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中國歷史的戰役:此戰役落幕後,明清的興亡漸漸明晰了起來

前言:1619年(大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正值嚴寒時期。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中國歷史上最後兩個王朝大明和大清,發生了改變國運的大決戰。此戰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堪稱大明王朝的滑鐵盧即薩爾滸之戰。

改變中國歷史的戰役:此戰役落幕後,明清的興亡漸漸明晰了起來


1618年(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發源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努爾哈赤在農曆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誓師反明。在歷數明朝對後金國(建州女真)的七大罪狀後,率步騎2萬嚮明朝發起進攻。接連不斷的敗報傳來,讓明神宗感到事態嚴重,派兵部左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主持遼東防務。並決定出兵遼東,大舉進攻後金。

由於糧餉與兵力均不足,故沒有立即進攻。於是從福建、浙江、四川等地抽調兵力增援遼東,又讓朝鮮、葉赫出兵策應,並加派餉銀200萬兩。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大軍進攻葉赫部,明朝遼東經略楊鎬派使者去後和談,努爾哈赤表示拒絕和談要求。

改變中國歷史的戰役:此戰役落幕後,明清的興亡漸漸明晰了起來


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月,抵達遼東明朝的援軍約87000餘人,加上葉赫兵一部、朝鮮軍隊13000人,共約11萬,號稱20萬大軍。

由於明朝朝廷財政緊張,無力長期供養遼東集結明軍作戰部隊,明神宗一再催促楊鎬發起進攻。於是楊鎬坐鎮瀋陽,命兵分四路圍剿後金。

經過十個月的準備,於萬曆四十七年即天命四年(1619年)三月初一日,發動薩爾滸大戰。明軍以楊鎬為遼東經略,兵分四路,分進合擊,進攻後金都城赫圖阿拉。

遼東經略楊鎬為諸路軍總指揮,坐鎮瀋陽。杜松、馬林、劉綎、李如柏四位總兵分別率領四路大軍共11萬人,號稱20萬大軍(有說是47萬),分四路圍剿後金。

改變中國歷史的戰役:此戰役落幕後,明清的興亡漸漸明晰了起來


然,努爾哈赤決定以“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略方針,在作戰指揮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除行動遲緩的李如柏一路敗退倖存外,其餘幾路明軍均被後金全殲。薩爾滸大戰以後金全勝、明軍大敗而結束。

薩爾滸之戰,除李如柏一路撤走未遭慘重損失外,明軍共損失兵力約45800餘人,戰死將領300餘人,喪失騾馬28000餘匹,損失槍炮火銃20000餘支元氣大傷。使後金軍取得了入關的根據地,直接導致明朝對遼東地區的統治開始崩潰。

改變中國歷史的戰役:此戰役落幕後,明清的興亡漸漸明晰了起來


明朝11萬大軍,面對後金6萬軍隊怎麼會輸呢?

1、總指揮官遼東經略楊鎬無指揮之能缺乏統籌能力。作戰計劃未指定妥當,經不起推敲。分四路軍合圍,卻並未明確明確四路軍的職責定義,因而四路軍各不相屬齊頭並進,使戰線拉長至300公里。且主帥失去了各路軍的掌握與聯繫,直至兵敗之後總指揮楊鎬才知道部隊已與敵軍接觸。

2、兵雖廣但羸弱。須知明朝的增援部隊來路廣泛五花八門,既有朝廷正規軍,又有臨時招募的新兵(還沒來得及接受訓練),多兵種協同作戰,未因地制宜考慮實際情況,也毫無協調指揮,無法密切配合。。而其對手後金八旗騎兵機動性強,加之攻守有道,以攻為守。利用明軍點燃的火把推算其到達目的,後夜間急行軍到達地點作攻擊準備。

3、朝廷中樞機構失靈。至1619年(大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萬曆已經多年不上朝了,宦官和東林黨明爭暗鬥、互相傾軋拆臺。使政府職能部門無法正常運轉,其中就包括空缺了兵部尚書半年之久的兵部。沒有兵部的協調指揮,使數十萬人參與的龐大戰役指揮失靈計劃混亂,軍事情報不斷被洩露。

4、國力空虛,捉襟見肘。萬曆皇帝多年不上朝,導致國家機構職能衰退甚至停擺,經濟衰退。前期積攢的財富也於萬曆三大徵(寧夏之役、朝鮮之役、播州之役)而耗費殆盡。眼下加派的200萬兩餉銀並未準備妥當,又發生兵卒逃跑,將領之間又互相掣肘,皆因糧餉而起。

改變中國歷史的戰役:此戰役落幕後,明清的興亡漸漸明晰了起來


薩爾滸之戰以明軍慘敗而告終,是明清興亡史乃至中國歷史上的轉折點。此後,後金以戰養戰實力愈發強大,明朝被迫由進攻轉入防禦,雙方攻守之勢轉換,明朝已無法阻止後金的崛起。自此,明朝加大步伐走向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