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剑:三尖两刃刀

龚剑:三尖两刃刀


三尖两刃刀

龚剑

三尖两刃刀是中国兵器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在民众普遍不了中国兵器的情况下,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二郎神使用三尖两刃刀,这归功于明代出现的《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数部名著,三尖两刃刀不仅出现在章回小说中,也出现在宋史料中,那么三尖两刃刀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兵器?

一、小说、史料中的三尖两刃刀

《封神演义》九十二回:“杨戬把马催开,使三尖刀从后面大喝曰:好业障少来!有吾在此!使开刀,分顶门砍来”。国内学界对二郎神崇拜有较为深刻的研究,认为今日二郎神是几种民间神,如李冰之子、赵昱、张仙、杨戬归并混合而形成的。随着唐朝的战神毗沙门天王及其子二郎独健信仰在晚唐五代时期逐渐隐去,关羽与灌口二郎神甚崇拜却于宋代凸显出来,历代受封,成为中国广为人知的两位神祇。


五代时期灌口二郎神曾被蜀人当作“护国”神祇,史料记载最早对二郎神封神的是孟知祥建立后蜀国,封二郎神为《护国灵应王》。五代时期蜀人祭祀灌口二郎神规模极为可观,数百人盛装戎饰祭祀,颇有“战斗之像”。赵宋灭蜀后,一直认为蜀人此种祭祀形式,极易引起事端,加之王小波、李顺在巴蜀叛乱,二郎神崇拜受到牵连,二郎神的祭祀一度被禁。《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载:“大中祥符五年七月十日,知益州李士衡言永康军村民社赛,用棹刀为戏,望行禁止”,这段史料记载了宋政府禁止二郎神祭祀的原委。文中“棹刀”二字非常关键,此段史料说明在宋朝初期,蜀人祭祀二郎神时用真“棹刀”,此刀与《武经总要》记载的“掉刀”应为一物,后文详述。


宋朝治蜀过程中为了收服人心,不得已再次对二郎神进行册封。元代成书《三教搜神大全》载:“宋真宗朝,益州大乱,帝遣张乖崖入蜀治之。公诣祠下,求助于神。果克之,奏请于朝,追尊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至此,二郎神正式成为了道家神祇,历代道家水陆画中都有其形象,从宋至清历代《二郎搜山图》中都绘制了二郎神和梅山六兄弟的形象,宋代搜山图是残卷,未显示出三尖刀形象,明代的搜山图中就明确展示了二郎神的三尖刀(图1),首都博物馆藏明代宫廷绘画《万历监门清源妙道真君》对二郎神的三尖刀也有清晰的表现(图2)。


早期二郎神形象中双目为纵目,成为道教神祇后,其形象也出现了变化,额头生眼,手持三尖两刃刀,随扈为梅山七兄弟。


龚剑:三尖两刃刀

图1 明 二郎搜山图


龚剑:三尖两刃刀

图2 明万历 监门清源妙道真君


《水浒传》第二回:“史进头戴一字巾,身披朱红甲,上穿青锦祆,下著抹绿靴,腰系皮膊,前后铁掩心,一张弓,一壶箭,手里拿一把三尖两刃四窍八环刀”、第七十九回:“梅展大怒,舞三尖两刃刀”、“城中守将钮文忠,原是绿林中出身,江湖上打劫的金银财物,尽行资助田虎,同谋造反,占据宋朝州郡,因此官封枢密使之职。惯使一把三尖两刃刀,武艺出众”;第八十六回“贺重宝,是辽国中兀颜统军部下副统军之职,身长一丈,力敌万人,善行妖法,使一口三尖两刃刀,现今守住幽州,就行提督诸路军马”;《三国演义》十四回:“乃使上将纪灵起兵十万,杀弃徐州。两军会于盱眙。玄德兵少,依山傍水下寨。那纪灵乃山东人,使一口三尖刀,重五十斤”;


从小说中,明显看出明人对三尖两刃刀有相对准确的认知,并且将此种兵器附会至神话、三国人物之上。尤其讲述北宋末年徽宗时期的《水浒传》中,不同的性格、宋辽人物都喜欢使用三尖两刃刀,宋军、辽将用三尖刀应是他从诸多史料和传说总结的来。施耐庵生于元朝元贞二年亡于明洪武三年,三十六岁中进士,毕竟元朝忽必烈称元,国祚只有98年,宋朝的史料相对于施耐庵生活的时期还是相对较丰富,《大宋宣和遗事》是宋人编撰元人增补的说史小说,其中就记载了三十六头领,其中就有九纹龙史进,施耐庵写作时候,应该是参考了此类资料。九纹龙史是一百零八好汉中第一个出场,他一出场手提三尖两刃刀,间接说明施耐庵、罗贯中知道宋、金、辽时期三尖两刃刀是战场中一件重要兵器。明万历年刊印的容与堂刻本《水浒传》中已经准确绘画了三尖两刃刀的形象(图3)。


龚剑:三尖两刃刀

图3 容与堂刻本 九纹龙


宋史料《武经总要》刀八色中记载了“掉刀,刃首上阔,长柄施鐏。……此皆军中常用。其间健斗者,兢为异制以自表,故刀则有太平、定我、朝天、开山、开阵、割阵、偏刀、车刀、七首之名,掉则有两刃、山字之制,要皆小异,故不悉出”(图4)。《武经总要》前集卷七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发明的“平戎万全阵”中“其兵士队于阵内列行……掉刀二千八百八十……”。前文提及的“棹刀”与《武经总要》记载的“掉刀”实为同一器物,两字是在刻本时候弄错了。“棹”字本义为船桨,“棹刀”其意为类似船桨的长刀,与《武经总要》对应,就是“掉刀”。至此我们可知,“棹刀”为军队常备长杆武器,其形制“掉则有两刃、山字之制”,就是我们通俗所言的三尖两刃刀,为行文便利,后文皆用“棹刀”。


龚剑:三尖两刃刀

图4 明刻本 武经总要 掉刀


《宋史》中记录一些有关“棹刀”的事件和人物,宋太宗赵匡义设立宣武军,宣武军为殿前直卫,“至道二年,又选军头司步直善用枪槊掉刀者立殿前步直,后废”,说明张匡义时期殿前武士手中军器有“棹刀”。中国历代宫廷侍卫中使用的器物都是豪华装饰的军阵器物,在历代史书中的《舆服志》、《兵制》中都得以记录。

宋真宗一朝时期,《宋史·曹利用传》、《宋会要辑稿》记录了宋军平定岭南“陈进之乱”事件,其中宋军制胜就依靠了“棹刀”。宜州知州刘永规驭下残酷,其手下的军校对其多有怨气,真宗景德四年七月,宜州澄海军校陈进率本部卒杀刘永规后叛乱,拥立判官卢成均为帅,号南平王,随即攻陷柳城县,兵围象州,后分兵掠广州,岭南骚动。真宗命东上閤门使忠州刺史曹利用、供备库使贺州刺史张煦为广南东西路安抚使,如京副使张从古与内殿祟班张继能为副使,调遣荆湖、薪黄州兵,前往宜州平叛。宋军与陈进叛军在武仙县李练铺对阵,史载“贼遇前军,竞执摽牌以进,飞矢攒锋,所不能劫。前军即持棹刀巨斧破其牌,贼皆衣顺水甲,摽牌既破,力不能支,寻自奔溃”。宋军借助棹刀巨大的威力,迅速击破叛军的牌阵,卢成均见宋军攻势凌厉,随向宋军投降,张继能破象州后,斩杀陈进及叛将六十余人,叛乱遂平。这是史料中少有对“棹刀”以及其战法的记录,可知棹刀在攻击对方坚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史料显示至北宋晚期,军中应用棹刀的能力就已经下降。徽宗政和三年,秦凤路经略安抚使何常奏章中讲述太宗赵匡义朝征讨西夏李继迁,言西夏军的“步跋子”上下山坡,出入溪润,最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铁鹞子”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最能倏往忽来,若电击云飞。两军皆优于宋军,他认为宋军应继续前朝用弩和盾牌遏制西夏军的进攻,并且“步兵之中,必先择其魁健材力之卒,皆用斩马刀,别以一将统之,如唐李嗣业用陌刀法。遇铁鹞子冲突,或掠我阵脚,或践踏我步人,则用斩马刀以进,是取胜之一奇也”。北宋中晚期宋军对西夏的战争中始终处于一个反复拉锯的状态,此时的宋军战力已经远逊宋初期。从这个奏章中内容分析,这时候北宋朝廷似乎已经对棹刀较为陌生,所以重新提出使用斩马刀战术来对付西夏。

现存宋代绘画中,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李公麟《免胄图》中有三尖两刃刀形象(图5),山西平阳董明金代墓中的砖雕有武士持棹刀的形象(图6、7)。这些图画、雕塑显示了在宋、金两朝军中装备制式棹刀。平阳砖雕中的社火图(图8)、竹马图(图9)也有都棹刀的形象,《东京梦华录》描写北宋宣和年间东京汴梁城的社会生活旧事的著作,书载:“驾先幸池之临水殿锡燕群臣。殿前出水棚,排立仪卫。近殿水中,横列四彩舟,上有诸军百戏,如大旗、狮豹、棹刀、蛮牌、神鬼、杂剧之类……”、“驾登宝津楼,诸军百戏,呈于楼下……各执木棹刀一口,成行列,击锣者指呼,各拜舞起居毕,喝喊变阵子数次,成一字阵,两两出阵格斗,作夺刀击刺这态百端讫,一人弃刀在地,就地掷身,背着地有声,谓之板落”。这类游戏图砖雕说明二郎神崇拜、宫廷游乐、祭祀和民间游戏都使用棹刀的形象。


从这些史料中,可以得知棹刀应该是诞生于五代晚期,盛于北宋初期,北宋晚期则逐渐式微。目前所知同时期的辽国并无此类刀型装备,文献、雕塑都显示棹刀仅在宋、金两朝装备。至明代《四镇三关志》中显示明军仍旧装备此类长刀(图10),从现有史料来看,棹刀一词在明代已经完全消失,无论是史料、章回小说都全面使用三尖两刃刀一词。

龚剑:三尖两刃刀

图5 李公麟 免胄图


龚剑:三尖两刃刀

图6 董海董明金墓


龚剑:三尖两刃刀

图7 金代武士砖雕


龚剑:三尖两刃刀

图8 金代棹刀社火砖雕


龚剑:三尖两刃刀

图9 金代棹刀社火砖雕


龚剑:三尖两刃刀

图10 明 四镇三关志


二、现存实物


国内现存的三尖两刃刀基本都是明清之物,早年在翰龙雅集论坛和盛世论坛,有网友展示过出水或出土的棹刀(图11、12),由于缺乏较为明确的出土依据,不能准确判断年代,但从器形上判断应该是中古时期形制的棹刀。


龚剑:三尖两刃刀

图11 出水宋器-三尖两刃


龚剑:三尖两刃刀

图12 出水宋棹刀


国内收藏家葛龙飞收藏的一柄“铁芯集竹杆三尖刀”是目前较为有代表的明代三尖刀(图13)。从图像、雕塑和现存实物来看,早期的棹刀在刀尖上并无太多装饰,仅为山形,《武经总要》中的棹刀和金代砖雕中的棹刀较为充分的反映了这个细节。从实物角度来看,稍早期的棹刀刀头与刃的宽度差异没有那么大,也就是说刀头的宽度相对较窄,这点与《武经总要》和金代砖雕表现的有差异。葛先生收藏的此明代棹刀,中部刀尖前端为如意云型,刃体中起脊线,脊线两侧呈凹面,刀头较较宽。刀杆为铁芯,外裹细密竹条,竹条缝隙和外围缠牛筋,然后裹麻布批灰髹漆。集竹杆工艺非常古老,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这是中国古代为了解决长杆兵器的强度和柔韧性这一矛盾而发明的,时至明清两朝依然保留。


龚剑:三尖两刃刀

图13 明 集竹杆三尖刀


从明代开始,棹刀已经从军队中逐渐退出,清代棹刀已经成为民间武术的一种,目前来看都为步战套路,不知道是否还延续了宋明军阵技法。


三、演变与源流

北宋平定蜀地叛乱后,宋真宗封二郎神为“清源妙道真君”,宋仁宗担心蜀乱,为安抚蜀人情绪,继续封二郎神,《宋会要》载:“仁宗嘉祐八年(1063)八月,诏永康军广济王庙郎君神,特封惠灵侯,差官祭告。神即李冰次子,川人号护国灵应王,开宝七年命去王号,至是军民上言,神尝赞助其父除水患,故有是命。政和八年八月改封昭惠显灵真人”。宋仁宗时期西夏军围困延州,宋军在解围时,被西夏军俘获援军将领,满城惊惧的时候,天降大雪,西夏军退去。宋史载:“贼围延州凡七日,及失二将,城中忧沮,不知所为。会是夕大雪,贼解去”。宋朝上下将此次大雪解围附会至二郎神的显圣,至此,二郎神完全取代了毗沙门天王,成为了宋军军神,兴起了宋境全面对二郎神的崇拜。随着明代诸多章回小说的流行,棹刀的名字逐渐被遗忘,三尖两刃刀这个通俗易懂的名字伴随着二郎神、九纹龙史进被更多国人所知。

近人将棹刀和唐陌刀关联起来,甚至在诸多材料中都将棹刀的形象等同与陌刀,笔者对此观点是持保留意见。唐代陌刀装备军队、宫廷御赐也对有功人士赐陌刀。陌刀在唐代史料中则有较多的记录,在唐代对外战争和平定“安史之乱”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陌刀起源于隋朝,隋将阚棱善使陌刀,《新唐书》载:“阚棱,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两刃刀,其长丈,名曰"陌刀",一挥杀数人,前无坚对”。隋亡唐兴之后,陌刀随即进入唐军,唐军中李嗣业也著名的陌刀将,《新唐书》载:“李嗣业,字嗣业,京兆高陵人。长七尺,膂力绝众。开元中,从安西都护来曜讨十姓苏禄,先登捕虏,累功署昭武校尉。后应募安西,军中初用陌刀,而嗣业尤善,每战必为先锋,所向摧北”;香积寺一战“嗣业谓子仪曰:今日不蹈万死取一生,则军无类矣。即袒持长刀,大呼出阵前,杀数十人,阵复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长柯斧堵进,所向无前”。太监边令诚冤杀高仙芝、封常清时候“索陌刀手百馀人随而从之”。《新唐书》张巡传“巡阴缒勇士数十人隍中,持钩、陌刀、强弩,约曰:闻鼓声而奋。酋恃众不为备,城上噪,伏发禽之,弩注矢外向,救兵不能前”。
陌刀在唐军中装备数量占步军的20%,《太白阴经》卷四器械篇第四十一略云:“弩二分,弦三分……佩刀八分,一万口。陌刀二分,二千五百口,棓二分,二千五百张。马军及陌刀并以啄锤斧钺代,各四分支”。唐代史料中对陌刀的记载极多,天宝初安西、北庭守军中开始流行陌刀。安史之乱各参战部队如郭子仪、李光弼的朔方军、封常清、高仙芝所募兵、安禄山所统崔乾佑、田承嗣部都有陌刀军。张巡、张兴守城用陌刀杀敌。奉天之难时浑、高固部队,中唐时戍守银、盐、灵、宥的边防军,徐州、淄青等军镇,朝延反复赐陌刀, 诸道亦进奏陌刀。朝中禁军中有陌刀,荆南、鄂兵、剑南、江西、湘州等节度、团练、防御兵都用到陌刀,高骈节度淮南时用到陌刀,连黄巢也以大刀长剑为卫。可见晚唐时陌刀仍很流行。

陌刀装备范围极广,从史料的记载来看,陌刀明确是装备重型步兵以对抗骑兵,陌刀自唐中期盛行,主要是在安西、北庭都护府对突厥骑兵起到了极大的遏制和震慑,李嗣业之类陌刀将往往会在敌人骑兵冲击点上阻挡,近战时当其锋之敌骑,史载:“人马具碎”,近战时陌刀的杀伤力、威慑力极大,能镇慑敌骑,稳住攻击阵型,所以在盛唐时期诸军逐渐都设立专门的陌刀手、陌刀将组成的陌刀队。目前考古尚未发现陌刀考古实物,故至今也不知其形制,在诸多唐代壁画和雕塑中都未见类似实物。

由于中国史料记载中,尤其是唐宋史料中,还常见“大刀”二字。《新唐书》安禄山传中,安庆绪杀安禄山时“是夜,庄、庆绪持兵扈门,猪儿入帐下,以大刀斫其腹”。《宋史》兵志载宋孝宗乾道二年白石阅兵,“是日,有数将独手运大刀,上曰:刀重几何?李舜举奏:刀皆重数十斤。有旨:卿等教阅精明。”北宋初期赵匡义雍熙三年,米信“征幽蓟,命信为幽州西北道行营马步军都部署,败契丹于新城。契丹率众复来战,王师稍却,信独以麾下龙卫卒三百御敌,敌围之数重,矢下如雨,信射中数人,麾下士多死。会暮,信持大刀,率从骑大呼,杀数十人,敌遂小却,信以百余骑突围得免。坐失律,议当死,诏特原之,责授右屯卫大将军”。《宋史》魏胜传载:“……金人袭之,胜单骑而殿,以大刀奋击。金人望见胜,知其为将也,以五百骑围之数重。胜驰突四击,金阵开复阖。战移时,身被数十枪,冒刃出围。金兵追之,马中矢踣,步而入砦,无敢当者……胜善用大刀,能左右射,旗揭曰"山东魏胜",金人望见即退走”。


中国史料浩如烟海,唐史料中“陌刀”、“大刀”常用,但是并无记载刀型制式,现今无法考据出两者是否为一物。宋史料中开始出现“棹刀”、“掉刀”,《武经总要》提供了此类刀的形制,但是宋史料中也并无记载棹刀源自陌刀,两者在在结构上极为相似,长杆、两刃是两者共同的特点,两者都无明确考古支持,故留给今人的考据留下困难。加之北宋晚期秦凤路经略安抚使何常奏章总提出宋军步卒用斩马刀,习李嗣业陌刀之法,两种刀的结构相似性、史料中模糊性,无不令人遐想,故今人将棹刀形象与陌刀等同,实乃谬误。

四、小结

北宋出现的长杆刀刀首略宽,刀尖山形,旁出两刃,其形更似船桨,故有棹刀一词。宋、金两朝都将此刀做为军器装备。至南宋时期,史书已经不见棹刀一词,仅见斩马刀、大刀一词。棹刀此时应该已经逐渐退出军制,随着二郎神崇拜的兴起和历代皇室的册封,棹刀以一种充满神性的状态再次出现在大众面前,随着元戏曲、明章回小说的盛行,三尖两刃刀伴随着二郎神更加广泛的流传,时至今日,三尖两刃刀是中国兵器中最为令国人熟悉的神器。(感谢金石斋葛龙飞先生提供藏品)


1、《西游记》

2、《三国演义》

3、《封神演义》

4、《武经总要》

5、《宋史》

6、《宋史·曹利用传》

7、《宋会要辑稿》

8、《新唐书》

9、《四镇三关志》



龚剑,网名不戒,毕业院校: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系。2000年开始常年深入藏区收集各地区的藏刀、长矛、盔甲、火绳枪等,历史十余年确定了藏武备研究方向及理论框架,正撰写《藏武备》。近年从事古法刀剑复制和传统金工技艺研究工作。

《藏族长矛的传承》 2005年《轻兵器》
《戚家刀收藏与辨识》 2006年《收藏界》

《唐刀—大唐不灭的传说》 2006年《兵工科技》

《藏兵天下》 2006年《收藏界》

《藏族土司佩刀考》 2007年《时间艺术》
《雪域藏刀》 2009年《收藏界》
《藏密金刚杵的源流与鉴藏》 2011年《收藏》
《从藏族冷兵器看汉藏关系》 2012年《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专题报告
《寻刀记》CCTV7军事频道 2014年拍摄
《我从汉朝来》 CCTV9记录频道纪录片 2015年拍摄



图文由作者提供

本文刊登于《中国收藏》杂志2020年第三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