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说周易和中医是有共同起源的(医易同源)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明.张介宾

一、巫医同源与分离

人类社会早期,医与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曾融合为一,或者说巫师就是兼职的医生,中国也不例外。西方是一个厉害的人叫希波克拉底,他把医术从巫术中分离出来;中国分离巫和医的任务的应该是扁鹊。他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由此标志着医学和巫术正式分道扬镳。

为什么会说周易和中医是有共同起源的(医易同源)

巫医同源


二、历史上周易和中医的发展

《易经》的编纂者就把当时的重要医理采入卦爻辞之中。医学与巫术分离之后,医学的独立发展又与易学沿哲理化方向演进同步进行,互相影响、相辅相成,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医易会通的局面。春秋时代医和为晋侯诊病,就借喻蛊卦的卦名和卦象,分析病情。后来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其他许多著名医著,都明显地打上了易学的印迹。往后一直到孙思邈更明确提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宋代易学的大发展,成为金元明时期医学空前繁荣的直接思想动力。金元四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赵献可等在创立他们各自的学说时,无不以易学为其重要理论工具。医易会通到明代历经两千余年,积累了大量经验和丰硕成果。此时张介宾提出医易同原说,是对医易关系的一次总结。

为什么会说周易和中医是有共同起源的(医易同源)

医易分别向前发展


三、张介宾第一次明确提出“医易同源”

张介宾的医易同原说,专指医在原理上与易相通无二,而核心在于医易两者皆以阴阳为其纲要。并特别强调人天合一的观点。认为阴阳二气是构成物和人身体共同的物质基础,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与天地构造、动静阖辟一一相应,所以“人身小天地,真无一毫之相间矣”。这正是天地之理的易与身心之理的医得以会通的根据。他由此得出结论:“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内易也。”“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

为什么会说周易和中医是有共同起源的(医易同源)

明代杰出医学家张介宾


四、天人合一铸就了易医同理

由于人体与天地在结构和功能上完全应合,因而人与天不仅在阴阳这一总规律上相统一,而且在阴阳法则的万殊表现上也相一致。

内容丰富的易理是对天地阴阳运动的描述和概括,在张氏看来,它们都适用于人体。他列举刚柔、动静、升降、神机、屈伸、常变、精神、虚实、表里、缓急、逆顺诸多范畴,说明它们既为易之理,又为医之基。

他还论述了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和六爻象数在人体构造和生命过程中的体现。认为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各种图象,不仅可以演示天地节气的变化,同时也可作为观测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模型。如伏羲六十四卦圆图,其左半,从复卦至乾卦,由复之一阳渐次增添,至乾而阳盛已极,象征人自少至壮,其右半,从娠卦至坤卦,由娠之一阴渐次耗减,至坤而阳尽以终,则象征人自衰至老。又如可以泰卦(乾下坤上)比作人体上下交通,以否卦(坤下乾上)象征人体上下相隔。等等。因此,“以易之变化参乎医,则有象莫非医”;“以医之运用赞乎易,则一身都是易”。

为什么会说周易和中医是有共同起源的(医易同源)

天人合一思想铸就了医易汇通

五、易和医还表现为一般与特殊的体用关系

尽管医易无一处不相贯通,但仍有区别在。依张氏之说,易为普遍适用之理,医为易在人体上的具体作用,所谓“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这一论断接近于将易医视为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因此,学易可以开阔视野,提高理论水平,加深对医理的领悟,克服单凭经验治病而往往被一曲所蔽的缺点,以对病情做出更全面更准确的观察与判断。另一方面,由于医是易在一个特殊领域里的具体表现,学医也可消除“易理深玄,渺茫难用”的心理,有利于对易理的把握。故研习医易,可以相得益彰。如果医易兼得,做到以一般指导特殊,以特殊丰富一般,以天理统率人事,以人事体观天理,那么无论诊疗摄生,无论养性治国,将无往不克。而且由于抓住了事物的关键和枢钥,因而能够取得“运一寻之木,转万斛之舟;拨一寸之机,发千钓之弩”的功效。这样,张介宾就从医易同理进一步说明了医易会通的必要性。

为什么会说周易和中医是有共同起源的(医易同源)

中医和周易就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六、总结

医易同源说的提出,使医易会通上升到一个更加自觉的阶段。张介宾的贡献在于较前人更为深刻地论证了医易会通的内涵和重要意义,指出了易与医是“理”与“用”的关系,为医易会通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