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糊塗,怎如大事不糊塗?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這幅名聯,使呂端的名字播於海內,為大眾所熟知。這個人究竟有何不凡,能與諸葛亮並列?

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凡,就是在兩個重要時刻,堅決站穩立場,一次助人助己,一次幫了皇帝、垂範後世。

自從唐朝滅亡,五代十國亂象紛紛。石敬瑭出賣燕雲十六州,藉助契丹的力量建立後晉。後晉有個兵部侍郎去世,九歲的小兒子恩蔭補了侍衛之職,就是呂端。

後晉、後漢、後周,呂端一路當著官,順利穿越幾個短命皇朝,來到大宋。接著,他又歷經太祖、太宗、真宗三個皇帝,人生經歷可謂豐富多彩。

難得糊塗,怎如大事不糊塗?

呂端在太宗朝官至宰相,踏上人生巔峰,後來更是受到真宗禮敬。要論個人的富貴尊榮,他比死於國事的諸葛亮幸運多了;但要論治國理政,那便遠遠不如。

《全宋詩》收錄呂端的兩首完整詩作和一句殘詩,文采平庸。《宋史》則說他從小“敏悟好學”。侍衛出身,未經過科舉,能在重文輕武的宋朝飛黃騰達,詩才差點,學問不會差。

除了兩次“不糊塗”的大事,他還有兩件事被史書記錄。

西夏的李繼遷(即西夏國太祖)名為宋臣,實際桀驁不馴,一心反叛。他的母親被宋軍抓住,宋太宗與寇準商量,打算處死李母,以震懾李繼遷。

呂端知道後,向太宗提供了不同意見:“從前項羽得到劉邦的父親太公,想把他煮了。劉邦說:‘我願分一杯羹。’做大事的人都不會顧及自己的親人,何況李繼遷這種悖逆之徒。陛下今天殺了李母,難道明天就能抓住李繼遷?如果不能,徒然結下怨仇,更加堅定對方的反叛之意。”

太宗心動,追問如何處置李母。

呂端繼續獻策道:“以臣的愚見,不如把她軟禁起來,善待奉養,以招來李繼遷。即便對方不投降,也可以繫住他的心,況且李母的生死始終掌握在我們手中。”

太宗一拍大腿:“如果不是你,差點誤事,就這麼辦。”

客觀地說,西夏脫離宋朝的進程,不會因為一個老婦人的生死而改變。可如果殺了她,將逼著李繼遷提前撕破臉,公然反叛。呂端的辦法,比較高明。

這是對外交涉,呂端的另一個高明之處,是處理同事關係。

他擔任副相一年多後,名臣寇準也被提拔為副相。論年齡,後者比前者小26歲,屬於兒子輩;論先來後到,前者在上,後者在下。呂端很客氣,奏請太宗,讓自己位居寇準之下。

太宗沒答應。

後來他升為宰相,穩壓副相寇準一頭,但又提出來,宰相與副相同在政事堂辦公,分日期輪流掌班官印,以示平等。

是不是謙讓得有些過頭?原因不難推測。

寇準年少才高,十九歲考取進士開始做官。太宗用人,本來不喜歡太年輕的,以致有人勸寇準虛報些歲數。寇準一口拒絕,照樣被太宗親手選拔,並深得重視,在藏龍臥虎的同科進士中,率先脫穎而出,踏入高層。

這樣一個根紅苗壯的天子門生,猶如猛虎下山,勢不可當。即便只是副相,論皇帝的信任程度,誰能與之比肩?

呂端從前朝一路混過來,有舊社會的烙印,作為起義投誠人員,又不具備科舉文憑,能不謙虛退讓?

他也並非誠心推許寇準,說到底,老前輩世事洞明,懂得自保之道。

下這個推論,並非無憑無據。史書的名臣傳記,偏於溢美,因此宋史《呂端傳》中,只記載他的謙退。但讀史要對照看,在《寇準傳》中,他的形象就完整了。

呂端曾得到寇準的引薦,因此善待這個年輕同僚。後來寇準恣意行事,被太宗罷相,呂端並沒有為他辯白,而是對太宗說:“寇準的性情剛強自信,我們不想跟他爭論,以免有傷體面。”

這件事能說明呂端善於處理人際關係,要論形象,還不夠偉光正。

呂端被提拔為宰相之前,有人說他糊塗,太宗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太宗的前半句話,同意“糊塗”之說,可見呂端和稀泥,為大家公認。而之所以說他“大事不糊塗”,應當與趙廷美有關。

趙匡胤、趙光義、趙廷美是兄弟仨。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做皇帝,讓趙光義擔任開封府尹,負責京城安全。趙匡胤駕崩後,並非兒子繼位,而由趙光義登基,官方說法是太后有遺訓:兄弟仨輪流做皇帝,最後把帝位還給趙匡胤的兒孫。(事見本號歷史文章“ ”。)

趙光義,也就是太宗既然稱帝,趙廷美便擔任了開封府尹,這相當於一個儲君的位置。

然而太宗耍賴了,不願把帝位再傳出去,要留在自己這一支。當然這種心思不好明說,只能慢慢搞動作。

太宗將要御駕親征出去打仗,照理該由默認的儲君趙廷美留守京城大本營,但太宗怎甘心讓弟弟從此名正言順居於儲君之位,又怎麼放心把後方交給自己兒子的競爭者?

呂端當時擔任開封府判官,是趙廷美的手下。他默觀形勢,對趙廷美說:“皇上櫛風沐雨外出征戰,您應該主動請求跟隨,留在後方不合適。”

趙廷美應該也認得清形勢,聽從了。

太宗大喜。

呂端一席話,讓趙廷美免處嫌疑之地,幫太宗做了想做的事,並且還救了自己。他的立場從此很清楚:跟著太宗走。雖然為廷美手下,實非廷美一黨。

趙廷美最終受驚嚇而死,呂端安然無恙,並被太宗表揚為“大事不糊塗”。

以上種種,都不足以讓他躋身名臣之列,但太宗駕崩後,呂端做了一件真正的大事,不但無愧於“大事不糊塗”的品評,更一舉成就史上的美名。

太宗臨終前,早就把威脅子孫帝位的弟弟、侄子清理掉了,並立第三子為太子。

長子同情叔叔趙廷美,救之不得,發了瘋,被廢去王位。二子早亡。所以三子繼位,就是日後的真宗。

不料太宗剛嚥氣,便出了么蛾子。受皇后支持的內侍王繼恩,串聯禁軍首領和大臣,要把已經被廢的長子推上帝位。

王繼恩帶著皇后懿旨來傳召呂端的時候,呂端看出其中有變,把他反鎖在屋內,並讓人看守,然後徑直去見皇后。

皇后即將升格為太后,天下第一人,說話最有分量。她對呂端道:“太宗皇帝駕崩,長子繼位順理成章,你看如何?”

此時,一言可以定榮辱。事實證明,太宗眼光犀利,沒看錯人,這個不糊塗的宰相押上身家性命,忠實地履行了職責。

呂端抗聲反駁:“先帝立太子,正為了今日的情況。如今先帝剛走,怎可馬上違背遺命!”

皇后是個沒主意的婦人,被老臣鎮住。呂端趁勢請太子駕臨議政大殿。

太子端坐御位,在垂簾後面接見群臣。

名分將定的關鍵時刻,呂端一展名臣風範。他直立在殿中,並不下拜,而是要求捲簾。

簾子捲起,呂端走上臺階審視,見的確是太子,然後下臺階,率群臣拜呼萬歲。真宗帝位就此確立。

當此千鈞一髮之際,如果呂端來個“難得糊塗”,則大局將亂。他以人臣的身份抵制太后,干預帝位承繼,非唯不糊塗,而且夠膽!宋朝相權重,可以有效制衡君權,與呂端開了一個好頭大有關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大宋將會有更多不糊塗、夠膽的名相,以後慢慢道來。


相關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