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子上的舞者:路小五匠心演繹“動物的芭蕾”


勺子上的舞者:路小五匠心演繹“動物的芭蕾”

[ 本文共2612字,預計閱讀6分鐘 ]

勺子上的舞者:路小五匠心演繹“動物的芭蕾”


勺子上的舞者:路小五匠心演繹“動物的芭蕾”

匠心·當代藝術家路小五雕塑專場

截拍時間:4月5日晚21:10


2018年3月20日,

白犀牛蘇丹去世了,

享年45歲。

它是世上最後一隻雄性北方白犀牛。

這個生存了5000萬年的物種,

宣告只剩下最後兩隻雌性白犀牛,即將滅絕。


勺子上的舞者:路小五匠心演繹“動物的芭蕾”


青年藝術家路小五認為:

“這不單單是動物的悲哀,更是人類的悲哀。

而且不僅僅是北方白犀牛,

世上還有很多物種瀕臨滅絕。

悄悄的,蘇丹走了,

帶走了我們對北方白犀牛最後的一縷希望,

警鐘已經敲響了,

我們擔憂下一個離開我們的,會是誰?

又會是何時?”


勺子上的舞者:路小五匠心演繹“動物的芭蕾”


藝術家路小五於2018年獨立構思設計完成的

《動物的芭蕾》系列創意靈感來源於對蘇丹的惋惜,

第一件雕塑作品以犀牛形象打造,

不僅為紀念蘇丹,也為守護犀牛,

守衛瀕危野生物種的使命打開了序幕。


· 即將消失的舞者——白犀牛 ·

勺子上的舞者:路小五匠心演繹“動物的芭蕾”

路小五《犀牛1》

青銅

高25cm

2019年


勺子上的舞者:路小五匠心演繹“動物的芭蕾”

路小五《犀牛2》

青銅

高25cm

2019年


勺子上的舞者:路小五匠心演繹“動物的芭蕾”


《動物的芭蕾》系列作品,

想要表達當下動物的站立和生存空間比較狹小,

而芭蕾舞一些熟知的動作恰恰都是單腳站立腳尖踮地,

這樣不但可以讓人們由作品看到它們的生存現狀,

也暗喻了人類的高雅也可能是動物的悲哀,

看似一個個舞姿優美,

形態表情陶醉妖嬈的動物形態,

恰恰是來自於我們人類的誤解

——我們覺得我們把地球照顧的很好。


· 飢餓的舞者——北極熊 ·

勺子上的舞者:路小五匠心演繹“動物的芭蕾”

路小五《北極熊》

青銅

高60cm

2019年


2006年12月北極熊托斯卡曾是一隻馬戲團明星,2018年12月5日它生下一對雙胞胎。第一次成為母親,托斯卡全無育兒意識,竟將孩子們放在岩石上後轉身離去,任由它們自生自滅,後被飼養員救下。44天后,其中一隻雄性小熊得以倖存,人們叫它克努特。克努特由此成為德國動物園30多年來首隻人工餵養成活的北極熊。克努特引起媒體關注源於有關它的安樂死爭議。不久前,一名極端的動物保護者在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稱,人工飼養侵犯了動物權利,應讓克努特安樂死。克努特喚起人們對全球變暖下北極熊境遇的關注。德國環境、自然資源保護和核能安全部部長加布里爾認養了克努特。


· 抑鬱的舞者——企鵝 ·

勺子上的舞者:路小五匠心演繹“動物的芭蕾”

路小五《企鵝》

青銅

高60cm

2019年


勺子上的舞者:路小五匠心演繹“動物的芭蕾”

路小五《企鵝25》

青銅

高25cm

2019年


企鵝大多生活在寒冷的南極,哪裡雖然寒冷但是企鵝們都會在危險時機群體抱成一團來阻擋風寒和捕食者的威脅。企鵝生性比較憨厚近人,而且外表非常的器宇不凡總是給人一種盛氣凌人的感覺。但是得了抑鬱症的企鵝確實截然不同,他們會脫離自己的群體,然後獨自走在白茫茫的雪地裡,直到筋疲力竭後默默等待死亡來臨。


勺子上的舞者:路小五匠心演繹“動物的芭蕾”


· 遠古的舞者——大角鹿 ·

勺子上的舞者:路小五匠心演繹“動物的芭蕾”

路小五《大角鹿》

青銅

高25cm

2019年


大角鹿是遠古動物,生存在更新世晚期及全新世早期的歐亞大陸,大約於7700年前滅絕,是比較著名的滅絕動物之一。有關大角鹿滅絕的成因討論都主要集中在它們的鹿角,而非其體型,這可能是由於鹿角的外觀多於其實際用途。但是,大部分的學者還是指到了一個導致大部分動物滅絕的主要因素——人類獵殺。因大角鹿的鹿角限制了它們在森林的活動範圍,因此它們很難隱藏起來,很容易引起人類的注意而導致殺身之禍。不過有反駁指大角鹿作為大陸上的物種,應該與人類一同演化,並且適應了人類的存在。


· 孤獨的舞者——鯨魚 ·

勺子上的舞者:路小五匠心演繹“動物的芭蕾”

路小五《鯨魚》

青銅

高25cm

2019年


在其他鯨魚眼裡,Alice就像是個啞巴。她這麼多年來沒有一個親屬或朋友,唱歌的時候沒有人聽見,難過的時候也沒有人理睬。原因是這隻孤獨鯨的頻率有52赫茲,而正常鯨的頻率只有15~25赫茲,她的頻率一直是與眾不同的。因此從出生開始就沒有同類可以發現Alice,沒有同類可以聽到它的聲音,它的難過和悲喜,都無法得到回應。


· 溫柔的舞者——大猩猩 ·

勺子上的舞者:路小五匠心演繹“動物的芭蕾”

路小五《大猩猩》

青銅

高60cm

2019年


山地大猩猩是一種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目前全球不到600只。分佈於非洲維龍加山脈。那裡為這種"溫和的巨人"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和豐富的食物來源,使這種在別處已不多見的動物能在這裡繁衍生息。山地大猩猩由於它粗魯的面孔和巨大的身材看起來十分怕人。但實際上,它們是非常平和的草食性動物。山地大猩猩大部分時間都在非洲森林裡閒逛、嚼枝葉或睡覺。


· 稀有的舞者——熊貓 ·

勺子上的舞者:路小五匠心演繹“動物的芭蕾”

路小五《熊貓25》

青銅

高25cm

2019年


當初把勺子作為白犀牛跳舞的載體,就是因為勺子是人類的第一個餐具,也是孩子出生後學會使用的第一個餐具,它和人類的情感緊密聯繫在一起。這樣代表一種情感的符號,它其實就代表著生物的本能慾望——吃。一個看似很簡單但最基礎的訴求,吃而活著。


所以我把關於動物生存環境的載體做到了勺子裡讓它們在上面欣然跳舞。其實這一點兒也不深刻,恰恰就是一個最基本的訴求被選擇性的漠視而已。這並不是一個深刻的道理也不是一種悲情的倡導,只是希望人們看到它而已,關注它,瞭解它。


藝術家簡介


勺子上的舞者:路小五匠心演繹“動物的芭蕾”


路小五 本名路楊,“勺與”文化品牌創始人、金工設計師(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會員)、商業攝影師(內蒙古自治區藝術攝影學會會員)、《視覺美食家》書作者。


2011年考取“高級攝影師“資格證從事平面視覺行業,服務多家雜誌媒體、五星級酒店集團合作攝影師,合作拍攝黃渤、王迅、立威廉等平面宣傳及採訪,2015年拍攝伊利安慕希希臘酸奶線下美食宣傳冊。


後跨界進修金工設計並創立“勺與”品牌,2015年建立“勺與工作室”致力於收藏勺子、深耕勺子文化、推廣勺子符號藝術。2018年在中國宋莊又創立“勺與藝術館”空間——集首飾設計和雕塑裝置藝術、視覺影像藝術於一體,打造獨特的“勺子”情感符號,專注於吃的文化和情感傳遞。目前個人收藏東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古董勺子1800餘把。


雕塑設計作品曾獲得2018年、2019年北京國際設計周、751國際設計節“綠色先鋒理念獎”和“最具創新設計獎”及首飾《時光勺》系列獲得2018年“天工精製”國際珠寶大獎賽“最佳創意獎”、2019年“天工精製”大獎賽《祥雲勺》作品入圍獎。在前門和亮馬橋與品牌合作舉辦多次勺子及首飾設計展,並與多家品牌作過跨界藝術合作。如2018年、2019年為故宮宣教和故宮出版社製作“一起進宮找瑞獸”的定製款瑞獸勺系列;2018年為國際和平文化基金會製作“和平節”定製和平鴿甜品勺;和杜卡迪合作推出佛羅倫薩創意路標勺;2018和鬼冢虎合作虎頭勺鞋釦並錄製其品牌公眾號上傳播的匠人視頻宣傳。2016及2017年與“黃小廚”市集合作併為其訂製“noob”黃小廚甜品勺及吊墜。


專場推薦


勺子上的舞者:路小五匠心演繹“動物的芭蕾”


【截拍時間】4月5日晚21:10

點圖片進專場競拍



· E N 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