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笔下的黄山盛景,出尘脱俗

黄山,自古以来因其风光秀美而闻名于世,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为独特景观,成为文人骚客的揽胜之地。张大千曾言:“画家与黄山多俱夙缘,其中最杰出的是渐江、石涛、梅瞿山……虽草草数笔,亦无一笔不与黄山契合。”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黄山作为特有的绘画意向在张大千绘画发展的初期就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张大千对于石涛的认可和赞同,使其绘画风格在摹古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功,而在以张大千为代表的近代画家眼里,师黄山既等于法石涛,更等于师造化;而师造化,法石涛,也等于打破长期积淀下来的陈旧笔墨,更是对于其师承关系的延续和发展。在以石涛为代表的黄山画派中,师法自然是重要主题,而黄山作为整个绘画体系的根本的表现对象,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黄山自身的风格特征迥异,移步换景,变化莫测而又别具一格,其自身就具有鲜明的美学特色,而历代画家又将黄山作为表现自身情感的重要载体,在文化韵味和人文底蕴上更是蕴意深厚,使得表现黄山的绘画作品更具特色和影响力。而张大千对于石涛的推崇和临摹使其对黄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张大千的实景写生,在展现黄山意象的同时,又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创造力。在黄山上,张大千试图通过追寻石涛在黄山上的某种印记,从而达到在绘画创作水平和创作风格上的进一步理解和感悟。

张大千笔下的黄山盛景,出尘脱俗

1962年作 黄山奇松通景

张大千笔下的黄山盛景,出尘脱俗

1933年作 黄山图

张大千笔下的黄山盛景,出尘脱俗

1944年作 黄山光明顶

张大千笔下的黄山盛景,出尘脱俗

1930年作 黄山九龙潭
“天绅亭望天垂绅,智如亭见智慧水。风卷泉分九叠飞,如龙各欲从潭起。”张大千《黄山九龙潭》所描绘的是黄山悬崖绝壁之间的九龙瀑及潭池。奇美的黄山进入中国画家的视野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以渐江为代表的新安画派诸家常年往来于黄山的云山雾海、奇石怪松之间,用画笔表达了他们在黄山所获得的真切感受,从而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独辟蹊径,且影响广泛,近代承其衣钵者不少,张大千就是其中之一。

在创作这幅画时,张大千身临瀑下潭边观察、体会山水之形神,揉石涛之笔墨,将瀑潭一体的奇观挥洒而出。画面气势撼人,万壑松云,飞泉流瀑,雾霭弥漫的小道上有一高士正闲观瀑布。黄山的深幽、奇峻、变幻之美立刻展现在观者的眼前。这件作品综合了石涛的诸多绘画元素,山峰纵横奇肆,方直劲挺的线条十分形象地描绘山黄山的俊逸形貌,行笔流畅豪放,设色清雅妍丽,颇具秀润怡人的风貌,在传统的山水基础上加以变化,使作品的色彩更加清润,含有文人画清疏淡逸的格调。高士坐山望川,气韵生动,怀古思幽。两山盘桓而起,挤出山间飞瀑直落清潭。笔致奔放洒脱、痛快淋漓,如入清新绝俗之境,透出一股出尘脱俗之气。当为即兴神来之作。

张大千笔下的黄山盛景,出尘脱俗

1938年作 黄山莲花峰

张大千笔下的黄山盛景,出尘脱俗

1935年作 黄山文殊院

张大千笔下的黄山盛景,出尘脱俗

黄山汤泉

张大千笔下的黄山盛景,出尘脱俗

1961年作 黄山绝顶行

张大千笔下的黄山盛景,出尘脱俗

1926年作 黄山观瀑图

张大千笔下的黄山盛景,出尘脱俗

1938年作 黄山图

张大千笔下的黄山盛景,出尘脱俗

黄山观松

张大千笔下的黄山盛景,出尘脱俗

黄山烟云图

张大千笔下的黄山盛景,出尘脱俗

1933年作 黄山光明顶

张大千笔下的黄山盛景,出尘脱俗

黄山接引峰

张大千笔下的黄山盛景,出尘脱俗

1931年作 黄山莲花峰

张大千笔下的黄山盛景,出尘脱俗

1938年作 黄山纪游

张大千笔下的黄山盛景,出尘脱俗

1938年作 黄山藏云洞

张大千笔下的黄山盛景,出尘脱俗

琼台仙侣图

张大千笔下的黄山盛景,出尘脱俗

炼丹台图

张大千笔下的黄山盛景,出尘脱俗

黄山云海图

张大千笔下的黄山盛景,出尘脱俗

黄山图

张大千笔下的黄山盛景,出尘脱俗

三到黄山绝顶行
.....................................................

张大千笔下的黄山盛景,出尘脱俗

黄山法台图
.....................................................

张大千笔下的黄山盛景,出尘脱俗

黄山文殊院
.....................................................

张大千笔下的黄山盛景,出尘脱俗

黄山紫云庵
.....................................................

张大千笔下的黄山盛景,出尘脱俗

黄山云海

张大千笔下的黄山盛景,出尘脱俗

张大千笔下的黄山盛景,出尘脱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