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创业故事,登上去,活着回来


2006年,即将毕业的陈晨独自来到深圳参加面试,这是他职业生涯四次转型的第一次,往后的每一次选择都有这个故事的影子。

大四的职场

1981年,陈晨出生于七朝古都的开封,大学就读于郑州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与多数人不同,陈晨的职场之路从大四就开始了。在大四上学期,学校决定扩招行政队伍,便从他们这一届一万多名学生里选出20名优秀应届生留校试用,陈晨就是二十人之一。在当时,能留校任职就意味着一个稳定体面的前程,对陈晨来说,除去世俗层面的歆羡,留校本身也是一件神圣的事情。

深圳创业故事,登上去,活着回来

大四开始陈晨就进入教务系统学习,负责人事相关的工作,在招聘、考核、绩效、组织关系等,从上手到谙熟于心只用半年时间。而这半年也只是每天花半天时间工作,下午则是陪同领导打球,晚上还有一些应酬事宜。这和陈晨当初预想大相径庭,他有些失望地意识到,往后30年的人生已经在此刻揭秘,他会和现在的领导们一样,多了一些白发,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和家庭,成为这里的老同志。

这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不是陈晨想要的,陈晨分析自己性格里有谨慎,也有想去挑战世事的不安分。所以他会很认真的去把握每一个机会,但是一旦自己可以胜任这个机会的时候,就会急于走出这个刚建立起的舒适区。于是陈晨放弃了留校任职的机会,打破了这个即将建立起的也许是长达的30年舒适圈,选择南下深圳找工作。

来深圳之前,陈晨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对职业规划还没有概念,不同的是,他对时间有更强的紧迫感,所以陈晨没有盲目的来深圳海投找工作,而是先联系好一家公司再过来面试,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他联系了一家外贸公司,也就陈晨在深圳入职的一家公司——深圳同方蓝色数码有限公司,当时他还不知道这是集团企业清华同方旗下的子公司。

深圳创业故事,登上去,活着回来

澳洲的外贸专家


从2006年开始,陈晨就在同方从事外贸工作。彼时做外贸分为四个阶段,初级阶段是在内地的公司联系客户,中级阶段的是能够在香港参展,到了高级阶段就是到美国德国这些发达地区参展,而终极阶段是直接派驻海外负责当地整个市场。在入职两年多后,陈晨就迎来了负责海外市场的机会。

2009年,同方决定在公司内选拔出三人分别负责德国、英国和澳洲三个海外市场。陈晨不是第一名,也不是第二名,正好是第三名,这也呼应了陈晨的自我评价,“自己永远不是最聪明那一个,但一定是最努力几个的的其中一个。”按领导的意思,第三名将负责澳洲市场,很快,陈晨就被派驻到了澳洲。

初来澳洲,凭工作签过来的陈晨有些羡慕那些早年就来此打拼的华人,随着和他们的接触,陈晨不久就发现,比起自己的羡慕,这些华人却更加羡慕自己。


陈晨后来了解到,大部分中国人在这里的工作很不理想,有的开餐馆,有的开修车店,有的开理发店或者自己开出租车,只有极个别能在银行这些地方上班,但也会受到歧视,所以很多人特别想在找一个中国的公司,这样在文化各方面都是比较适应。而自己就是就职于一家中国公司,随时可以选择留在国外或者回国,对他们来说是回去不在是一个容易的选择。

深圳创业故事,登上去,活着回来

在澳洲的头半年,陈晨也从最初的想留下,转而疯狂暗示自己要回国,因为他第二次在一个工作上走入了舒适区。此时,在外贸行业陈晨已是顶级水平,负责澳洲市场期间,除了和卖场经理推杯换盏,学一点洋人的红酒西餐,工作上已经难有更多挑战。他联想起三年前离开学校的那次选择,有人说他傻,放弃了难得的留校的机会,但陈晨清楚自己所求,所以,明知回去意味着放弃在这个行业的积累面临从零开始,他还是选择申请回国。

这个决定让公司领导大为光火,原本考虑陈晨年轻也没有结婚,可以担起重任长期外派,没想到才一年时间就要回国。与此同时,面对职场中第二次重要的选择,陈晨心中却早有计议,他要进入地产行业。2009年,深圳房价刚开始涨,陈晨也在此时买了第一套房,他预测到深圳的房价将会迎来长期的增长,往后房地产将是个很有想象空间的行业,这也是他想要入行的初衷。


转型产业地产


考虑到行业经验,陈晨没有直接从同方离职转去地产公司,而是盯上了集团内部的园区开发业务,想借此往地产方向转型。陈晨回忆到,和领导表达想转去园区项目时,对方虽然还在气头上,倒也没有太过为难,只是问他懂不懂,不懂就按不懂的工资来拿,于是工资就从一万多降到了5000,只相当于公司里实习生的水平。在陈晨看来,这即是领导的惩罚也是的考验,虽然此时背负着房贷,陈晨还是毅然决然进入了新的赛道。

园区开发主要有三个阶段,包括前期在各地市拿地,再到基建,以及后期的招商运营,陈晨从拿地板块,也就是业内称作投资策划做起。这是完全陌生的领域,陈晨开始一边学习,一边全国各地出差,跑政府招商局,做项目建议书。刚开始和政府打交道难免时常挨骂,也难免各种酒局,陈晨回忆有段时间天天喝,喝完上飞机就吐,下飞机在接着喝,每个省份都要这样跑三个城市,工作强度之大让正当壮年的自己都觉得身体有些扛不住。


深圳创业故事,登上去,活着回来

经过三年的摸索,对园区开发的前端陈晨已驾轻就熟,于是他想转到后端学习园区运营。由于同方内部管理规范,园区开发在前期和后期泾渭分明不能换岗,陈晨和领导提了多次也没获得批准。但对于陈晨来说,自己是幸运的,正当他为此烦恼之际,赶上了公司的一个项目烂尾,负责人已经撤出,没人愿意接手,陈晨当即毛遂自荐,他思虑,自己在这块算是一片空白也一无所有,所以能做成了是挣到,失败了没什么好失去的,于是陈晨如愿以偿,开始进入园区运营工作。


凭着肯学肯干,以及在公司内积攒多年人情人脉给与的帮助,陈晨不但顺利完成这个烂尾项目,同时又一次在新的领域站稳脚跟。在园区运营上,每个项目都会有个主管领导包干项目,对项目结果负责。在一个项目中,负责的领导是一个55岁常务副县长,对当时只有30岁的陈晨提出质疑,他认为同方派出这么年轻的人负责项目是不是不重视?只是很快,陈晨就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说服了对方。

到了2015年底,深耕产业地产6年的陈晨又一次进入了职场舒适区,在专业角度,陈晨已经炉火纯青堪称行业专家,国内像他这样即懂前期投资策划,又深谙中后期园区运营的屈指可数。


陈晨感慨这一路走来都是在从没干过的事在到做成精通,一路都在走,一路都在学,就像登山一样,每当登上一座山之后就背个降落伞跳下来,接着去登另一座山,有些山简单,就像学校任职一样可以轻松登顶,有的山复杂,就像这6年走来的产业地产,它连绵起伏,有许多大小山坡,到达山顶前你需要先攀过这些山坡才能最终登顶。

不同的是,这次登顶后,不用在从零开始,而是可以借此登一登房地产这座山。

深圳创业故事,登上去,活着回来


佳兆业的百万年薪


正当陈晨考虑往房地产攀登时,同方迎来了一轮重组,原董事长下课,一批骨干也要陆续离开,新来的领导陈昱对陈晨观感很好,变以私人关系将陈晨介绍给了佳兆业的郭老板。面试时,

陈晨发现,和官场一样,佳兆业也已经开始有干部年轻化的趋势,总裁郑毅自曝是80年的,而他只招比自己小的管理层,81年陈晨算是赶上这趟高管的末班车。


入职后,陈晨发现土地已经越来越少,很多地产公司面临拿地困难,纷纷在往产业地产转型,这正是他的专业领域,佳兆业也在拿旧厂房、旧小区开始布局工改工。此时,除了在工改工上还有新的学习,陈晨意识到房地产的现实和自己想象中视乎相去甚远,无论是和政府打交道还是拿地,自己都学不到太多的新东西,于是在入职还不到两年后的2017年,陈晨决定离职创业,这也是他的第四次转型。

深圳创业故事,登上去,活着回来

陈晨解释到,创业的决定并非突发奇想,这会成为很多中产阶级打工到一个阶段自而然的选择。以他自己为例,在佳兆业的这次转型不算特别成功,没获取更多新的知识让自己更上一层楼,唯一说的上亮点的大概是工资上的翻倍,第一次实现了年薪百万。离开佳兆业时,碧桂园更是开出300万年薪希望他入职主导产业转型,当时审视自己,这些年的工作,自己早已深谙打工之道,在专业层面更是行内专家,去碧桂园还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陈晨随即拒绝了碧桂园的邀请,他思索着,还能在哪个层面能让自己学到更多东西?环顾四周,也许创业这座山是自己想去尝试的。过去登山,不论多高那也是长满了花草树木的土山,而创业这座山却是一座雪山,在登山的技巧和设备上都会有不同的要求,同样到1000米的海拔,除了对个人素质的要求,登雪山还要有登山绳、御寒衣、高山鞋等一系列装备的辅助配合,这几乎能预计的一系列挑战,让陈晨找到突破自我的机会,他想去试一把。


创业在光明


2017年,带着近几年在深圳投资房产的溢价和工资存款,陈晨来到了光明区成立了深圳市同合科技创新有限公司。在外人看来,同合股份是家租了两层写字楼的空间孵化器,事实上,陈晨只是以此起点来进去产业地产,陈晨分析地产的下半场一定是向产业地产转型,结合大势和自己的专业所长,他选择了这个赛道。


深圳创业故事,登上去,活着回来

正如陈晨预见,创业就像登雪山,自己虽然有专业上的优势,但在管理上还是遇到了挑战。过去直接指挥的是年薪50万的职场精英,他想要招什么样的人,只要向人力部门下达入职时间指标,想要什么品牌效果也只需自己提供概念,如今对公司的年轻同事除了用心教导,还要事必躬亲的参与具体执行以保证效果,这耗散了陈晨大量的精力。

即便最累的时候,陈晨也常常能以饱满的精神示人,有一半归功于坚持多年的运动锻炼。由于家住南山,在光明办公后,陈晨在工作日就多数住在公司宿舍。公司楼上是一家健身房,陈晨办理了健身卡,每天早上七点多就到健身房锻炼,然后再开始一天的工作。

陈晨自述道,这即是自律也是一种习惯养成,自己发现创业的自律要求其实要比打工的难度高十倍。在做高管期间,你不知道晚上老板的电话会不会把你吵醒,第二天早上又会不会突发性的让你马上就去香港汇报,所以必须要时时刻刻保证自己的状态非常饱满,打工就是有一个外界的约束来促成你自我管理。而对于创业的人,第二天要不要早起开会,见不见某个客户,是你自己说了算,因为你就是老板,这也是一个创业者所要面临的考验。


深圳创业故事,登上去,活着回来


创业一段时间后,佳兆业还曾派出两名高管试图劝说陈晨回归,陈晨不为所动。他知道一个人打工的黄金年龄是35-45岁,这时候人是最值钱的,此时回归佳兆业他能以最轻松的方式获得更高的回报。但对陈晨来说,轻松和挣钱从来不是目的,就像他对金钱的态度一样,陈晨认为通过房价增值聚集的财富不能算是自己的,所以他情愿将这些投入到创业中,去享受登山的过程。


从同合的公司价值观里也能看出陈晨的这个理念,员工手册里有4条价值观:说到做到、利他主义、阳光透明和拥抱变革。在和员工分享时,陈晨解释这4条价值观就是要大家不要忽悠客户、同事,不要让别人吃亏,不要为了业务送礼打擦边球,哪怕因此丢单不去挣这个钱,最后要拥抱变革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陈晨相信公司制度不是一个员工的行为准则,价值观才是,价值观的管理作用高于制度。虽然一路摸索磕绊,但秉承这个价值观行事,今年10月份,同合成功登陆新四板,此时离创业伊始不过两年时间。陈晨的下一步是将同合带入新三板,再到主板实现上市。


深圳创业故事,登上去,活着回来


同合看起来不够圆滑的商业观,也许会让公司错过一些业务和收益,陈晨却不在意,他表示自己并没有刻意站到金钱的对立面,相反,创业以来对金钱的重要性有更深的体会。

过去拿着高收入,陈晨认为贵应该就是对的,所以会去买2000块的枕头,现在他要为公司和员工负责,做事要开始考虑成本,要学会精打细算,发现200块的枕头原来也不差。只是他认为金钱除了取之有道还要取之体面,不是所有的钱的值得去挣。这种金钱观并不利于一个创业者快速获得成功,陈晨能够保有这种观念创业,除了自身的价值取向,也离不开背后家庭的支持。

陈晨的太太是潮州人,是陈晨从澳洲回来读MBA期间相识的。陈太太有着潮州女性特有的持家传统,她不喜欢老公待在家里帮忙做家务,而是主张多出去和社会接触,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陈晨表示,他太太没有把自己在职场上能稳定地获得高收入这件事看的很重,而是时常会体贴的问自己“你打工开不开心,不开心想去做什么?你想去创业我就支持你创业,你想接着打工我就支持你打工。”对此,陈晨常满怀感激,他补充道,自己的父母也是如此,他们知道自己的儿子出去能拿多少钱,拿不拿是他自己的选择,只要开心就好。

这个家庭的小生态,让陈晨获得莫大的温暖和鼓励,在他看来,这就他创业登山最好后勤补给。

当创业成为一个行业


应笔者所求,采访最后陈晨对当下90后00后以及年轻人创业分享了看法。对于年轻一辈,陈晨建议首先不要浪费时间,不要停留在舒适区。他回顾起自己的一路走来就在不断打破舒适区,不断的攀登。在陈晨眼里,从爬到山顶的那一分钟开始计时就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所以要尽早跳伞下来去攀登一座更高峰。

年轻人创业也要越来越慎重,陈晨观察,创业正逐渐形成一个“行业”。过去创业的+人更多是一种被动的选择,有人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有人是职场不顺,打工打不下去了,现在则越来越多像他这样想要自我挑战的人主动选择创业。

深圳创业故事,登上去,活着回来


创业人群里,有基层员工创业,有中层经理创业,有高级总监创业,他们的能力禀赋各不相同,但他们面临的是同一个挑战,创业对个人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你要具备管理手段,你要有专业眼观,这对拥有更多经验和专业的深度的职场精英就更占优势。上市办的数据变化也映衬了这个趋势,过去上市公司的老板更多的是资源型出生,偏重人际关系,现在更多的是技术型,更偏向专业口。


这意味着创业成功壁垒在堆叠增高,但也说明创业自有一套技能逻辑,能够尝试去掌握,创业成功就开始变得有迹可循。“当我做成第一家上市公司时,我发现能再做起十家上市公司”陈晨引用汉庭董事长季琦说法并总结到,当你准备好之后,创业是可以像一个行业去复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