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劍:三尖兩刃刀

龔劍:三尖兩刃刀


三尖兩刃刀

龔劍

三尖兩刃刀是中國兵器中最具傳奇色彩的,在民眾普遍不了中國兵器的情況下,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二郎神使用三尖兩刃刀,這歸功於明代出現的《西遊記》、《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等數部名著,三尖兩刃刀不僅出現在章回小說中,也出現在宋史料中,那麼三尖兩刃刀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兵器?

一、小說、史料中的三尖兩刃刀

《封神演義》九十二回:“楊戩把馬催開,使三尖刀從後面大喝曰:好業障少來!有吾在此!使開刀,分頂門砍來”。國內學界對二郎神崇拜有較為深刻的研究,認為今日二郎神是幾種民間神,如李冰之子、趙昱、張仙、楊戩歸併混合而形成的。隨著唐朝的戰神毗沙門天王及其子二郎獨健信仰在晚唐五代時期逐漸隱去,關羽與灌口二郎神甚崇拜卻於宋代凸顯出來,歷代受封,成為中國廣為人知的兩位神祇。


五代時期灌口二郎神曾被蜀人當作“護國”神祇,史料記載最早對二郎神封神的是孟知祥建立後蜀國,封二郎神為《護國靈應王》。五代時期蜀人祭祀灌口二郎神規模極為可觀,數百人盛裝戎飾祭祀,頗有“戰鬥之像”。趙宋滅蜀後,一直認為蜀人此種祭祀形式,極易引起事端,加之王小波、李順在巴蜀叛亂,二郎神崇拜受到牽連,二郎神的祭祀一度被禁。《宋會要輯稿·刑法二》載:“大中祥符五年七月十日,知益州李士衡言永康軍村民社賽,用棹刀為戲,望行禁止”,這段史料記載了宋政府禁止二郎神祭祀的原委。文中“棹刀”二字非常關鍵,此段史料說明在宋朝初期,蜀人祭祀二郎神時用真“棹刀”,此刀與《武經總要》記載的“掉刀”應為一物,後文詳述。


宋朝治蜀過程中為了收服人心,不得已再次對二郎神進行冊封。元代成書《三教搜神大全》載:“宋真宗朝,益州大亂,帝遣張乖崖入蜀治之。公詣祠下,求助於神。果克之,奏請於朝,追尊聖號曰清源妙道真君”。至此,二郎神正式成為了道家神祇,歷代道家水陸畫中都有其形象,從宋至清歷代《二郎搜山圖》中都繪製了二郎神和梅山六兄弟的形象,宋代搜山圖是殘卷,未顯示出三尖刀形象,明代的搜山圖中就明確展示了二郎神的三尖刀(圖1),首都博物館藏明代宮廷繪畫《萬曆監門清源妙道真君》對二郎神的三尖刀也有清晰的表現(圖2)。


早期二郎神形象中雙目為縱目,成為道教神祇後,其形象也出現了變化,額頭生眼,手持三尖兩刃刀,隨扈為梅山七兄弟。


龔劍:三尖兩刃刀

圖1 明 二郎搜山圖


龔劍:三尖兩刃刀

圖2 明萬曆 監門清源妙道真君


《水滸傳》第二回:“史進頭戴一字巾,身披硃紅甲,上穿青錦祆,下著抹綠靴,腰繫皮膊,前後鐵掩心,一張弓,一壺箭,手裡拿一把三尖兩刃四竅八環刀”、第七十九回:“梅展大怒,舞三尖兩刃刀”、“城中守將鈕文忠,原是綠林中出身,江湖上打劫的金銀財物,盡行資助田虎,同謀造反,佔據宋朝州郡,因此官封樞密使之職。慣使一把三尖兩刃刀,武藝出眾”;第八十六回“賀重寶,是遼國中兀顏統軍部下副統軍之職,身長一丈,力敵萬人,善行妖法,使一口三尖兩刃刀,現今守住幽州,就行提督諸路軍馬”;《三國演義》十四回:“乃使上將紀靈起兵十萬,殺棄徐州。兩軍會於盱眙。玄德兵少,依山傍水下寨。那紀靈乃山東人,使一口三尖刀,重五十斤”;


從小說中,明顯看出明人對三尖兩刃刀有相對準確的認知,並且將此種兵器附會至神話、三國人物之上。尤其講述北宋末年徽宗時期的《水滸傳》中,不同的性格、宋遼人物都喜歡使用三尖兩刃刀,宋軍、遼將用三尖刀應是他從諸多史料和傳說總結的來。施耐庵生於元朝元貞二年亡於明洪武三年,三十六歲中進士,畢竟元朝忽必烈稱元,國祚只有98年,宋朝的史料相對於施耐庵生活的時期還是相對較豐富,《大宋宣和遺事》是宋人編撰元人增補的說史小說,其中就記載了三十六頭領,其中就有九紋龍史進,施耐庵寫作時候,應該是參考了此類資料。九紋龍史是一百零八好漢中第一個出場,他一出場手提三尖兩刃刀,間接說明施耐庵、羅貫中知道宋、金、遼時期三尖兩刃刀是戰場中一件重要兵器。明萬曆年刊印的容與堂刻本《水滸傳》中已經準確繪畫了三尖兩刃刀的形象(圖3)。


龔劍:三尖兩刃刀

圖3 容與堂刻本 九紋龍


宋史料《武經總要》刀八色中記載了“掉刀,刃首上闊,長柄施鐏。……此皆軍中常用。其間健鬥者,兢為異制以自表,故刀則有太平、定我、朝天、開山、開陣、割陣、偏刀、車刀、七首之名,掉則有兩刃、山字之制,要皆小異,故不悉出”(圖4)。《武經總要》前集卷七記載宋太祖趙匡胤發明的“平戎萬全陣”中“其兵士隊於陣內列行……掉刀二千八百八十……”。前文提及的“棹刀”與《武經總要》記載的“掉刀”實為同一器物,兩字是在刻本時候弄錯了。“棹”字本義為船槳,“棹刀”其意為類似船槳的長刀,與《武經總要》對應,就是“掉刀”。至此我們可知,“棹刀”為軍隊常備長杆武器,其形制“掉則有兩刃、山字之制”,就是我們通俗所言的三尖兩刃刀,為行文便利,後文皆用“棹刀”。


龔劍:三尖兩刃刀

圖4 明刻本 武經總要 掉刀


《宋史》中記錄一些有關“棹刀”的事件和人物,宋太宗趙匡義設立宣武軍,宣武軍為殿前直衛,“至道二年,又選軍頭司步直善用槍槊掉刀者立殿前步直,後廢”,說明張匡義時期殿前武士手中軍器有“棹刀”。中國曆代宮廷侍衛中使用的器物都是豪華裝飾的軍陣器物,在歷代史書中的《輿服志》、《兵制》中都得以記錄。

宋真宗一朝時期,《宋史·曹利用傳》、《宋會要輯稿》記錄了宋軍平定嶺南“陳進之亂”事件,其中宋軍制勝就依靠了“棹刀”。宜州知州劉永規馭下殘酷,其手下的軍校對其多有怨氣,真宗景德四年七月,宜州澄海軍校陳進率本部卒殺劉永規後叛亂,擁立判官盧成均為帥,號南平王,隨即攻陷柳城縣,兵圍象州,後分兵掠廣州,嶺南騷動。真宗命東上閤門使忠州刺史曹利用、供備庫使賀州刺史張煦為廣南東西路安撫使,如京副使張從古與內殿祟班張繼能為副使,調遣荊湖、薪黃州兵,前往宜州平叛。宋軍與陳進叛軍在武仙縣李練鋪對陣,史載“賊遇前軍,競執摽牌以進,飛矢攢鋒,所不能劫。前軍即持棹刀巨斧破其牌,賊皆衣順水甲,摽牌既破,力不能支,尋自奔潰”。宋軍藉助棹刀巨大的威力,迅速擊破叛軍的牌陣,盧成均見宋軍攻勢凌厲,隨向宋軍投降,張繼能破象州後,斬殺陳進及叛將六十餘人,叛亂遂平。這是史料中少有對“棹刀”以及其戰法的記錄,可知棹刀在攻擊對方堅陣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史料顯示至北宋晚期,軍中應用棹刀的能力就已經下降。徽宗政和三年,秦鳳路經略安撫使何常奏章中講述太宗趙匡義朝征討西夏李繼遷,言西夏軍的“步跋子”上下山坡,出入溪潤,最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鐵鷂子”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最能倏往忽來,若電擊雲飛。兩軍皆優於宋軍,他認為宋軍應繼續前朝用弩和盾牌遏制西夏軍的進攻,並且“步兵之中,必先擇其魁健材力之卒,皆用斬馬刀,別以一將統之,如唐李嗣業用陌刀法。遇鐵鷂子衝突,或掠我陣腳,或踐踏我步人,則用斬馬刀以進,是取勝之一奇也”。北宋中晚期宋軍對西夏的戰爭中始終處於一個反覆拉鋸的狀態,此時的宋軍戰力已經遠遜宋初期。從這個奏章中內容分析,這時候北宋朝廷似乎已經對棹刀較為陌生,所以重新提出使用斬馬刀戰術來對付西夏。

現存宋代繪畫中,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李公麟《免冑圖》中有三尖兩刃刀形象(圖5),山西平陽董明金代墓中的磚雕有武士持棹刀的形象(圖6、7)。這些圖畫、雕塑顯示了在宋、金兩朝軍中裝備制式棹刀。平陽磚雕中的社火圖(圖8)、竹馬圖(圖9)也有都棹刀的形象,《東京夢華錄》描寫北宋宣和年間東京汴梁城的社會生活舊事的著作,書載:“駕先幸池之臨水殿錫燕群臣。殿前出水棚,排立儀衛。近殿水中,橫列四彩舟,上有諸軍百戲,如大旗、獅豹、棹刀、蠻牌、神鬼、雜劇之類……”、“駕登寶津樓,諸軍百戲,呈於樓下……各執木棹刀一口,成行列,擊鑼者指呼,各拜舞起居畢,喝喊變陣子數次,成一字陣,兩兩出陣格鬥,作奪刀擊刺這態百端訖,一人棄刀在地,就地擲身,揹著地有聲,謂之板落”。這類遊戲圖磚雕說明二郎神崇拜、宮廷遊樂、祭祀和民間遊戲都使用棹刀的形象。


從這些史料中,可以得知棹刀應該是誕生於五代晚期,盛於北宋初期,北宋晚期則逐漸式微。目前所知同時期的遼國並無此類刀型裝備,文獻、雕塑都顯示棹刀僅在宋、金兩朝裝備。至明代《四鎮三關志》中顯示明軍仍舊裝備此類長刀(圖10),從現有史料來看,棹刀一詞在明代已經完全消失,無論是史料、章回小說都全面使用三尖兩刃刀一詞。

龔劍:三尖兩刃刀

圖5 李公麟 免冑圖


龔劍:三尖兩刃刀

圖6 董海董明金墓


龔劍:三尖兩刃刀

圖7 金代武士磚雕


龔劍:三尖兩刃刀

圖8 金代棹刀社火磚雕


龔劍:三尖兩刃刀

圖9 金代棹刀社火磚雕


龔劍:三尖兩刃刀

圖10 明 四鎮三關志


二、現存實物


國內現存的三尖兩刃刀基本都是明清之物,早年在翰龍雅集論壇和盛世論壇,有網友展示過出水或出土的棹刀(圖11、12),由於缺乏較為明確的出土依據,不能準確判斷年代,但從器形上判斷應該是中古時期形制的棹刀。


龔劍:三尖兩刃刀

圖11 出水宋器-三尖兩刃


龔劍:三尖兩刃刀

圖12 出水宋棹刀


國內收藏家葛龍飛收藏的一柄“鐵芯集竹杆三尖刀”是目前較為有代表的明代三尖刀(圖13)。從圖像、雕塑和現存實物來看,早期的棹刀在刀尖上並無太多裝飾,僅為山形,《武經總要》中的棹刀和金代磚雕中的棹刀較為充分的反映了這個細節。從實物角度來看,稍早期的棹刀刀頭與刃的寬度差異沒有那麼大,也就是說刀頭的寬度相對較窄,這點與《武經總要》和金代磚雕表現的有差異。葛先生收藏的此明代棹刀,中部刀尖前端為如意雲型,刃體中起脊線,脊線兩側呈凹面,刀頭較較寬。刀杆為鐵芯,外裹細密竹條,竹條縫隙和外圍纏牛筋,然後裹麻布批灰髹漆。集竹杆工藝非常古老,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這是中國古代為了解決長杆兵器的強度和柔韌性這一矛盾而發明的,時至明清兩朝依然保留。


龔劍:三尖兩刃刀

圖13 明 集竹杆三尖刀


從明代開始,棹刀已經從軍隊中逐漸退出,清代棹刀已經成為民間武術的一種,目前來看都為步戰套路,不知道是否還延續了宋明軍陣技法。


三、演變與源流

北宋平定蜀地叛亂後,宋真宗封二郎神為“清源妙道真君”,宋仁宗擔心蜀亂,為安撫蜀人情緒,繼續封二郎神,《宋會要》載:“仁宗嘉祐八年(1063)八月,詔永康軍廣濟王廟郎君神,特封惠靈侯,差官祭告。神即李冰次子,川人號護國靈應王,開寶七年命去王號,至是軍民上言,神嘗贊助其父除水患,故有是命。政和八年八月改封昭惠顯靈真人”。宋仁宗時期西夏軍圍困延州,宋軍在解圍時,被西夏軍俘獲援軍將領,滿城驚懼的時候,天降大雪,西夏軍退去。宋史載:“賊圍延州凡七日,及失二將,城中憂沮,不知所為。會是夕大雪,賊解去”。宋朝上下將此次大雪解圍附會至二郎神的顯聖,至此,二郎神完全取代了毗沙門天王,成為了宋軍軍神,興起了宋境全面對二郎神的崇拜。隨著明代諸多章回小說的流行,棹刀的名字逐漸被遺忘,三尖兩刃刀這個通俗易懂的名字伴隨著二郎神、九紋龍史進被更多國人所知。

近人將棹刀和唐陌刀關聯起來,甚至在諸多材料中都將棹刀的形象等同與陌刀,筆者對此觀點是持保留意見。唐代陌刀裝備軍隊、宮廷御賜也對有功人士賜陌刀。陌刀在唐代史料中則有較多的記錄,在唐代對外戰爭和平定“安史之亂”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陌刀起源於隋朝,隋將闞稜善使陌刀,《新唐書》載:“闞稜,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兩刃刀,其長丈,名曰"陌刀",一揮殺數人,前無堅對”。隋亡唐興之後,陌刀隨即進入唐軍,唐軍中李嗣業也著名的陌刀將,《新唐書》載:“李嗣業,字嗣業,京兆高陵人。長七尺,膂力絕眾。開元中,從安西都護來曜討十姓蘇祿,先登捕虜,累功署昭武校尉。後應募安西,軍中初用陌刀,而嗣業尤善,每戰必為先鋒,所向摧北”;香積寺一戰“嗣業謂子儀曰:今日不蹈萬死取一生,則軍無類矣。即袒持長刀,大呼出陣前,殺數十人,陣復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長柯斧堵進,所向無前”。太監邊令誠冤殺高仙芝、封常清時候“索陌刀手百餘人隨而從之”。《新唐書》張巡傳“巡陰縋勇士數十人隍中,持鉤、陌刀、強弩,約曰:聞鼓聲而奮。酋恃眾不為備,城上噪,伏發禽之,弩注矢外向,救兵不能前”。
陌刀在唐軍中裝備數量佔步軍的20%,《太白陰經》卷四器械篇第四十一略雲:“弩二分,弦三分……佩刀八分,一萬口。陌刀二分,二千五百口,棓二分,二千五百張。馬軍及陌刀並以啄錘斧鉞代,各四分支”。唐代史料中對陌刀的記載極多,天寶初安西、北庭守軍中開始流行陌刀。安史之亂各參戰部隊如郭子儀、李光弼的朔方軍、封常清、高仙芝所募兵、安祿山所統崔乾佑、田承嗣部都有陌刀軍。張巡、張興守城用陌刀殺敵。奉天之難時渾、高固部隊,中唐時戍守銀、鹽、靈、宥的邊防軍,徐州、淄青等軍鎮,朝延反覆賜陌刀, 諸道亦進奏陌刀。朝中禁軍中有陌刀,荊南、鄂兵、劍南、江西、湘州等節度、團練、防禦兵都用到陌刀,高駢節度淮南時用到陌刀,連黃巢也以大刀長劍為衛。可見晚唐時陌刀仍很流行。

陌刀裝備範圍極廣,從史料的記載來看,陌刀明確是裝備重型步兵以對抗騎兵,陌刀自唐中期盛行,主要是在安西、北庭都護府對突厥騎兵起到了極大的遏制和震懾,李嗣業之類陌刀將往往會在敵人騎兵衝擊點上阻擋,近戰時當其鋒之敵騎,史載:“人馬具碎”,近戰時陌刀的殺傷力、威懾力極大,能鎮懾敵騎,穩住攻擊陣型,所以在盛唐時期諸軍逐漸都設立專門的陌刀手、陌刀將組成的陌刀隊。目前考古尚未發現陌刀考古實物,故至今也不知其形制,在諸多唐代壁畫和雕塑中都未見類似實物。

由於中國史料記載中,尤其是唐宋史料中,還常見“大刀”二字。《新唐書》安祿山傳中,安慶緒殺安祿山時“是夜,莊、慶緒持兵扈門,豬兒入帳下,以大刀斫其腹”。《宋史》兵志載宋孝宗乾道二年白石閱兵,“是日,有數將獨手運大刀,上曰:刀重幾何?李舜舉奏:刀皆重數十斤。有旨:卿等教閱精明。”北宋初期趙匡義雍熙三年,米信“徵幽薊,命信為幽州西北道行營馬步軍都部署,敗契丹於新城。契丹率眾復來戰,王師稍卻,信獨以麾下龍衛卒三百禦敵,敵圍之數重,矢下如雨,信射中數人,麾下士多死。會暮,信持大刀,率從騎大呼,殺數十人,敵遂小卻,信以百餘騎突圍得免。坐失律,議當死,詔特原之,責授右屯衛大將軍”。《宋史》魏勝傳載:“……金人襲之,勝單騎而殿,以大刀奮擊。金人望見勝,知其為將也,以五百騎圍之數重。勝馳突四擊,金陣開復闔。戰移時,身被數十槍,冒刃出圍。金兵追之,馬中矢踣,步而入砦,無敢當者……勝善用大刀,能左右射,旗揭曰"山東魏勝",金人望見即退走”。


中國史料浩如煙海,唐史料中“陌刀”、“大刀”常用,但是並無記載刀型制式,現今無法考據出兩者是否為一物。宋史料中開始出現“棹刀”、“掉刀”,《武經總要》提供了此類刀的形制,但是宋史料中也並無記載棹刀源自陌刀,兩者在在結構上極為相似,長杆、兩刃是兩者共同的特點,兩者都無明確考古支持,故留給今人的考據留下困難。加之北宋晚期秦鳳路經略安撫使何常奏章總提出宋軍步卒用斬馬刀,習李嗣業陌刀之法,兩種刀的結構相似性、史料中模糊性,無不令人遐想,故今人將棹刀形象與陌刀等同,實乃謬誤。

四、小結

北宋出現的長桿刀刀首略寬,刀尖山形,旁出兩刃,其形更似船槳,故有棹刀一詞。宋、金兩朝都將此刀做為軍器裝備。至南宋時期,史書已經不見棹刀一詞,僅見斬馬刀、大刀一詞。棹刀此時應該已經逐漸退出軍制,隨著二郎神崇拜的興起和歷代皇室的冊封,棹刀以一種充滿神性的狀態再次出現在大眾面前,隨著元戲曲、明章回小說的盛行,三尖兩刃刀伴隨著二郎神更加廣泛的流傳,時至今日,三尖兩刃刀是中國兵器中最為令國人熟悉的神器。(感謝金石齋葛龍飛先生提供藏品)


1、《西遊記》

2、《三國演義》

3、《封神演義》

4、《武經總要》

5、《宋史》

6、《宋史·曹利用傳》

7、《宋會要輯稿》

8、《新唐書》

9、《四鎮三關志》



龔劍,網名不戒,畢業院校:成都電子科技大學自動化系。2000年開始常年深入藏區收集各地區的藏刀、長矛、盔甲、火繩槍等,歷史十餘年確定了藏武備研究方向及理論框架,正撰寫《藏武備》。近年從事古法刀劍複製和傳統金工技藝研究工作。

《藏族長矛的傳承》 2005年《輕兵器》
《戚家刀收藏與辨識》 2006年《收藏界》

《唐刀—大唐不滅的傳說》 2006年《兵工科技》

《藏兵天下》 2006年《收藏界》

《藏族土司佩刀考》 2007年《時間藝術》
《雪域藏刀》 2009年《收藏界》
《藏密金剛杵的源流與鑑藏》 2011年《收藏》
《從藏族冷兵器看漢藏關係》 2012年《北京國際藏學研討會》專題報告
《尋刀記》CCTV7軍事頻道 2014年拍攝
《我從漢朝來》 CCTV9記錄頻道紀錄片 2015年拍攝



圖文由作者提供

本文刊登於《中國收藏》雜誌2020年第三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