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和解決幼兒教育和興趣班的問題?

面對無言


謝謝你的提問,你的問題問的很好

大家好,我叫寶寶貝貝

對於這個問題我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首先該不該讓孩子上興趣班?

每到孩子快放假的這段時間,家長問我最多的話題就是“興趣班”。前段時間,有朋友跟我講了一個段子,說興趣班就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因為孩子對興趣班,根本提不起任何興趣。

玩笑歸玩笑,到底該不該給孩子報興趣班?孩子報了興趣班,卻提不起興趣,該怎麼辦?你肯定有過類似的困惑,今天我就重點講清楚“興趣班”這件事。

興趣班只是輔助學習的工具,也就是說,重點不是工具,而是使用工具的人。

如果你有足夠時間,知道怎麼陪孩子玩,那麼你就是最好的興趣班。

如果時間少,平時和孩子玩法不多,你可以選擇興趣班。不過要注意,六歲以下選擇興趣班要以激發興趣為主題,而不是那種強化訓練班。

激發孩子的興趣

孩子還是一張白紙的時候,如何激發他的興趣?關於這個問題,我以前說過一個詞叫給孩子“洗腦”。

在孩子特別小的時候,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你,依賴你給他的環境、你跟他的互動。你“不經意”的舉動,就可能讓孩子對某些東西非常著迷。

我舉個小例子,我侄女小的時候,家裡有個小黑板,我想看看她對數字感不感興趣。於是我畫了幾隻貓,讓她計算,她覺得很有意思。我就在小黑板上算心算,教給她加減乘除。她很快就跳過了加法、減法,掌握了乘法和除法。她現在非常喜歡數學,經常提要求說“阿姨給我出一道題吧”。

回想起來,可能源自我對她的“洗腦”:孩子學數學的時候,我很願意跟她互動,及時回應。比如對她的心算能力表達了非常大的驚訝,我會說:“這樣你也會?”我的驚訝可能對她來說是最好的激勵。

總之,在潛移默化間鼓勵孩子,可能你就在他心中種下了興趣的種子。

3.引導孩子的興趣

你也許想問,你特別想讓孩子玩什麼學什麼,但孩子就是不喜歡,那能不能“引導”孩子的興趣?能啊,關鍵是讓孩子感受到其中的樂趣。

舉一個例子,我侄女小時候不喜歡搭積木,我就耐心地陪她玩。我先搭起來,她一把推倒,這樣也行。

我們還玩扔積木,我倆比誰能準確地扔到一個桶子裡面。後來我搭了比較穩固的積木城堡,要求她用積木來砸,比如只能用3塊積木來砸,要全砸倒才算勝利。她砸完我的,我就要她搭一個,我來砸她的,相互比賽。

再到後來,她就會自己搭漂亮的積木城堡,而不要求我去砸了。

你看,我非常有耐心地把一個不愛搭積木的寶寶,變成了每晚都拉著我搭積木的寶寶,變成了一個對積木很感興趣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真正覺得好玩,她自己主動願意玩,在玩的過程中她跟我的關係更加親密,獲得的是積極體驗,越來越喜歡。

4.幫助孩子堅持一項興趣

還有很多孩子天生有好奇心,對新鮮事物有探索的慾望,他們的問題是往往“興趣”太多,變化又太快。今天喜歡積木,明天喜歡跳舞,後天喜歡畫畫,看見別人玩什麼都喜歡,但並不長久,很快又不喜歡。這就是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怎樣幫助孩子堅持一項興趣?

好奇心是人們求新知的動力,我認為應該給孩子多體驗、多嘗試的機會,看看他對什麼新奇的學習感興趣。不過,只對新奇的東西敏感,產生想學習的想法,這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要付出行動,不明白就不放棄。這需要一定的毅力,孩子需要你的支持。

當孩子對你說“媽媽,我不想再去那個興趣班了”,你不要著急,也不用強迫,首先幫助孩子找到癥結在哪裡,幫他整理頭緒——這樣做,也是教他一種思維方法,以後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處理。

你先問問孩子,“為什麼呢,是什麼讓你覺得不舒服?”有時候孩子回答不上來,你就要調用平時觀察到的細節,是哪一次上課回來就消沉了,是哪一項作業總是完不成,還是上哪個老師的課總是不樂意,再有針對性地提出具體的問題。

孩子有可能因為不適應某個老師的上課風格,或是在班裡跟小朋友發生衝突,或是覺得任務太難受到挫折,都有可能產生迴避的想法,需要具體問題具體解決。支持孩子堅持下去,是孩子學習的外部動機,你還要促進外部動機向內部動機轉化。因為如果孩子學習有內在動機,他是出於內心的需要而做這件事,他對學習的熱愛就不會消失。

內在動機是怎麼來的?美國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的自我決定論就是答案。他們認為,所有的人,包括孩子,都有三個基本心理需要: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如果這三樣得到滿足,內在動機就提高了。

歸屬感,也叫關係需求,指人感覺到自己與別人有關聯,在意別人,也希望受到別人在意,體驗到來自其他人的關愛、理解和支持。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無論結果如何,都能感受到你的愛、尊重和接納。要是孩子學一樣東西,學得好,你就又誇又獎勵,學得不好,你就嫌棄責罵,那麼他對這種興趣班肯定提不起興趣。

自主感,就是讓孩子感到這件事可以由自己決定。選擇興趣班之前,就跟孩子討論。但是,給孩子多一些的自主感,並不是說由著孩子,而是在可能的情況下儘量讓孩子有可以選擇決定的感覺。

我舉個例子,練琴是一件枯燥的事,我侄女有一陣子鬧著不想練。我首先接納她的情緒,跟她說:“練琴的確不好玩,你覺得沒意思是嗎?”讓孩子感覺到我是理解她的。

然後,我跟她解釋為什麼必須練琴,反覆、重複的練習是挑戰自己技能的坎,是獲得經驗智力的必經之路。我讓她瞭解練琴的重要性,理解世界上的道理。最後,我會給她一點選擇權,可以先吃飯再練琴,或者練完琴再吃飯。有了選擇,這個任務就沒那麼討厭了。

說到自主感,有個媽媽講了她女兒學英語的故事,我覺得挺典型的。她說:寶寶上幼兒園小班,學校有英語課。一開始以興趣為主,寶寶挺有熱情的。後來老師開始強制家長每天要監督孩子學習半小時,且21天打卡拍照,寶寶的學習興趣下降,後來根本就不想學了。

我猜測,寶寶學習興趣下降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打卡這個儀式成了家長和老師的事,寶寶自己並沒有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樂趣,她反而覺得,學習英語是為了讓爸爸媽媽打卡給老師看,變成了她被動完成的任務。她的內在動機被破壞了。

最後說勝任感。勝任感至關重要,是指人們相信自己能勝任一件事情,認為自己“能做到”。當我驚訝地對女兒說“這樣你也會”時, 她可能獲得一種勝任感,覺得“我好厲害,都讓爸爸吃驚了呢”,由此更加有信心。孩子和大人一樣,對一樣東西能力越高,就會越感興趣。

可是你知道的,學習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瓶頸。有時候孩子就是沒辦法完成一項任務,信心受到打擊,所以沮喪。那你該出手時就出手”,我不是讓你出手揍孩子,是讓你出手幫助他。

怎麼幫呢?你還記得我以前提到的“刻意練習”嗎?首先你可以幫助孩子把困難任務拆解開,拆到孩子能夠完成的顆粒。

比如說,孩子說不想學琴了,你瞭解後發現,是因為有一首曲子怎麼都彈不好,影響孩子的信心。那麼你可以請孩子一句一句地練,練熟一句再進行下一句。一句都練不下來怎麼辦?把這一句再拆成左右手,先分開,再合練。當孩子攻克一個小的困難,就會重建信心,再去面對大的困難。

然後呢,在安排練習時間的時候,不要一味地追求時間長度。同一首曲子,你一週練一次,一次練一整天,就不如一週內每天練一次,一次半小時。小批量的持續練習最能加深記憶。分散練習比集中練習的優勢,是經過腦科學反覆證明的鐵律,它和人的記憶系統的特點有關。

最後別忘了及時給孩子具體的反饋,讓孩子知道自己哪兒學得好,哪兒學得不好,便於孩子調整策略。

所以我建議,不要輕易地放棄。痛苦的堅持期,是常有的事情,幾乎所有的技能學習都不可避免地碰到。有時候你“強硬”一點,推孩子往前走一段,孩子反而會比以前更加喜歡這項學習。

當然了,如果堅持到孩子和你都非常痛苦,孩子一直提不起興趣,我覺得放棄也沒關係。畢竟世界上有那麼多有趣的事,有那麼多領域可以開拓探索。你也不用擔心前面的學費白花、精力白費。

家長教練趙昱鯤有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不是所有的戀愛最後都以婚姻收場,跟不合適的對象早點分手,總比將來離婚好。同樣,孩子早點放棄不是自己真愛的活動,總比將來大學都上完了,工作都幹了好幾年,才發現自己不喜歡,然後痛苦地轉行好。@ @   黑板報

以上是我的拙見,希望可以給到你建議




寶寶貝貝Leona


幼兒的教育首先要重視起來,但是要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首先教會孩子做理所能及的事情,我的女兒現在二十六個月,已經自己獨立吃飯半年多了,最近飯前自己洗手,睡前自己穿尿不溼,鞋子褲子也可以自己穿,並且半年前開始給她看聽讀繪本故事,現在自己在馬路上聽到車聲音能夠靠邊站,能夠在媽媽幫助她的時候說媽媽好棒……點點滴滴都是教育,對於她的興趣,這個年齡就是玩兒 假如有一天她有了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我會鼓勵她堅持,不一定做的多好,興趣是愛好,能讓她保持一顆健康快樂的心就好。


不注重髮型的娃娃


討論這個問題,有時候感覺很難很難。因為涉及的面太廣,大眾重視的程度也太高,每個家庭的經濟收入和家長對幼兒教育理念的差異也很大,地域性差別也很大…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可是,這又是一個現實的問題,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每個家長們都必須要認識和解決的問題。那麼我今天就先談談自己的一些淺見,搬磚引玉,望大家批評指正。

以下我從四個有代表性的方面來簡單的談下自己的看法。由於個人能力有限,知識閱歷的不足,可能會出現以偏概全,亦或是詞不達意的不足,望大家領會精神,指出錯誤。我也會虛心接受堅決不改的…

一、論早期教育和興趣班體制上的弊端

從今年節前開始,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和影響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為了控制疫情的蔓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我們每一個人也參與到了這場轟轟烈烈的抗疫戰爭。全國上下,所有的國人們一切聽從黨的指揮,眾志成城,上下一心,犧牲個人小利而服從國家、民族大義…這些大家都會深有體會,再此也就不用贅述了。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通過這次全民抗疫,我們普通大眾的認知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從國內、國外對此次新冠疫情的國家應對,政府管理,控制手段,民眾認知等,到最後今天國內、國外的疫情變化,我們發現了很多,瞭解了很多。

我相信,大多數國人會認識到國家體制在抗疫戰爭中的優越性,會認識到東西方文明對全民抗疫的影響的重要性,會認識到國家公器(如醫療、教育、金融、衛生等等)在面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時,掌握在國家和私人手中的不同之處。也會發現其實我們的國人並不像某些公知們所說的沒有信仰,其實我們每一個華夏人都有著共同的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通過疫情我們發現了很多,感觸到了很多。同時,我們也認識到了這樣,那樣的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其實已經發生了很久了。但,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沒有得到應有的全民認識和重視。發現問題不可怕,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才是正常的思維。

以教育為例,我們大多數人被外表光鮮亮麗的西式文明或多或少的洗腦了,有的人被洗的很徹底,如奔跑女或是公費留學生公然詆譭國家民族…有的人被洗的簡單一點,這方面就包括早教和興趣班的蔚然成風。是的,我們正在被精神殖民,被文化殖民洗腦,被表象上的“西式文明”腐蝕…這在過去,可能沒有太多的認同者。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大眾開始認識到了這些。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資本來到世間,從一開始,由頭到腳的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資本論》 資本主義在社會進步、財富增值的過程中,他的現實體現其實就是優勝劣敗、弱肉強食的殘酷。他們信奉的就是叢裡法則。對內他們的思想指引就是神教。對外他們就是極端的國家利己主義,掠奪他國資源、軍事威脅他國,榨取他國剩餘價值,文化侵略,思想殖民,金融殖民…

我想問一下家長們,有多少家庭在早期教育和興趣班教育上能得到公立教育的條件更?何況這些教育好多其實已經被思想殖民所侵蝕。

二、論普及程度的問題

任何一種事情,其實大家做的多了,反倒會失去了一些它原始的進步意義。

現在的社會現實讓我們的家長都產生了危機意識,產生了無比的恐懼。他們有部分人擔心孩子們會輸在起跑線上;有部分人是盲從的,因為他們看到比他強的人都在這麼做;有部分人覺得條件還行,應該早點培養孩子們的文藝才能…

可是我想反問一句我們的家長們,如果大家都在學習和培養孩子各方面才藝上下功夫的話,這種培養有多大的現實意義?就像我們曾經如夢魘般的英文普及一樣。我們中的所有人,在步入社會後有多少人會靠英文吃飯、生活?

一個錯誤掩蓋了另一個錯誤,我們正在指導著我們的孩子們步入另一個錯誤。始作俑者恰恰是我們,恰恰是打著“無私的愛”的旗號而愛我們的孩子的家長…

既然大多數孩子們以後不能靠才藝吃飯,為什麼要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呢?

既然大多數人都知道社會上的這些興趣班,才藝學校本身都不夠專業,都是些二轉子,那我們花那麼多代價送孩子去學習,抹殺和磨滅孩子的天性,讓他們失去快樂的童年,意義到底有多大呢?這實際上是不是一種思想的懶惰和對於教育學習的懶惰呢?

再就是,這些興趣班,才藝學校。從根本上來說,它能解決的並不是生存的需要,他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為我們的孩子過的比別人更好的虛假認知下的精神圖騰和對自己的精神上的一種慰籍而已。

三、大眾認知上的普遍性錯誤

我們認為我們的家長,在他們的那個年代。由於社會的原因和大眾的認知短淺。為了生存和繁衍,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忽略了興趣的教育,忽略了對孩子才藝、興趣的培養。以至於我們步入社會後,總感覺比別人慢一拍。

所以我們要重視孩子的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要早教班,英語班,興趣班的都給孩子報上。只要我有一分餘力,我就為要為我的孩子付出一切…好似做到了這些,我就會很坦然,有那麼一天,我可以問心無愧的對孩子說:“我盡力了,我所能做到的,我都做到了”。

事實真的如此麼?用自己淺薄的閱歷和見解去指導孩子,教育孩子。姑且不論你的見地正確性有多少。光說一句,以現在社會文明的發展趨勢,普通的家長能有多少預見性?你能預料到十年後的國際、國內的形式的變化和發展的趨勢麼?你能預料到十年後社會上什麼職業會吃香麼?你能預料到科技和社會的進步會給十年後的社會生活帶來多大的變化麼?你什麼都不能,因為你是人不是神…

你所做的,只是用你對自己失敗的淺顯的解釋來指導一個要面臨無限變化的未知世界的孩子。可悲不?可怕不?無須質疑的,你的孩子對你的教育理念的批判也會如你現在對父母的教育批判和認知差不多,如此而已。信不信?我們拭目以待,如果你自己不改變思想,十年後你去印證我說的話。變得只是教育的內容而已,批判的思想卻不會改變。他或她,覺得你的思想老化,刻板,不能與時俱進,不具備廣泛的指導性。

四、看清楚現代教育的實質

他和我們熟知的古代教育有絕然不同的。古代教育實質就是“學而優則仕”,說白了,就是為了當官,再說透點,是精英教育。現代教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是強調普及性和大眾性的。即使大學教育,大多數也只是技術人才教育。說白了就僅僅只是“技工教育”。理解這些,定位就會準確和現實的多。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辦?應該報還是不報?應該怎麼指引我們的孩子?我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任何時候,不要試圖泯滅和扼殺孩子的天性,讓他儘可能多的快樂成長。對於普通人來說,揠苗助長,是得不償失的。

二、強調和重視中華歷史文化,文明的重要性的學習。你自己不會不懂可以學,可以和孩子一起學,比如一起學古詩,學論語,學諸子百家思想,學道德經、易經,學古代先哲們的思想。而這種學不應該是簡單的形而上學的學,應該有批判,有思考,有理論聯繫實際,有言傳聲教,有以身作則,有聯繫生活,也應該有更多的理性思考。通過學習,讓孩子們逃出現代義務教育所不能涵蓋到的一些東西。比如,早點讓孩子更清楚的認識自己,早點讓孩子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判斷是非,教會他們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方法…這些都太重要了。

三、鍛鍊和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動手動腦能力。比如,和孩子一起做DIY,和孩子一起做家務,做飯,修家庭用具等等。

四、如果你覺得自己有這個經濟條件,也有恆心和毅力,孩子也有點這方面的天賦,我不反對你給孩子報興趣班。但你要堅持,至少做好陪孩子一起學習十年的準備。琴棋書畫,體育運動。無論哪個,至少要做好陪孩子十年以上的付出的準備。這樣才會有現實的意義。否則,就別提這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