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是有意無意塑造而成


名醫是有意無意塑造而成

古往今來有多少名醫流芳百世,又有多少名醫默默無聞,而名不見經傳。當然有人要說名不見經傳的能稱作名醫嗎?名字都沒有流傳下來,怎麼能稱之為名醫呀?

這就卡中了古代名醫之所以能夠流芳百世的命門:即憑藉其流傳至今的古籍醫書,這一終極條件!

名醫是有意無意塑造而成


張仲景、孫思邈、張景嶽、葉天士、李時珍、李東垣……這裡老梁就不一一再舉例子了,你所能想到的名醫都是憑藉其著作而功成名就,流芳百世的!見樣兒學樣兒,照方抓藥!這就不能不使我們去揣度,現代諸多醫生為什麼熱衷於出書的一大原因!

當然有人問,華佗沒有流傳下醫書,即使有也只是託名之作,但是卻名滿中華,這做何解釋呢?

名醫是有意無意塑造而成


但是老梁要提醒您不要忘了,史記和三國志這些史書上對其有記載呀。這可是史實啊!這是史家為其背書啊!比自個兒寫書可不差呀!當然華佗之所以能入史學家的法眼,最終成名,是因為其給當時的關公、曹操等歷史風雲人物診過病的經歷,否則即使水平再高,恐怕也是籍籍無名吧!同樣是見樣兒學樣,兒照方抓藥,這裡不得不說,以給名人、政治人物診病而成名的經驗也被後世醫家所追尋,並屢試而不爽!

老梁認為,名醫之所以能夠流芳百世,無疑取決於其的醫術之高,醫論之高!否則中醫典籍浩瀚如煙,大浪淘沙,沙裡澄金,流傳下來的想必都是乾貨。打鐵還需自身硬!任何古醫家醫術水平的提高,都絕對離不開其自身的學習與實踐,而中醫的實踐是為數不清的群眾解決疾苦,從而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和理論水平。這個符合實踐論的思想。

名醫是有意無意塑造而成


而老梁強調的更重要的一點是其道德水平之高,這個是不容忽略。

尤其是在封建社會,崇尚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崇尚文人長,藝人短。這種封建保守的思想成風。作為古代醫家,真正能夠做到突破陳俗陋習,分享自己的學術成果與經驗,無私奉獻,傾囊相授,刊行天下,真的是很不容易的。

當然他門憑藉其著作從而流芳百世,為後人所讚歎與景仰!作為現代人,我們可以揣摩古人的成名同樣是在有意無意之間塑造而成的。

也就是說你無法揣摩清楚其是有意為成名而出書還是為無私奉獻其醫術經驗,而刊行醫書。要知道古代出書也都是需要花不少錢的。好多醫家都需要被贊助。當然《本草綱目》是個例外,李時珍去世幾十年後,才被國家公費出書!

名醫是有意無意塑造而成


我們本著事實求是的客觀態度,可以去推理,沒有流傳下名字的醫生在當時也可能是遠近聞名的或大名鼎鼎的醫生,只不過沒有機會與歷史名人有交集,不入史家法眼,從而在歷史的長河中沒有嶄露頭角的機會,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更重要的是醫生自己又沒有著作流傳下來,故不為後人所知,只是當時當地遠近聞名而已。我相信這樣的名醫是大多數,就如同廣大的勞動人民一樣,默默無聞,深藏功與名。

那麼人究竟應當不應當成名,應當不應當建功立業,光宗耀祖,流芳百世,真正做到立德立言立功呢?作為一名醫生或學者,是否應當做到儒家所提倡的的那樣?承前啟後,立身立命,續絕學,為萬事開太平?

名醫是有意無意塑造而成


應當追求功成名就還是應當放下名利?二者之間的取捨,一直為人們所糾結,也很容易被俗世道德所綁架。求名被稱之為庸庸碌碌,欺世盜名之輩。而求利呢?又被視之功利之徒,銅臭味十足,而為人不屑。正所謂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冉冉兮兮,皆為利往。

而老梁認為,作為一名醫生,想功成名就是情有可原的,也是合理合法而正當的。通過自身正當努力,功成名就,名利雙收,不拖小康社會進程的後腿,有什麼不好嗎?

老梁認為在沒有功成名就的時候談放下名利是不客觀的。對一個兩手空空的人如何能談放下呢?他又能有什麼可放下的呢?

老梁認為勸什麼都沒有的人放下名利,那是一種充滿掠奪之心的蠱惑人心。是既得利益者對芸芸眾生的思想剝削和思想誤導。作為普通人的大多數,首先要討論擁有過什麼?然後再說放下。功成名就的人才能探討是否放下名利,迴歸本來。這才是客觀的。

名醫是有意無意塑造而成


談到這裡,不由使老梁想到,有人經常強調所謂“高調做事,低調做人”。老梁認為要把這二者區分開真的是太難了,因為事兒是由人來做的。人呢,是來做事的。怎麼能同時實現事兒的高調,並且還能突出其中人的低調呢?老梁認為這是不可能實現的。除非你就不真做事兒。只能說做人要謙遜。但是做事兒,人和事兒是捆綁在一起的,都是高調的,這是不可否認的。想來事情也沒有低調去做的,如果有要求低調去做的事兒,老梁認為做的肯定是見不得人的事兒!

正如同老梁所說,名醫是有意或者無意塑造而成的。一位醫生是否有意的去為了成名而成名,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只是看到了他一心鑽研付出,努力進取,醫術水平高,對患者服務態度好,遠近聞名……更難能可貴的是,胸懷天下,樂於傳授與分享自己的智慧和經驗,比如出版著作,發表論文,積極參加各種論壇,發表演說,通過申請國家專利的方式公開自己的成果等,或許他本就沒有成名之心而無意間成名了。

名醫是有意無意塑造而成


當然我們要說,有部分名醫是為了追求名望或引人注目,通過正常的提高自己的醫術等方式為基礎,同時做了一些類似擦粉化妝之類的修飾,最終實現了功成名就與萬古流芳。這或許是有意的、存心塑造自己而最終成名吧!但是我們要問,通過塑造自己,最終如願以償而功成名就,這有什麼錯嗎?他假如落在實處,從醫術入手,提高自己,幫助別人,愛惜名聲,分享成果,名望所歸,盛名加身,而不是所謂欺世盜名。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指責對方呢?區分有意或者無意塑造自己,又有什麼意義呢?

不由使我想到了葉天士的故事。當初葉天士懸壺濟世時,門可羅雀。後來利用天醫星下凡之傳說,引人注目。最終求醫者日隆而名滿天下。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與其醫術與初心而無染,並嘆為佳話!

談無論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祖師爺是老子,而老子過函谷關,留下五千言道德經,而成為道家之祖。而被後人所敬仰,所銘記,成為釋道儒三教之一的聖人。

名醫是有意無意塑造而成


灑脫、出世如徐志摩,正如他的詩寫到的“輕輕的我來了,正如我輕輕的走。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而卻留下了徐志摩的詩,和眾人的敬仰與懷念。

做好事不留名如雷鋒。卻留下了雷鋒精神與雷鋒日記,供我們學習和進步。

有意與無意成名,真的是不好區分,但是人過留名,雁過留聲這個樸素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是絕大多數人的追求。

談放下名利、談淡泊、談歸隱、談低調、談深藏功與名,這些都是功成名就的人所追求的境界,是一種功成身退的境界,而作為我們為一日三餐而忙碌的芸芸眾生來說,談這些不覺得可恥和臉紅嗎?

名醫是有意無意塑造而成


所以老梁認為,生活在世上,我們什麼都可以和別人學,但是隻有一樣,不是說學就能學得像的,這就是“境界”,只有你具備了學習的資歷、資本和功勞,才有資格去和別人學。單純學境界是學不來的,也是學不像的是會被人恥笑的。

所以老梁認為談無是因為有,放下是因為承載,不帶走是因為帶不走。不留名是因為蓋不住……

拿破崙曾經說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們也可以以此邏輯去推論不想成為名醫的醫生,不是好醫生。而這個名醫的稱號,是被社會所認可,被群眾所認可,被學術界所認可,被國家所認可的。不是自封的。既需要努力,又需要機緣。

最後,我們用2016年5月17日,國家領導人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講話做結尾,他指出: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

【老梁提示優客觀評論一律置頂】

名醫是有意無意塑造而成


名醫是有意無意塑造而成


名醫是有意無意塑造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