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土地上的歡歌 ——記“子位吹歌”和它的傳人張佔民


來自土地上的歡歌 ——記“子位吹歌”和它的傳人張佔民

張佔民,男,漢族, 1963年6月生人,定州市子位鎮子位二村村民,子位吹歌第九代傳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河北藝術職業學院客座教授、2016年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評為全國“吹歌”大王稱號。現任定州市紅星子位吹歌藝術團團長,定州市子位吹歌藝術學校業務校長。

40年的摯愛

子位是距離定州市40公里的一個邊緣小鎮,在定州市區的東南方向。大沙河從它的北面緩緩流過,它北臨安國南接深澤,是三縣交界的地方。這裡的農貿業繁華,文化氛圍也相當濃郁。聞名的子位吹歌就誕生在這裡。

子位吹歌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因其發生發展的中心地都在子位鎮而得名,該鎮也成為華北地區享有盛譽的“吹歌之鄉”。

子位吹歌主奏樂器以管子為主,配以嗩吶、笙、笛以及鑼、鼓、鑔等打擊樂器。子位吹歌的主奏樂器管子,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被髮明,被譽為中國民族樂器活化石。“千日的管子百日的笙,三年的管子不中聽”,在吹歌的所有器樂中,尤以管子最難學。

來自土地上的歡歌 ——記“子位吹歌”和它的傳人張佔民

談到學藝經歷,張佔民說,其自幼痴迷吹歌藝術,10歲拜本家吹歌藝人張海銀為師,學習吹歌並得到多名民間老藝人的指點,學習管子、嗩吶、笙和民間吹歌傳統曲目及演奏技法。 “像我從10歲就開始學藝了,老師教的譜子也不是現在的五線譜,早先都是口傳,不寫本兒,你一句我一句,口傳下來的。他是民間傳承下來的,師傅的傳授都是口傳心授的方式,沒有現成的簡譜和五線譜,師傅口中唸的是工尺譜,我們就是這樣一步步學下來的。”

張佔民練功非常刻苦,他經常演奏到晚上十一二點鐘。冬天在大野地裡練習,手凍得成了饅頭也從不間斷。夏天在大沙河邊練,蚊蟲叮咬也不在乎。就是憑著這種頑強不屈的精神,練就了一身吹歌技法。在學藝期間張佔民就經常參加本村和周邊村的民間吹歌演出。

張佔民全面傳承了子位吹歌傳統曲目及演奏技法,熟練掌握了管子、嗩吶的演奏技巧、演奏技術和藝術風格,這一吹就是40年……

2006年,在全國首屆吹歌展演比賽中,張佔民以子位吹歌傳統曲目《放驢》一舉奪得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特別優秀獎,並獲得“全國吹歌大王”榮譽稱號,張佔民之子張鵬獲全國青年吹歌獨奏二等獎,張佔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民間吹歌藝人。

鄉土味的魅力

在定州市“我和我的祖國”2019年國慶文藝展演活動現場,張佔民以管子領奏獨領風騷,表演中,他先獨奏一段,然後眾人以笙、嗩吶、鑔、鼓作為和聲,只見他雙手抱著管子,吹奏起子位吹歌傳統曲目《小放驢》,惟妙惟肖表現了農民放驢的勞動生活,清脆歡快的調子很快回響在上空,引來現場觀眾叫好不斷。

來自土地上的歡歌 ——記“子位吹歌”和它的傳人張佔民

介紹子位吹歌的樂曲豐富,代表作有頗具農村特色的《大繡鞋》《八仙慶壽》《摘棉花》《放驢》等。吹歌樂手們還善於用樂器吹奏河北梆子、評劇、京劇等戲曲名段,把打擊樂和人聲模仿得惟妙惟肖,形成“卡戲”這一深受群眾歡迎的演奏方式。

張佔民介紹,子位吹歌最早是在村子裡的王氏家族中傳承的,素有“吹歌看子位,子位數王家”之稱。上世紀40年代,本來只有王家傳承的吹歌藝術發生改變,從王家的一枝獨秀髮展到各姓氏的百花齊放,吹歌藝人發展到了200多人。

來自土地上的歡歌 ——記“子位吹歌”和它的傳人張佔民

瞭解新中國初期子位吹歌發展到鼎盛時期,子位鎮善吹、打、彈、拉者不下千人,老、青、婦、幼皆有吹歌班。每逢喜慶盛會,人們總要聚演競技。子位吹歌藝人還到附近的市、縣和村鎮傳授吹歌藝術,最遠傳播至距子位鎮二百餘里的白洋淀。特別是當時音樂家楊蔭瀏、曹安和整理出版了《定縣子位村管樂曲集》,有樂曲34首,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新中國成立後,有20多位藝人進入中央級音樂團體,如著名笛子演奏家王鐵錘、雙簧管演奏家王小壽等都曾經名揚一時。

張佔民從藝四十年,他的演奏技巧嫻熟,表演細膩、音色圓潤,尤其對作品理解深刻,對不同地區、不同風格的作品有著獨特的詮釋能力。咔戲河北梆子《大登殿》和京劇《智鬥》是他的保留曲目,他的演奏韻味豐富多變,模擬人聲惟妙惟肖,受到界內人士和觀眾的廣泛好評。

期待中的堅守

“若干年後,也許再聽不到原汁原味的子位吹歌了!”2008年,子位吹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張佔民開始有了強烈的危機感。上世紀八十年代,子位二村許多村民都會演奏吹歌,村裡有10多個吹歌班。近年來,隨著老藝人相繼辭世,越來越多年輕人外出打工,村裡全面掌握吹歌技藝的人越來越少。

“10歲左右是學習吹歌技藝的最佳年齡。”張佔民說。他一直希望創辦學校培養吹歌人才,於是2008年他們創辦的子位吹歌藝術學校,已經培養了80多人,他們在技藝上達到了一定水準,其中20多人憑藉吹歌特長,考取了專業藝術院校或被藝術院團錄用。

隨著時代發展變化,現在子位鎮的子位吹歌班正逐年減少,八十年代還有十多個吹歌班,後來只剩下了兩個。

張佔民說,“子位吹歌是我們最為傳統的器樂表演,子位吹歌在我們家鄉很盛行,80%的人都會演奏,但是演奏管子的人卻很少,因為管子的吹奏非常難。這是前輩留下的遺產,我們要傳下去呀。”他最大的願望是將這一祖傳的樂曲世世代代傳下去。

這些年來,張佔民一直活躍在民間藝術的舞臺上,他帶領的子位吹歌參加了1979年的中央電視臺慶祝建國30週年大型晚會,及1995年中央電視臺《東西南北中》欄目舉辦的紀念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專題晚會,在全國首屆吹歌展演比賽中,張佔民獲“全國吹歌大王”稱號,張佔民之子張鵬獲全國青年吹歌獨奏二等獎。2018年5月16日張佔民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張佔民自七十年代開始培養子位吹歌學員300餘人,教授管子、嗩吶、笙和子位吹歌的傳統曲目及演奏技法。學員遍及定州、安國、曲陽、無極等地。張佔民還和兒子張鵬一道成立了“子位紅星吹歌藝術歌舞團”,每年的大小演出不下百場。據瞭解,從子位二村走出的此類歌舞團已逾十個。張佔民說“將吹歌曾經的義演模式,引入更多商演成分,我相信定能讓它煥發新活力。”


隨著子位吹歌多次登上中央電視臺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定州子位吹歌藝術學校的建立、定州市文化傳統音樂培訓基地掛牌等一系列傳承推廣活動的開展,子位吹歌必將迎來新的春天。(蘇冬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