主簿,都是有的。沒意外的話,前將軍關羽兼領荊州牧的可能性很高。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不是要嘲笑他,而是要譏諷另一位大將

而廖淳這個人,其實也不是單純的武將……黃巾賊什麼的設定趕快丟掉。他的品德跟政務能力,可能是連後來的蜀漢執政者蔣琬都敬佩的等級。

建興元年,丞相亮開府,闢琬為東曹掾。舉茂才,琬固讓劉邕、陰化、龐延、廖淳。 當然蔣琬做人比較謙虛一點沒錯。 關羽戰敗後,廖淳投降吳國,不久後就詐死,帶著老母逃脫。 這個梗也說過很多次了,走到哪裡都會帶老母的,十個有八個是正統士人。

廖淳跟母親晝夜西行,在秭歸碰上了劉備的東征軍。 這種從敵國回來投靠的義士,對士氣很有幫助,劉備自然大喜。 馬上給了廖淳宜都太守的職位,並且撥給他一支部隊,前往夷陵集合。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不是要嘲笑他,而是要譏諷另一位大將

再加上當時秭歸有黃氣綿延數十里,好兆頭一個接一個,劉備根本覺得自己贏定了。 結果輸到翻船。 在這場夷陵大敗中,廖淳仍然逃得一死,或許也帶回了不少兵馬,讓劉備諸葛亮大為讚賞。

劉備過世後,廖淳就加入了諸葛丞相府。 諸葛亮的北伐中,看不見廖淳的身影。 但其實他有去。 基本上,廖淳是丞相參軍。陳式應該也是丞相參軍。 陳式攻下武都跟陰平之後,廖淳就在那邊當起陰平太守來 蜀漢第一線。

姜維北伐,廖化起到的作用不可或缺!

其實武都比較靠近魏國,但當時有氐人作亂。 建興十四年,氐人分裂,一支投蜀一支投魏。 投蜀的氐王被遷入內地,也宣告著蜀漢失去了武都的控制。 於是,建興十五年,擔當第一線的陰平太守廖淳主動對魏國發起了攻擊。 蔣琬跟姜維都沒有來幫忙。

選這個時機,其實是羌人對魏國的涼州刺史發起叛亂。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不是要嘲笑他,而是要譏諷另一位大將

陰平原本要扛著涼州跟雍州,現在涼州有事,廖淳認為機不可失。

魏國的雍州刺史郭淮覺得沒什麼大不了,派出廣魏太守跟南安太守兩支部隊,準備包夾廖淳。

順便給了朝廷報告:「這個簡單,夾擊搞定。」這時候,魏國的主要軍力正在平定遼東。收到報告,中書省馬上說,慘了。朝廷的判斷是「合則勝,分則敗」。

若是廖淳看到大軍來援,勢不可破,自然會退。但分兵進擊,無法準確包圍的情況下,反而會被廖淳各個擊破。

魏國朝廷連忙下詔,要郭淮趕緊通知兩太守改變戰略。不過詔書未到,廖淳已經擊破一支部隊,並且射殺了另一支部隊的太守。大勝。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不是要嘲笑他,而是要譏諷另一位大將

雖然並未因此改變北方的局勢,但多少也影響了蜀漢後續的戰略規劃。也就是費禕推薦姜維,先攻打涼州的計劃。之後姜維多次零碎北伐,若不是有廖淳的陰平接應,恐怕姜維傳早就演完了。

時間來到高平陵之變。

蜀漢大將軍費禕推測,此乃曹魏內亂,適合偷襲,便讓姜維首次率領大軍,配合廖化一同進攻。姜維出擊,廖化據險築城。並且吸納對魏國不滿的羌人。

曹魏的主帥仍是郭淮。仍是選擇分兵進擊。諸將都說,白痴嗎?上次就這樣輸的你忘記了?郭淮說我當然記得啊,我的意思是,派一支小部隊去牽制姜維,大部隊攻打廖化。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不是要嘲笑他,而是要譏諷另一位大將

姜維沒那麼有經驗,一定會仗恃著自己兵多,想分兵回頭救援。他又要回援、又要對抗我們的小部隊,還要分兵去接納降羌,一定忙不過來的啦。這就是以廖化之道,還治姜維之身。

姜維的大軍一分,勝利就是我們的了!

據說,整個戰局就如郭淮所預料。不過姜維身負蜀漢優良的蜘蛛人血統:不管倒下多少次,都要爬起來!隔年,姜維跟廖化再戰郭淮。可這次對面多了個鄧艾。

姜維表示,好,咱們來個上駟對中駟。廖董,這個鄧艾就交給你了。可惜的是,廖董雖然不差,但對面的鄧艾卻是被小看了。鄧艾,才是這一戰中的上駟。故佈疑陣牽制了廖化,並且讓大軍潛行回城,令姜維想要偷襲的計畫落空。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不是要嘲笑他,而是要譏諷另一位大將

戰後,郭淮回京述職,報上這兩次的戰功,寫上了「摧破廖化」。

姜維?哪位?郭淮也是笑笑的。魏國讓郭淮升任車騎將軍,蜀漢廖化也升了右車騎將軍。你贏過的廖化,比你還低半籌喔。我們真正的王牌,是姜維啦。

廖化一直陪著姜維征戰,直到蜀漢滅亡。

他們倆,始終不是鄧艾的對手。

姜維最終的復國計劃,並沒有把廖化拖下水。可是廖化也在亡國後,前往洛陽的途中過世了。

如果說,諸葛亮跟姜維是父子般的情誼。姜維在廖化的眼中,或許就像是個小弟弟吧。即使廖化認為,姜維最後一次北伐也是徒勞無功,他仍是在魏軍排山倒海而來之時,前往沓中把被鄧艾包圍的姜維接應回來。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不是要嘲笑他,而是要譏諷另一位大將

姜維的心裡,或許從來沒有信任過這個大哥。(廖化大概比姜維大十歲多一點)但廖化卻從來沒有忘記,劉備軍的精神。

「就算你不夠格當大將,我也願意永遠當你的先鋒。」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不是要嘲笑他,而是要譏諷另一位大將

今天的故事說到這邊。你覺得今天的故事怎麼樣?歡迎在底下評論留言。你的點贊、評論、轉發就是對小編最大的支持。本文由【柚說歷史】阿柚編寫,如有需要轉載請標註出處,歡迎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