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襲白衣渡江去,呂蒙大敗關羽奪取荊州後離奇離世,是否另有隱情


作為三國演義的忠實讀者,桃園三結義無疑是整個三國曆史上最讓人感動的兄弟情誼,三人相互幫助,最終劉備才得以建立蜀國。所以,當我們讀到關羽兵敗自刎的時候無疑讓人悲痛萬分。而作為打敗關羽的關鍵人物,呂蒙也因此名聲大噪,留下了白衣渡江的傳說。然而在後世,人們對於呂蒙的這次奪取荊州則爭議不斷,執對錯兩種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呂蒙成功奪取荊州後不久就身亡,於是一部分人就產生了呂蒙是被孫權暗害的說法,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一種說法呢?我們先來看看這件事情的經過影響。


一襲白衣渡江去,呂蒙大敗關羽奪取荊州後離奇離世,是否另有隱情


此時的三足鼎立,魏國是蜀國與吳國的共同敵人,兩家相互聯盟,共同抵抗魏國,而呂蒙的這次奇襲荊州,除了奪取了蜀國的荊州之外,做的最錯的一件事就是殺了關羽。這件事對於蜀國而言,要遠比奪取了荊州更為惡略。蜀國的皇帝是劉備,而他的結拜兄弟正是關羽,這對於蜀國而言無疑是對於蜀國的挑釁,於是劉備發兵攻打吳國。


一襲白衣渡江去,呂蒙大敗關羽奪取荊州後離奇離世,是否另有隱情


兩國的聯盟關係因此頓時破裂,三分天下從原來的合二防一變成了正式的三家爭霸。可以說,在這件事情上,呂蒙的做法不可謂不錯誤。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情為導火索,劉備打著為兄弟報仇的名義起兵,所以才有了夷陵之戰的失敗。

孫權這個人,性格稍微有點懦弱,當初赤壁之戰前,大臣們都提議投降,孫權內心不堅定,假如不是魯肅的勸說,可能早就投降曹操了。所以,面對劉備的暴怒,孫權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平息怒火,不願意發動戰爭。


一襲白衣渡江去,呂蒙大敗關羽奪取荊州後離奇離世,是否另有隱情


孫權在劉備起兵之前曾經派遣使者向劉備道歉,聲明可以歸還荊州,孫權的做法正是為了平息劉備的怒火,孫權正是看到了兩家的聯盟關係,所以在盡力的平息。那麼作為指揮這場戰爭的統帥,呂蒙無疑是劉備最恨的人。於是,對於呂蒙奪取荊州之後的離奇離世後世就有了一種說法,那就是呂蒙死於孫權之手。有點類似於當初漢景帝面對七國之亂殺晁錯來平息怒火結果戰爭仍然爆發的事情。

相比起呂蒙這一任吳國的大都督,他的前任魯肅作為大都督的時候,和孫權的想法是一樣的,就是全力的維持住蜀國吳國兩方的聯盟關係,確保能夠成功抵禦強大的魏國,這個聯盟從赤壁之戰的時候就開始保持,結果呂蒙只顧眼前的利益,忽略了大局,於是導致了聯盟破裂。所以,呂蒙的大局意識不夠強烈。於是,孫權只能無奈將呂蒙作為替罪羊來賠償蜀國關羽的身死。


一襲白衣渡江去,呂蒙大敗關羽奪取荊州後離奇離世,是否另有隱情


呂蒙死後,劉備仍然選擇了出兵,於是孫權無奈之下任命陸遜為大都督,開始了這場戰役,也就是陸遜的成名之戰,夷陵之戰。劉備慘敗,蜀國實力大退。

對於呂蒙發動的這場戰爭,後世的評價是本來只能存在一個勝利者的爭霸,結果東吳靠呂蒙打壓了第三名,保住了自己第二名的位置,損人卻也不利己。一襲白衣渡江去,呂蒙創造了一個神話,然而戰爭不僅僅是攻城奪寨,還有各方面的政治考慮。呂蒙違背吳國了的戰略,之後的離奇離世也更讓後人所猜疑了。


一襲白衣渡江去,呂蒙大敗關羽奪取荊州後離奇離世,是否另有隱情


對於這件事情,後世爭議不斷,每個人看法不同,各執一詞。儘管史書中記載的呂蒙是因病去世,而不是我們猜測的那樣,但是究竟是另有隱情,還是確實如此,我們作為後來者也只能根據史書來進行自己的分析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