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三生无缘,古人怎样用衬托的修辞手法体现人的美貌?

三生无缘 袁枚

西冷诗会,有女弟子某,国色也。香岩必欲见之,着家奴衣,随余轿步往。值其病,废然而返。后信来,招我谈诗,香岩喜,仍易服跟轿,冒大雨走五里许,值其家座上有识香岩者,香岩望见大惊奔还,衣服尽湿,身陷坎富。乃赋诗自嘲云:“听说凌波有洛神,思量魏面唤真真。谁知两次成虚往,始信三生少夙因。红粉得知应笑我,青衣着尽不如人。襄王那有阳台梦,空惹巫山雨一身。”

《随园诗话补遗》

赏析三生无缘,古人怎样用衬托的修辞手法体现人的美貌?

袁枚画像

此则诗话本无题目,“三生无缘”是编者根据“三生少凤因”之句提炼出来的。“三生”原为佛教语词,又叫“三世”或“三际”,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总称。佛教并不视时间为实在,只是就恒常变化的存在的变迁过程而假立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间阶段而已,所以在《华严金师子章》里,曾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大师”的法藏写道:“刹那之间分为三际,谓过去、现在、未来。此三际各有过去、现在、未来。”或短誓或漫长的一段时间都可分为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每一世又可分为过去、现在、未来,如“过去世”之中自有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时间阶段。诗中“三生”对“两次”而言,也是用的“三生”的佛教原义,并非俗说的前生、今生、来生或上辈子、这辈子、下辈子的总称。

赏析三生无缘,古人怎样用衬托的修辞手法体现人的美貌?

“因”也是佛教用语,相对于“缘”或“果”来讲,因是能产生结果的主要的因素。换言之,因是主要的因素,能发出殊胜的力量;缘则是次要的因素,只产生辅佐的力量。通常说“因缘”或“缘因”,乃将其视为同义复合词,但因是内在的、直接的,缘则是外在的、间接的,故有所谓内因外缘、亲因疏缘的说法。例如稻,它的种子是因,地、水、阳光等则是缘。香岩有两次机会见到那位国色天姿的女弟子,这就是“缘”。但最终都成了“虚往”,竹篮打水一场空,香岩自己总结为“少风因”,其实得分开来分析。

赏析三生无缘,古人怎样用衬托的修辞手法体现人的美貌?

第一次很不巧,女弟子突然生了病;第二次则是香岩死要面子活受罪,为了怕被熟人认出,不惜功亏一簧,让人不得不怀疑他“思量规面唤真真”的诚意。对香岩而言,第一次是外缘不巧,第二次是内因不足。所谓因缘巧合,才能成就某种情事。“少凤因”用现在的话笼统地说就是“有缘无分”,实即因与缘不能巧合,要么内因够了、外缘不巧,要么外缘到了、内因不足。这两种遗憾的情况都被香岩碰上了,他不悲推谁悲摧?!

赏析三生无缘,古人怎样用衬托的修辞手法体现人的美貌?

朱淑真

袁枚讲这个故事主要是为了引出文末的那首诗,却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衬托出了那个女弟子的美貌,香岩先是“必欲见之”,然后“废然而返”,再次是“喜”,层层铺垫,女弟子则始终不露真容,直教人浮想联翩:这女人到底是怎样的“国色”?究竟如凌波的洛神、画里的真真,抑或像高唐的神女?

赏析三生无缘,古人怎样用衬托的修辞手法体现人的美貌?

洛神图

这种衬托的修辞手法,早在《诗经》里面就已运用得炉火纯青了。如《小雅·出车》,没有一字涉及奏凯而归的战士心情,却是通过他对妻子的想象来表现。他想象他的妻在采蔡,春日迟迟,草木萎萋,黄莺叫得欢。写春日、草木、鸟鸣来衬出采蔡妇人内心的喜悦,写她的喜悦是由于她丈夫的胜利归来。用战士妻子的行动和心情来衬出战士凯旋的心情,写战士想象他妻子的喜悦来衬出战士的喜悦,这就是衬托。王夫之《姜斋诗话》已有见于此,袁枚无疑也是深谙其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