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清明,向陽而生——從古代詩畫中感受清明文化(二)


四月清明,向陽而生——從古代詩畫中感受清明文化(二)

關山月 清明詩意圖

二、詩詞中的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的好詩不勝枚舉,《清明》更是人盡皆知。這首詩寫的是清明春雨中的所見,色彩清淡,心境淒冷,歷來廣為傳誦。詩的大意是:清明時節,細雨紛紛揚揚。路上的行人,個個哀傷至極。詢問路人何處可以買酒澆愁。牧童默然不語,只用手指了指遠處的杏花村。

四月清明,向陽而生——從古代詩畫中感受清明文化(二)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大曆十才子”之一的韓翃,筆法輕巧,寫景別緻,這首《寒食》在當時傳送很廣。作者也因這首詩被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為中書舍人。詩中描寫了暮春的京城,楊花飛舞,落紅無數。暖暖的東風輕拂著御花園裡的柳樹,柳枝傾斜,搖曳生姿。傍晚,宮廷裡傳出御賜的蠟燭,嫋嫋輕煙飄入皇帝寵幸的大臣家裡。詩人在寒食節看到了皇室的氣派,充溢著對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對太平盛世的讚頌。

四月清明,向陽而生——從古代詩畫中感受清明文化(二)

明本《清明上河圖》局部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在路途的馬上渡過晚春的寒食節,可惜在江邊的碼頭上望,卻看不見來自洛陽灞橋的離人,雖然被貶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還是惦念著北方的英明的君王故鄉家園,令人傷心斷腸的地方,經歷了日日夜夜之後,新的柳條又長出來了!

這是一首唐代詩人宋之問的五言律詩,是詩人被貶到瀧洲後,次年春秘密逃還洛陽探知友人所作的詩。前兩句寫寒食景象,為下面的抒情做鋪墊。後兩句直接抒情,抒發失去家園之痛。在路途中,正是寒食節,在陽春三月年,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發對故國的懷念之情,對君主的惦念。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有“詩魔”和“詩王”之稱的白居易,統編教材中選編了他的很多詩,如《池上》《憶江南》《大林寺桃花》《暮江吟》等。這首《寒食野望吟》描寫的是寒食、清明掃墓的情形:烏鵲啼叫發出聒噪的聲音,在昏暗的高大樹木下,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節日裡哭泣?風吹動空曠野外中的紙錢,紙錢飛舞,陳舊的墳墓重重疊疊,上面已經長滿了綠草。海棠花與梨花掩映著白楊樹,這都是生死離別的地方啊!亡者在昏晦的黃泉中聽不到我們的哭聲,來祭奠的人在傍晚瀟瀟的雨聲裡回去了。

四月清明,向陽而生——從古代詩畫中感受清明文化(二)

明本《清明上河圖》局部

清明日對酒

宋 ·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南北山上有很多的墓地,清明時節都是忙於上墳祭掃的人群。

焚燒的紙灰像白色的蝴蝶到處飛舞,痛哭而流出的血淚染紅了滿山的杜鵑。

黃昏時,靜寂的墳場一片荒涼,獨有狐狸躺在墳上睡覺,晚上歸家兒女們在燈前歡聲笑語。

人生本來如此,今朝有酒就應今朝醉,百年之後就連一滴也帶不到地底。

破陣子·春景

宋代·晏殊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裡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燕子飛來正趕上社祭之時,梨花落去之後又迎來了清明。幾片碧苔點綴著池中清水,樹枝掩映下的黃鸝偶爾歌唱兩聲。白晝越來越長,隨處可見柳絮飄飛。

在採桑的路上邂逅巧笑著的東鄰女伴。正疑惑著她是不是昨晚做了個春宵美夢,原來是今天鬥草獲得勝利了啊!雙頰不由的浮現出了笑意。

四月清明,向陽而生——從古代詩畫中感受清明文化(二)

明本《清明上河圖》局部

阮郎歸·南國春半踏青時

宋代·歐陽修

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

鞦韆慵困解羅衣,畫梁雙燕棲。

歐陽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們比較熟悉的是他的那篇著名散文《醉翁亭記》。這首詩描寫的是宋代踏青的習俗:在南郊的園林中游春,和暖的春風中,時時聽到馬的嘶鳴。青青的梅子,才豆粒一樣大小,細嫩的柳葉,像眉毛一般秀靈。春日漸長,蝴蝶飛得多麼輕盈。花上露珠晶瑩,春草茂密如煙,這戶人家已放下窗簾。她蕩罷鞦韆格外疲倦,輕解羅衣床上眠,伴她的只有樑上雙燕。

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宋代·歐陽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清明節與上巳節的時候,西湖風光正好。滿眼都是一片繁華景象。擁擠的湖邊吵吵嚷嚷,那是誰家在爭道?一輛有著紅色輪子和金絲花紋的車子,在翠綠的垂柳下穿行而過。

日暮時分友人才相隨離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譁不已。遊人連成一串,漸行漸遠,道路彎轉,湖堤也歪斜變化。從西湖彎斜的堤岸一直到城頭,沿途都是開放的鮮花。

四月清明,向陽而生——從古代詩畫中感受清明文化(二)

明本《清明上河圖》局部

清江引·清明日出遊

明代·王磐

問西樓禁菸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自古清明是親近自然遊山玩水的日子,如今清明節已至,看著窗外的春色滿園,不禁頓生感慨。然而憑欄而望卻不知哪處風景最佳。有朋友告訴我晴空萬里下碧綠的原野盡頭,便是一處絕妙的遊玩勝地。穿過蓊蓊鬱鬱的楊柳叢,緊收馬韁,馬兒一聲嘶鳴,抬頭望去,佳人斜倚鞦韆,回眸一笑,連帶啼叫的黃鶯、漂亮的花朵,燦爛明媚的春光似要將人迷醉。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自古清明是親近自然遊山玩水的日子,如今清明節已至,看著窗外的春色滿園,不禁頓生感慨。然而憑欄而望卻不知哪出風景最佳。有朋友告訴我晴空萬里下碧綠的原野盡頭,便是一處絕妙的遊玩勝地。穿過蓊蓊鬱鬱的楊柳叢,緊收馬韁,馬兒一聲嘶鳴,抬頭望去,佳人斜倚鞦韆,回眸一笑,連帶啼叫的黃鶯、漂亮的花朵,燦爛明媚的春光似要將人迷醉。

清明即事

唐代·孟浩然

帝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人們的心裡自然就起了憂愁思念。

馬車聲在路上繁雜地響著,東城郊外微風拂柳一片蔥翠一片。

落花飛舞芳草齊齊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成雙成對的蝴蝶嬉戲不已。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裡回憶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四月清明,向陽而生——從古代詩畫中感受清明文化(二)

明本《清明上河圖》局部

蘇堤清明即事

宋代: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風吹梨花的時候正是清明時節,遊人們為了尋找春意大多都出城踏青。

日暮時分笙歌已歇,遊人歸去,被驚擾一天的流鶯回到楊柳叢中享受這靜謐時刻。

郊行即事

宋代·程顥

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程顥(hào)是北宋的哲學家、教育家和理學的奠基者。他在這首《郊行即事》中,記錄了清明時節郊遊時的情景:我在長滿芳草花卉的原野盡情遊賞,遠山春意正濃,四周一片碧綠蒼翠。乘著興致追逐隨風飄飛的,穿過柳絲飄搖小巷的落花;感到睏倦時,就坐在溪水邊長滿青苔的石頭上休息。休要推辭這杯酒,辜負十分誠摯勸酒的心意,只是怕風吹花落,一片片飛散了。況且今日是清明佳節,又遇著晴朗的好天氣,不妨肆意遊玩,但不可樂而忘返。

四月清明,向陽而生——從古代詩畫中感受清明文化(二)

明本《清明上河圖》局部

清明

(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時節,春雷萬鈞,驚醒萬物,宇宙給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春雨綿綿,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開。野田荒蕪之處,是埋葬著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們長眠地下,使活著的人心裡感到難過。詩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從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義。詩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個齊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別人祭奠親人的飯菜,吃得油嘴膩臉。回到家裡,還要對妻子和小妾撒謊吹噓,他是在某個當大官的朋友家裡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這種人的人生萎瑣卑下,毫無人格尊嚴。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戰國時代的介子推,他幫助晉文公建國以後,不要高官厚碌,寧可隱居山中。晉文公想讓他出來做官,下令放火燒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動搖,意抱樹焚死在綿山中。黃庭堅由清明的百花盛開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價值。他感嘆地說,雖然無論智愚高低, 最後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義卻大不相同。

首聯以清明節時桃李歡笑與荒冢生愁構成對比,流露出對世事無情的嘆息。二聯筆鋒一轉,展現了自然界萬物復甦的景象,正與後面兩聯的滿眼蓬蒿荒丘,構成了強烈的對比。由清明掃墓想到齊人乞食,由寒食禁菸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論賢愚,到頭來都是一抔黃土。詩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機,想到的卻是人世間不可逃脫的死亡的命運,表達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悲涼的情緒纏繞於詩行間。這與詩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禪宗思想的濃厚影響是分不開的。但作品體現了作者的人生價值取向,鞭撻了人生醜惡,看似消極,實則憤激。

長安清明

唐代·韋莊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

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忽然之間,已經是細雨飄飛的春天了,像少女一樣纖纖婷立的芳草青美得讓人難以忍受。

宮中把新火賜給大臣,大臣們閒來無事以蹴鞠為樂。

郊野的道路旁草木繁茂,一匹匹駿馬奔馳而過,綠楊掩映的庭院中秋千正上下飛舞。

遊人還記得以前太平時候的盛事,暗自欣喜這風光與往年並無不同。

四月清明,向陽而生——從古代詩畫中感受清明文化(二)

明本《清明上河圖》局部

喜遷鶯·清明節

唐代:薛昭蘊

清明節,雨晴天,得意正當年。馬驕泥軟錦連乾,香袖半籠鞭。

花色融,人竟賞,盡是繡鞍朱鞅。日斜無計更留連,歸路草和煙。

這首詞是寫舉子得意的情景,描繪了舉子們於清明雨後,騎馬踏青,花光映人,綠草如茵,寫得較為清麗。正如湯顯祖評說:“此首獨脫套,覺腐氣俱消。”

清明日

唐代:溫庭筠

清娥畫扇中,春樹鬱金紅。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

馬驕偏避幰,雞駭乍開籠。柘彈何人發,黃鸝隔故宮。

清明日的清晨,清蛾飛舞,色彩斑斕,猶如在畫扇中一樣。桃樹滿園,桃花和鬱金花競相開放,紅遍了田野。人們興沖沖結伴踏青,出發時看到露水在各色花瓣上顫顫欲滴,歸來時領略到微風穿過柳絲拂面而來。驕傲的馬匹在帳幃旁昂首嘶鳴,雞群從剛打開的籠子裡爭先恐後地竄出來,“咯咯咯”地叫著,四處覓食。不知是誰瞄準鳥兒在發射飛彈?黃鸝趕緊飛入隔牆的庭院,在房頂上宛囀鳴叫,彷彿說:人們啊,請不要傷害我們,不要破壞大自然的和諧吧!

清明日狸渡道中

宋代:范成大

灑灑沾巾雨,披披側帽風。花燃山色裡,柳臥水聲中。

石馬立當道,紙鳶鳴半空。墦間人散後,烏鳥正西東。

淚水沾滿綸巾,連綿不斷。散亂的頭髮,帽子也被風吹斜了。繁花染紅了山野,柳條臥在水面上。石獸立在道路兩旁,紙也在半空中旋飛。人們離開了墳墓以後,烏鴉小鳥們活躍起來,四處覓食。

蝶戀花

北宋·晏殊

六曲闌干偎碧樹,

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

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

滿眼遊絲兼落絮,

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

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該詞是詩人的一首傷春懷人之作,抒發了詩人的迎春之情,送春之意。全詞分為兩層,上闕寫迎春之情,下闕寫送春之意,在畫面的連接和時間的跨度上均有較大的跳躍性。

全詞渾成而隱約地表達出了題旨,情入景中,音在弦外,篇終揭題。

四月清明,向陽而生——從古代詩畫中感受清明文化(二)

明本《清明上河圖》局部

蝶戀花·春事闌珊芳草歇

宋代:蘇軾

春事闌珊芳草歇。客裡風光,又過清明節。小院黃昏人憶別。落紅處處聞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斷魂銷,應是音塵絕。夢破五更心欲折。角聲吹落梅花月。

本來春天是百花盛開、野草芳菲的季節,處處都有令人賞心悅目、歡情無限的景象。但好景不長,這種美好的景色早就過去了。久處異鄉,又是一年清明節。黃昏坐在小院思念親人。可是,在遍地落花時偏偏遇到伯勞鳥。

親人所處之地與這裡僅隔咫尺江山,卻也分楚越界域,不能自由往來而只能懸目相望,魚雁互通。望穿秋水卻音信全無。及至五更,不僅美夢不成,而且讓人夢中驚醒的又是刺耳的角聲。這怎麼不令作客之人為之心碎呢?

東欄梨花

(宋)蘇軾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一代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原序)中寫道:“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這首七絕,不假修飾,不用典故,看似很平淡,好像人人都寫得出這樣的詩,但古今以來卻只有這一首寫梨花的詩篇,傳誦千古。此詩似傷春而實未傷春,一點也沒有頹廢衰颯的調子,只是純美的欣賞與人生哲理的透視: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樹也已長得鬱鬱蔥蔥,柳絮飄飛的時候梨花也已開滿城。惆悵的站在東欄旁恰似花開正豔的梨樹,又有幾人能看清這紛雜的世俗人生。

而我以為:清明,就是讓活著的人更晰、更白地活著。

四月清明,向陽而生——從古代詩畫中感受清明文化(二)

明本《清明上河圖》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