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广播电视台《河东之子》栏目人物“再问苍穹”——景海鹏


景海鹏,1966年10月,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杨家卓村。聪明好学、志存高远是家人与老师对海鹏的印象。是殷切的期望,是机缘的巧合,这刻在门楼上普普通通的两个字,与海鹏一起长大,见证了他不凡的凌云壮志。


运城广播电视台《河东之子》栏目人物“再问苍穹”——景海鹏


景海鹏:人一生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目标、理想、梦想。上高中时,就是想考上大学,走出农村,给父母争光。1985年3月份,应届生招飞入伍,那一刻我就想当飞行员。从小我就穿飞行员的衣服。当飞行员这个理想也不是偶然的。

1985年,高中毕业的景海鹏一路过关斩将,以四十选一的比例考上了保定飞行学校。航校毕业,他被分配到空军某部,成为一名飞行员。

景海鹏:当了12年飞行员,没有因为个人的原因耽误过一个飞行计划。安全飞行了1200小时。每个飞行员平均飞行不到800个小时。比同期多飞了400个小时,多飞了四年、五年时间。

机会永远只会青睐时刻准备的人。1998年,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考试成绩,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终于让景海鹏在近乎苛刻的航天员选拔中脱颖而出。一支包括杨利伟在内的中国首批航天员梯队正式成立,总共14人。景海鹏便是其中之一。

选拔航天员难,训练出合格的航天员更难。所以有人说,战斗机飞行员是用等量黄金堆起来的,而航天员则是用等量的钻石堆出来的。

为适应太空飞行的特殊需要,航天员们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甚至可以说是残酷的专业训练。

这种电动秋千,转动时会把人体朝前往后甩出十五米。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一下子就有可能把胃液喷出来!

在针对出舱任务而修建的模拟失重训练水槽里,航天员一下水就是3个多小时,不仅要面临着水下的种种风险,还要承受体力的巨大消耗。

离心机是航天员必需经历的一个训练科目,也是最痛苦最危险的一项。8米长的旋转手臂,前端连着椭圆形的不锈钢封闭吊舱,转动时如同游乐场中的“飞碟”。训练中,航天员要在8倍重力加速度的状态下练习各种抗负荷动作,还要判断信号、回答提问。在强大的离心力作用下,脸部变形、泪水横飞,呼吸异常困难,严重的会出现休克。为此,航天员训练时左手一般都拿有报警器,当感到自己身体承受不了的时候,可以随时按下这个按钮,结束训练。

景海鹏: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航天员按下去。你说不难受,我也难受,我坚信每一个人都难受。但大家都坚持下来了,坚持下来了。我想这源于什么?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我感觉是对事业的忠诚,这种信念,要飞上太空执行国家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这个信念在支撑着他。

除了身体素质训练外,所有航天员都要接受包括基础理论、航天专业技术以及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等专业知识训练,被称为上天的“58个阶梯”。


运城广播电视台《河东之子》栏目人物“再问苍穹”——景海鹏


景海鹏说,对于其他行业而言,考90分可能就是优秀,但载人航天只有满分,没有99.99,因为任何闪失都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他的房间几乎从不接待来客——8本、数百页的飞行手册密密麻麻铺在地上,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他对自己的要求永远是“满分”。

景海鹏:12点之前我没睡过觉。中午从来不休息。星期六、星期天我都不回家,我家就在院子里,因为我感觉我的梦想都没实现。

十年一剑,飞天梦圆。2008年9月25号,是景海鹏终生难忘的日子。正是在这一天,他与战友们一起搭乘神舟七号飞船,如展翅的大鹏扶摇直上,问鼎苍穹,将中国人的足迹印在了太空之上。

景海鹏:作为航天员,我的舞台就在太空。不会因为上一次天,鲜花荣誉有了就不准备了。国家需要你随时随地做好准备。作为我,作为所有航天员来说,都会有感恩的心情,感谢国家培养,感谢部队各级组织对我们的培养,随时接受祖国的挑选。

以飞天为使命,把太空作舞台。神七落地后的第二个星期,景海鹏重又投入紧张的训练当中,时刻准备着接受祖国的挑选。


运城广播电视台《河东之子》栏目人物“再问苍穹”——景海鹏


每次飞行任务选拔都是客观公正的。谁能上天,谁不能上天,只有考核说了算。思想、身体、心理、技术、综合素质,五项都是第一,你就上。

四年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景海鹏再次以超人的毅力、顽强的耐力、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每一项考核,又一次攀上了通天的58级阶梯,登上了神舟九号,成为华夏神州再问苍穹的第一人。

景海鹏:其实我告诉大家,不仅神七确定我上天,我没激动;神九的时候,我也没激动。我感觉像出一趟差一样,半个月就回来了。点火时我心率还不到60,正常人一般情况下七八十。一个是对国家的科技非常相信,对科研人员的成果非常相信,对火箭、飞船、压力服等保障航天员的系统非常了解,对产品放心、对科研人员、对自己更放心。人心里有底,就不慌,不紧张。

虽然在地面上做了无数次的模拟训练,然而在复杂多变的太空环境中,难免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2008年,当翟志刚按计划准备打开舱门走出神七的那一刻,意外发生了。好几分钟,舱门都未被打开,而刚一打开,仪表又提示着火了。虽经合理处置,危机得以解除,最终有惊无险,然而茫茫宇宙,浩浩太空,面对这样的意外,航天员们又是怎么做?怎么想的呢?

景海鹏:在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时,敬一丹突然问我们有没有想到回不来。我说,你说回不来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像卫星一样,永远绕着地球转?真正变成太空人?是不是就没有机会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跟全国人民汇报?我说即使回不来,我们一定会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

神舟七号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太空出舱,太空漫步。绕地46圈,飞行68小时;

神舟九号第一次实现手控交会对接,绕地200圈,飞行302小时。13天,不仅是时间的加长,更意味着无数的风险与考验。

景海鹏:离地三尺,这次上去,真不一定能回来。我们上天之前的所有东西都会放在一个包里,专门让单位、组织上派的人把我们的东西拉回去。应该说承担的风险很大。作为航天员也好,作为飞行员也好,他早已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了,他已经习惯了。当飞行员那一天开始,他已经做好这个准备了。不然的话不会坚持这么长时间。98年1月5日,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宣誓的时候有一句话,而且是最后一句话:一定要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每个航天员都在实现着自己的诺言,实现着自己的誓言。

6月29日,上午10时3分,神舟九号返回舱安全着陆,这场载人航天的天地接力终于画上了完美句号。景海鹏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健康出舱。13天的太空生活,让每位航天员都瘦了十来斤。

景海鹏:神九出舱那一刻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眼泪掉下来了。6月13日,面对媒体我说过一句话:我说一定会向祖国和全国人民交一份合格满意的答卷。第一我实现了我上天的承诺;第二我尽到了作为指令长应尽的责任;第三,我们圆满完成而且是非常圆满完成了这次任务。所以就掉眼泪了。


运城广播电视台《河东之子》栏目人物“再问苍穹”——景海鹏


如果说神七是圆满完成任务,那么,“结果圆满、过程完美、成果丰硕”则是神九在航天史册上书写的“中国精度”。它完成了我国载人航天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次太空飞行;中国航天员在太空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舱空间对接技术的国家。

13天,景海鹏和他的战友们一起将中国骄傲写在茫茫太空。

景海鹏:我的职业就是航天员,载人航天事业是我的生命,宁可备而不用,但不能用而不备,我会时刻做好准备,时刻接受祖国的挑选……


编导:张咏华

摄像:贾都督 付伟东

2013年5月 此片获山西新闻奖二等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