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日本戰敗一年後,日本天皇說出投降原因:並不是怕原子彈!

“如果中國因孤立而屈服,你知道這將意味著發生什麼?這意味著日本人不僅可以從中國騰出一百萬到一百五十萬軍隊,而且還會再武裝起五百萬到八百萬中國人來。這些黃種人的大軍會像蝗蟲,不,像獅子一樣撲向白種人的澳洲,撲向印度和俄國,佔領埃及,然後和德國人在中東會師。那時候美國人還能指望幹些什麼呢?噢,上帝才知道。”


由此可見,我們中國對於二戰的貢獻是非常大的!

然而最近幾年有不少人卻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雖然抗日戰爭中,我中國軍民取得了多次勝利,但傷亡非常非常慘重!

若是沒有美國在日本投下的兩枚原子彈,抗日戰爭要勝利還很難!

這麼說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實日本天皇早就推翻過這個觀點。

1946年日本戰敗一年後,日本天皇說出投降原因:並不是怕原子彈!

在1946年,日本召開了戰敗一週年紀念大會。

在這次大會上,裕仁天皇“慷慨激昂”的說道:“日本雖敗,卻不是第一次失敗,回顧以往歷史,在白江口、在朝鮮戰敗後,都使得日本重獲新生!因此,日本不怕戰敗,戰敗才是新一輪動力的開始,新一輪強大的階梯。”


最後他更是意味深長地說:“諸君考量到這點,自然領悟這次戰敗後,日本應走的道路了!”

1946年日本戰敗一年後,日本天皇說出投降原因:並不是怕原子彈!

瞭解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裕仁天皇這番話中“白江口”指的是唐朝時期,日本想要佔領朝鮮半島,結果卻被大唐軍隊在白江口打的潰不成軍。

不過這次慘敗使得日本進行改革,並且過了一段時間後,又開始對外入侵。

“朝鮮”則是指在明朝時期,日本在豐臣秀吉的帶領下,想要再次染指朝鮮半島,並放出狂言,接下來就要佔領中國。結果大家都知道,又一次被明朝軍隊打的慘敗,死傷無數。

敗後的日本又一次進行改革,最終在清朝晚期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

而此時的裕仁天皇說出這番話,表面看起來是為了鼓勵自己的國民,但不知言外之意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