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么意思?可不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

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一起来解读吧。

从王阳明的 内容来看,它的本意应该是指的“良知和言行本是一体”。

知不是知识,而是真心:

这个“”不是一般的知识,一般的知识是指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但儒家思想中的知并不是这个意思。儒家思想中所说的知,是指心的本体。它是超越能知(意识)和所知(概念)的。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么意思?可不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孟子说这个“心”是每个人都具有的,都是本善的。意识一动,就生出或善或恶的念头来了。所以儒家说的“心”不是意识,更不是意识产生的念头,而是产生意识的本体,也就是佛教所说的“真心”、本性。

王阳明对此也有过明确地论述:“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就是说,圣人所证的真心就如同明镜,可以照出任何事物的样子,随顺因缘而相应就是自在本来的样子。

在佛教中更是直接把这个心的作用比喻为“大圆镜智”。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代表谭嗣同认为:

谭嗣同 《仁学》二六:“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藏识转为大圆镜智矣。”

他直接指出,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佛教中转识成智的结果。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宗师李贽也指出:

"盖人人各具有是大圆镜智,所谓我之明德是也。"《与马历山书》

他提出的大圆镜智就是明德,也就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指的真心、本性,知行合一的那个良知。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么意思?可不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知,指的是良知、真心,那如何获得呢?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 大学》

格物致知!这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话了,通过格物,就能够证得这个良知,也就是本心。那怎么是格物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程朱理学是影响了历史的重要理论。什么是理学呢?就是把明“理”作为根本的学说。简单来说就是,朱熹提出:

世界的本原是“理”,最早只有理,然后有气,理和气结合产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因此,朱熹提出:天下的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究竟的“理”,一旦通理,就可以了知一切万物万事,也就是“格物穷理”。

王阳明早期也是通过朱熹所讲的“格物致知”的理论去学习参究的,因此就有了著名的“

阳明格竹”的故事:

王阳明从小读书立志就要做圣人,所以他按照朱圣人“格物致知”的理论去实践。他对着竹子苦思冥想七日七夜,结果什么也没格出来,自己还生了一场大病。这个故事被称为“亭前格竹”。


因为这件事,本来向往做圣贤的王阳明失望了,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但从这件事开始,他的心中也产生了对程朱理学的怀疑。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么意思?可不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之后,在他三十四岁那年,因为触怒了大太监刘瑾,他被贬到了贵州的场驿。这里是贵州的大山里面,条件非常艰苦。王阳明在这里开始反思,他每天都在想如何是圣人处在自己的位置上会如何来做呢?就这样一直苦思冥想,终于在一天夜里,他在半梦半醒的时候想通了。

他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思是说做圣人的道理我自己心里本来就具足的,之前是因为我在外面的事物中去找这个“理”,所以这是完全不对的啊。这个故事被称为“龙场悟道”。

他说的这句话,简直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翻版,慧能大师说的是“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所以,圣人所悟的都是一回事,都是那个真心本性,就是那个“”。

此后,王阳明将朱熹的理论整个推翻,指出:“天理即是人欲”,完全把朱熹理学思想所提出的"

存天理,灭人欲"观点彻底扭转。这又和佛教的“烦恼即菩提”的道理不谋而合。

他认为“理”不是在万物之中,而是在人的真心之中,所以他的格物说就是:“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发,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

白话来说,就是这个真心是身体的主,意识是由心产生的,知就是意识的本体,物是指意的作用。

所以,格物指的就是去除自己的念头,致知就是恢复本来具足的真心,真心就是良知,这就是心学的核心观点:致良知。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么意思?可不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正念的方式来达到“知”,这恰好印合了《大学》中所说的止于至善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个方法在佛教中叫做“戒、定、慧”,也就是通过止息禅定消除妄念,从而证得清净的本心,获得究竟圆满的智慧光明。

什么是知行合一的行,如何行:

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都按照良知的状态自然而行。

王阳明指出:“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其实,当能够证得真心、良知时,一切本有的智慧生起,自然就可以知道如何行了。因为这时的行是自然而行,顺应一切因缘而行,随缘自在,自在随缘。也就是孔子所说的:“

从心所欲不逾矩。”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么意思?可不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那么在佛教中来说,致知可以说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修行解脱的第一步,见性就是悟道了,但是自身的习气并没有完全消除,所以还需要在生活之中去练习。

《大学》中说:“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就是致知后,就可以达到意诚,意诚了心就可以正,心正后身可以修,身修了家就齐,家齐后国就可以治,国治了则天下平。获得良知后,修身,才是根本!无论是天子还是老百姓,都是如此。

怎么实现合一呢?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中的核心,就是"致良知",也就是在日常的言行之中体现良知,知行合一。 ”

知、行其实是心地功夫的两面,互为表里,是不可分的。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如果先有个所谓的“知”,那一定是知识,那就是妄念,而不是良知了。

王阳明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认为:“证到了良知,没有不行的,自觉而行,也就是知。”和恰好又和六祖所说的:“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完全相应。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么意思?可不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也就是真正致知的人,真正见性的人,真正明明德的人,已经获得了真正的智慧,心做回了主人,不再被意识(物)所左右。待人接物都是自然流露,一言一行都会自然地体现出来。

拥有智慧的人自然可以了知处事之道,在生活、工作之中去随缘待物,自然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的状态去处理事物,妄念不起,自在安然,游刃有余地面对一切,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了。

懒融禅师说得好:‘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当用恰恰无。’

因为一切的根本已经得到,随缘应物,无为而治,得大自在。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具体体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