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被搶發了怎麼辦?

許多年輕(以及年長)的研究人員總是擔心自己的科研項目被搶發。學術搶發並不意味著令人不快的惡意,而是指其他實驗室趕在你之前發表了非常相似的實驗結果。有時這種噩夢會成真。這讓人極其鬱悶,因為你已經花費了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進行了長久的奮鬥和努力、甚至度過了不少不眠之夜,卻沒料突然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發表了和你相似的研究。原創性“噗”地一聲煙消雲散,你的科研生涯走到了頭。你再不可能發表影響因子那麼高的東西了。你再也拿不到科研經費了。你可能會就此放棄,把靈魂出賣給魔鬼,然後在製藥行業找個苦力活,專心賺錢致富。

以上純屬胡說八道。根本就沒有“搶發”這回事兒。即使有,它也不會終結你的職業生涯。以下我將簡短地解釋我的觀點。我不會在此宣揚開放科學(open science)或複製研究的好處,也不會在“我們應該更關心真理而不是原創性或話題性”上多費口舌——雖然我也是這麼認為的。但是,這些是學術界應該積極改變的事,和年輕人扯這些沒用。在學術界揚名立萬是年輕人此刻的目標,而學術界一直在獎勵高影響因子的論文而不是實質性的科研進展。

我只討論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應對“搶發”。我認為,即使在現在這個並不完美的系統中,對於搶發的非理性恐懼也毫無根據。我們必須摒棄那些關於影響因子、原創性,以及“論文排名將嚴重影響未來職業前景”的無稽之談。處於職業生涯早期的科研人員是科學的未來。如果這種瘋狂的想法繼續根植在下一代科學家中,我們怎能期待科學變得更好呢?我用“根植”這個詞是有意義的,因為當我還是博士生和博士後時,也曾飽受這種瘋狂想法的困擾。

為什麼我會有這種瘋狂的念頭?老實說我也不清楚。可能這是年輕研究人員會自然經歷的過程,至少目前的學術界是這樣。人們喜歡指責導師,說他們是你產生這種念頭的罪魁禍首。但我的情況不是這樣。在我博士後期間,我的指導人是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 Geraint Rees。他給我最好的教導就是“冷靜,再冷靜”。

導師對我的身教多於言傳,他告訴我,成功的事業很有實際價值,但更重要的是記住你為什麼要以此為業:擁有足夠成功的科學事業是為了支付房租或房貸,以及享受你的人生;但我選擇科研、而不是在醫藥行業賺大錢的原因在於,我天生好奇,想要解開未知之謎。

所以說,這些並不取決於是否有人率先發表了和你相似的實驗。有些期刊的確偏好有原創性的論文,一些期刊甚至極不情願發表複製研究。我同意,高影響因子的論文有助於你獲得科研經費或是工作(也就是說幫助你成為候選人)。但是就算這些對於成功的科學家而言十分重要(實際不是),下面是幾條你不應該擔心搶發的原因:

沒有論文會因為被搶發而被拒

期刊編輯可能因為論文不夠“新穎”而拒絕發表它,但我還從沒見過因為有人在幾個月前發表過類似的文章而被拒的文章。大多數編輯和審稿者可能都還沒意識到搶發文章的存在。你可能覺得這事難以置信,因為你覺得你的論文很需要搶時間,並且非常重要,但統計表明我說的是對的。當然,有些審稿人知道搶發的文章,但他們又不是壞人,不會說“類似的文章在3個月前已經發表過了,所以你的論文沒意思。”

你可能很難相信這點,因為我們都聽說過太多下作的審稿人。但說到底,大多數人的心眼並沒那麼壞。我自己在做審稿人的時候,經常建議作者引用一下之前發表過的類似文章(當然不是我的)。按照我的經驗,被搶發絕不是稿件被拒的原因,我會讓作者把文獻中的類似研究作為自己的研究背景,這是討論部分應該做的事情。

世上沒有兩篇論文是一模一樣的

你可能會覺得搶發出來的論文和自己的論文很像,但是,除非他們偷了你的想法(這完全是另一種情況了),而且完完整整地預先複製(預測?)了你的設計,不然我打賭你倆的文章肯定有巨大的差異。你的研究不會因此失去價值,你也不應該因此退出學術界或是鬱鬱寡歡。

文章被搶發是對你的稱讚

這條我不能打包票。但要我說,科學求知又不是人氣競賽。你可以在倫理允許的範圍內研究你想研究的任何事。但我承認,如果別人對我的研究問題也感興趣,我會受到鼓舞。這意味著他們認可你的研究和相關論文。實用地講,這意味著你可以付得起房租,還得起房貸啦!從單純虛榮的角度也讓人安心,因為這說明你並不是在一個研究課題上孤軍奮戰的瘋子。

被搶發和你能不能發高影響因子關係不大

老實講,依我之見,前人是否做過你的研究或是課題的熱門程度並不是論文發表在高影響因子期刊上的關鍵因素。技術的新穎性、結果的突破性或可靠性,以及表述的簡潔性才是關鍵。

另外,你所在的研究機構、論文的合作者,還有你的論文的可讀性(尤其是你給編輯的附函)絕對很重要,當然這些和上面提到的點也是相關的。你的“對手”(為了大家好,咱最好別這麼看對方)很有可能搶先發表了論文,但這並不意味著你不可以在更高影響因子期刊上發表相似的論文。期刊評審的結果具有很強的隨機性,並不容易預測。

被搶發並不能限制你學術生涯的發展

我們都曾聽說過影響因子和 H指數在經費審批和招聘決定中定人生死的恐怖故事。即使這些故事是真的(我嚴重懷疑決策過程並不是如此黑白分明),有很多高影響因子論文的簡歷或許是你的敲門磚,但是評委會也不會就憑這一紙簡歷就輕鬆決定你的命運。這些時候你得自己多費點心,幸運女神可能不會一直伴你左右。

有人認為大部分決策者只想要那個發《自然》發得最多的人,這個想法也是錯的。我認為,他們實際上尋找的是那些可以自圓其說、流暢地表達自己觀點,而且有動力和才智成為一個優秀研究人員的人。

有長長一串高影響因子論文的人的可能還是會把經費申請寫得一團糟,或者搞砸工作面試,而那些並不擁有那麼閃耀的論文發表記錄的申請人卻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顯示出他們的優秀。你可能已經通過會議、社交媒體、公眾認知等等渠道建立了自己的專業裡的名聲。這比在高影響因子期刊上發論文要緊多了。

世上有更多重要的事要做

我們現在回到工作-生活的平衡上,以及最初你為什麼要從事科研。老實講,為什麼要在意是否有人早你幾個月發表了類似的論文呢?搶第一難道是你從事科研的原因?我知道做出發現會讓人很興奮,但是讓我們面對現實吧,大多數研究並不是像愛因斯坦或是牛頓的貢獻,也不是像找到了外星生物。

你無疑會為你的發現而興奮,它或許也能讓你與這個小圈子裡的另外某個科學家產生共鳴,說不定還有哪個記者會就你的發現寫一篇扭曲事實、過於簡化的主流新聞。但是嚴肅地講,它並不具有那麼大的開創性,並不值得你犧牲自己的精神和身體健康。好好過日子,多和家人呆一起,對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好一些。不管怎麼說,不要對自己的發現太沾沾自喜了,確保你可以靠你的研究討生活,但是別逼自己相信,在超高影響因子期刊上發論文就是生活的全部意義。

吃一塹,長一智

如果你實在很糾結這種事,為什麼不預註冊(pre-register)一下你的實驗呢?我雖然許諾不會談開放科學,但也允許我提一下這個方法,因為它具有可操作性。當我們談預註冊時,討論總是圍繞著“有問題的研究行為”等等無用的話題。我不談這些不是因為談論它毫無價值,而是因為其中包含太多負能量。

我們也有許多進行預註冊的積極理由,對於搶發的(沒必要的)擔驚受怕就是一個。預註冊並不會防止別人在你之前發表同樣的實驗,但是可以讓你證明是你在他們發表論文之前已經想到這個點子。有了預註冊報告,你就不用再擔心是否有人會搶發,因為在實驗方法被評閱後你的論文發表就有了保證。我相信這也可以讓每個人更加清楚,在整體上,誰在真正重要的領域最先發表了多少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