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四大板块”率先发展 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蓄势待发

总量贡献率先,力争对都市圈经济贡献率达到 80% 以上;发展质量率先,力争先进制造业等主导产业产值占总产值达到 80% 以上;项目建设率先,力争总开发面积占全市比重达到 80% 以上……为发挥国家级新区和开发区的龙头作用,在刚刚过去的三月,长春市出台《高质量发展“四大板块”总体方案》,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政策一出,引起热烈反响。将目光锁定拥有生物医药、IT、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等核心技术优势的长春新区,不难发现“四大板块”多数产业集聚于此,作为吉林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长春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长春新区肩负重任。而今,紧贴“四大板块”科学统筹,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将蓄势待发。

自《总体方案》出台以来,长春新区提高站位、梯次推进、科学统筹、强化支撑。迅速组织人员就落实“四大板块”中建设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发展思路、奋斗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进行细化。

谋划“三个四”总体思路

建设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

总体规划已呈现,分层分类开好步。长春新区结合《高质量发展“四大板块”总体方案》要求,初步确定“三个四”总体发展思路。聚焦“生物医药、IT、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四大核心领域,抓好“长春科学城、医药科创城、智慧科创城、航空航天科创城”四城建设,统筹实施“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协同创新、改革创新”四大创新战略任务,集中优势力量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前沿新兴产业等方面发力、重点研发新成果、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优势向产业、经济优势转化,建设具有引领性、支撑性、标识性的创新高地,打造全方位开放高地和现代化治理高地,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明确“两步走”奋斗目标

建设创新活力迸发的科技新城

第一步,到2022年,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集聚度实现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创新平台和要素集聚度跃上新台阶。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集聚度显著增强。坚持做大增量、做优存量、做长链条协同推进,形成一批先进自主的重大创新产品。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城市承载功能提档升级。初步形成包容、创新、智能、绿色、宜居的城市生态。

第二步,到2025年,形成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航空航天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一个四千亿级IT产业集群,建成创新主体集聚、创新成果涌流、创新活力迸发的科技新城。

做好“四城”谋篇布局

协同发展 打造高能级空间格局

立足高新、北湖创新资源禀赋,谋划建设“四城”。一个科学城,依托高校院所,在高新区核心区规划建设长春科学城,打造创新生态一流的“科、教、创”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三大科创城,在高新区南部和响水镇共建生物医药科创城,在与永春、富锋镇合作区域以及北湖南部等区域共建承载IT产业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智慧科创城,在北湖中部建设航空航天科创城。

三大科创城重点承载技术创新、应用创新、产业集聚功能,谋划引进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集聚一批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的科技龙头企业,打造东北区域“四大产业”强区。

实施四大创新战略任务

打造极具标识度创新活动品牌

推进技术创新,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国家级创新平台“品牌效应”,实施“创产融合推进计划”,实施“十百千万双高企业培育工程”,构建人才、科技金融、技术三大领域创新服务体系,打造具有全国标识度的创新活动品牌。

推进产业创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抢抓新经济发展机遇,强化科技引领带动作用。构建产业共同体、组建产业共治理事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服务专业化水平。推进协同创新,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从三个维度抓创新,构建高水平开放融合、协同创新新格局。推进改革创新,激发区域发展活力。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解决新经济与旧制度的不兼容问题。

构建三大创新保障体系

国家区域创新中心蓄势待发

开展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组织保障能力。借鉴先进地区改革经验,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高新区“政府+公司”管理模式,管委会重点强化经济社会管理职能,长春高新股份和国有平台公司重点承担开发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职能,逐步实现市场化招商、专业化管理、企业化运作。

开展资本运作模式创新,提升资金保障能力。开展重大项目筹划运作,提升项目保障能力。建立“六个一”重大项目服务机制,确保项目“引得进、落得下、留得住、活得好”。瞄准龙头型、平台型、生态型大企业,新谋划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瞄准技术源头、一流园区,合作共建一批科技分园、产业育成基地。加快推进落实长春高新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

这样的新区理念、新区速度、新区魄力、新区成绩,令人惊叹。

我们期待新的精彩,在长春新区、在长春、在吉林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