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為了戰略防禦縱深,發動淞滬會戰,日本卻說正是他們想要的


蔣介石為了戰略防禦縱深,發動淞滬會戰,日本卻說正是他們想要的

1937年,“盧溝橋事變”點燃了日軍全面侵華戰爭的戰火,4萬日軍,僅用20多天時間,全面打敗擁有10萬之眾的29軍,還付出了佟麟閣、趙登禹犧牲的沉重代價,北平、天津相繼淪陷。

日軍驚人的攻擊速度,不得不讓南京政府重新思考原來對日屈辱退讓的不抵抗政策了。

蔣介石意識到,妄圖苟且退讓,必將置國家、民族於萬劫不復。於是,他在廬山發表了“最後關頭”的演說,那句“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還是挺鼓舞人心的。

國軍在武器裝備、後勤保障等方面明顯落後於日本,蔣介石為何要動用全國軍事力量,在中國經濟中心上海不惜與日軍一戰呢?

這就是著名軍事戰略家蔣百里提出的,將日軍的進攻方向由“北-南”轉換為“東-西”的作戰方略,理由如下:

(一)中國軍隊在華北地區難以阻擋日軍重型現代化武器的進攻,華北失守已成定局。一旦華北日軍利用京漢、津浦鐵路從北到南進攻,中國軍隊被逼退至海邊,日軍強大的海軍艦隊再來個海上封鎖,那國民政府就要重蹈南宋覆轍了。

(二)把日軍主力吸引到東部沿海,利用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形,把西南作為大後方,邊打邊退,利用局部的失敗,換取戰略的成功。同時,藉助東南沿海河流、湖泊多,不利於機器化作戰的特點,慢慢拖住日軍,用空間換時間,爭取國際的支持,達到拖垮日軍、最後反敗為勝的戰略目標。

(三)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也是西方列強爭奪利益的重要城市,一旦戰事爆發勢必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列強將不會甘心日本獨霸上海而積極進行干預。

為打贏這場關鍵之役,蔣介石几乎動用了所有的家底。在上海先後集結了第8、第9、第10、第15、第19、第21集團軍,分編中央兵團(朱紹良為總司令)、左翼兵團(陳誠為總司令)、右翼兵團(張發奎為總司令)。而後,又調集粵軍、桂軍、湘軍、川軍、東北軍以及西北軍的部隊前來增援。

值得一提的是,平時各自為陣、陽奉陰違的各路軍閥,在中華民族危亡時刻,接到指令不講條件、不提困難、不遠千里從四面八方殺向了淞滬。川軍20軍徒步、划船、坐火車整整走了一個月,終於在10月初趕到上海,沒有時間休整直接投入到戰鬥中。


蔣介石為了戰略防禦縱深,發動淞滬會戰,日本卻說正是他們想要的

日本如此配合國軍投入重兵參戰,是被國軍“牽著鼻子走”的被動應戰,還是執行他們原來侵華作戰計劃呢?

針對國軍重兵壓境、上海出現危機的局面,日本立即作出增兵部署,重新啟用因“二二六事變”被打入預備役的“中國通”松井石根,帶領兩個師團奔走上海,增援上海的日本海軍守備隊。

在國軍不斷增兵,上海松井部隊一度被壓制的不利情況下,日軍參謀本部再次向上海派出三個師團,以及臺灣守備隊加入上海派遣軍。至此,日本在淞滬戰場投入的兵力已達五個師團,加上原來在上海的海軍部隊總兵力達到了20萬人。

裕仁天皇獨白錄裡有一段記載:

裕仁天皇在召見日本時任陸軍參謀總長的閒院宮載仁親王時問:“我們在中國擴大戰爭,如果蘇聯同中國聯手夾攻日本怎麼辦?”

閒院宮載仁親王答:“和中國開戰,只需兩三個月就能解決。”

由此可見,日本侵華戰爭是追求速戰速決的。從前期1萬關東軍嚇跑張學良20萬東北軍、不到五個月佔領東三省,4萬兵力不到一個月打敗29軍10萬部隊,攻陷北平、天津的速度和戰績來看,三個月解決中國事變不成問題。

日本所說的三個月滅亡中國,主要是消滅國軍主力、佔領國民黨首都、摧垮中國軍民的抵抗意志,迫使中國投降,從而結束戰爭。

為此,他們得知中國已傾全國兵力之五分之三雲集上海,正是消滅國軍主力的大好時機,於是決定將戰略重點由華北向華東、華中地區轉移,爭取最短的時間內結束上海戰役,然後以最快速度攻克南京,解決中國事變。接下來,可以集中兵力對付美國和蘇聯。

然而,中國軍人在此次戰役中表現得非常英勇和頑強,戰爭也異常慘烈和血腥,在羅店爭奪戰最為激烈時,一個連上去10分鐘就全部陣亡,幾千人的師撤退下來只剩下幾百人。整個上海灘屍積如山、血流成河。殘酷的戰役被中國軍人稱為“一寸山河一寸血”,日本稱之為“血肉磨坊”。

隨著日本增援部隊源源不斷的湧來(上海地區總兵力已達30萬),切斷國軍退路,並從外圍向內切入,戰局風雲突變,淞滬地區中國70萬大軍頓陷極度危險之境地。蔣介石為了取得國際的支持(國際聯盟要於11月3日在布魯塞爾召開“九國公約”會議討論中日問題),電令前線做最後的堅守,又失去了最佳的撤退時機,導致原先制定的有序撤退、邊退邊防變成了大潰敗。

最終,國軍以傷亡30萬人敗退(日軍也傷亡7萬餘人),歷時三個月的淞滬會戰結束,上海淪陷。日軍乘勝追擊,12月13日攻陷南京。


蔣介石為了戰略防禦縱深,發動淞滬會戰,日本卻說正是他們想要的

接著,日軍攻克武漢、佔領長沙,一直跟著國民黨屁股後面追,曾一度逼進重慶,可一直未能摧垮中國軍民的抵抗意志,卻激發起中國軍民更高的抗戰激情,用空間換時間、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並取得了抗戰勝利。

日本在中國的速勝論是不切實際的盲目自大,結果是陷入中國戰爭的泥潭不能自拔。天皇多次問軍部:結束中國事變在什麼地方?回答永遠是:下一個地方。

這個“下一個地方”直至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都沒有找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