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烈士的名義,送別李文亮

以烈士的名義,送別李文亮

疫情甫定,英雄正名。


今日央視消息,王兵等14名一線勇士被評為首批烈士。


他們分別是:王兵、馮效林、江學慶、劉智明、李文亮、張抗美、肖俊、吳湧、柳帆、夏思思、黃文軍、梅仲明、彭銀華、廖建軍。


李文亮醫生,赫然在列!


清明節前,七七之後,所有關心和害怕李文亮的人們,都等到了這個消息。


但評論區卻並不和諧。


有人說,我們要英雄不要烈士。


有人說,弄這些形式主義有什麼用?


也有人說,這都是輿論綁架的結果。


還有人說,給他評烈士,他配不上。


當初李醫生去世時,全民就為他點蠟燭送行,強烈要求追評烈士追查真相。


現在,該來的都已經來了。


先是被評為全國抗疫先進個人,後來訓誡他的人也被“訓誡”了,現在又與其它勇士一起被評為首批烈士。


民眾當初的訴求先後都得到了回應。


無論是民意的勝利,還是官方的體恤,到此都算蓋棺論定了。如果還有人這不滿意那不滿意,不僅是不懂事這麼簡單,可能就真的別有用心。

當然也有一些人不明所以,人云亦云,我就給大家做個解讀:


第一,烈士是不是形式主義?


如果你以為烈士僅僅就是個榮譽,那就錯了。


烈士是黨和國家授予為國家、社會和人民英勇獻身的公民的最高榮譽性稱號。


看仔細,是最高!


不僅可以享受相關撫卹待遇,還能定期拿到政府補貼,子女入學和高考也能享受加分政策。


這對還活著的親人來說,是實實在在的安慰!


同樣是犧牲,因公犧牲和被評烈士差別不是一般的大。


這怎麼在一些人嘴裡就成了形式主義了呢?


第二,要英雄不要烈士?


難道烈士就不是英雄?


一個正常的社會,人們安居樂業,社會井然有序,需要那麼多的英雄做什麼呢?


相反,前仆後繼、慷慨悲歌,一批批普通人被英雄、被烈士,才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何況這世上哪有什麼蓋世英雄,只不過都是凡人的挺身而出。


如果不是遇到百年未遇之瘟疫,他們仍然還是那個普通的醫生,或者是警察。


但他們在戰疫中倒下了,一腔英雄血,化為櫻花蹊。


除了以最高榮譽厚葬之,我們還能給他們什麼?


這一張烈士證書,或是對英雄最好的祭奠!


第三,是不是輿論綁架的結果?


如果說完全沒有關係,實際上也是掩耳盜鈴。


沒有海嘯般的民間沸騰,就不可能有後來的調查組,不可能被評為先進個人,不可能“平反”道歉,不可能進入烈士殿堂!


這是一次典型的民意的勝利。更是政府放下姿態回應並尊重民意的一種嘗試,這注定是一場里程碑的事件。


這個意義早就超越了李文亮本身,而演化成為一種符號,一種象徵。


但是不是像官媒之前所說,有境外勢力惡意帶節奏唯恐天下不亂?


之前不信,但這次我信了。


第四,該不該給他評烈士?


有人認為既不是一線醫生,也沒有實際參與一線抗疫,他的死不是在戰鬥中倒下,而是因為被感染死亡而已。


可怕的是,這樣的觀點還不在少數。


更可怕的是,現在反對給他評烈士的和當初呼籲給他評烈士,竟然是同一批人!


而實際上,仔細看名單就不難明白,李文亮被為烈士並不是因為他的“吹哨人”身份,而是因為切切實實是在工作過程中感染了病毒並倒下的。


他當初診療的病人已經出院,可他卻永遠留在了這個冬天。


與他同時獲評的,還有其他幾位同事,江學慶、劉智明、梅仲明,按這樣的說法,是不是他們不夠資格?


而根據新聞表述,這只是湖北省政府評出的第一批,也就意味著還有第二批,只要是為抗疫戰爭倒下的,都是人民的英雄!


為此,央視給他們的頒獎詞是:


他們不顧個人安危,逆行出征,敢於擔當,無私奉獻,用生命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使命。


李文亮作為處在疫情爆發的中心,在明知危險的情況下依然戰鬥在工作崗位上,被感染後還積極申請到一線參與抗疫,他保持了作為一個醫生應有的操守,也踐行了作為一名黨員的先進性。


拋去“吹哨人”這個輿論強加給他的符號,他也完全配得上這份榮譽!


只是很遺憾,當他離開時,這個世界才開始愛他。


他的最後一條微博下面,已經有76萬人來哭過。這個數字,還在繼續增加。


但曲終總要人散。悲傷已經過去,思念剛剛開始。


我知道,現在的他已經準備安然上路了。


最後讓我們以烈士的名義,


送別醫生李文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