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發現白絲草新種 以“石門臺”命名

廣東發現白絲草新種 以“石門臺”命名

廣東發現白絲草新種 (央廣網發 廣東省林業局供圖)

央廣網廣州4月3日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林蔭)近日,產自廣東石門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個植物新種被髮表,這是迄今中國發現的第5種白絲草。該種隸屬於被子植物藜蘆科(也叫黑藥花科Melanthiaceae)白絲草屬。該物種被命名為“石門臺白絲草Chamaelirium shimentaiense”,是首個以“石門臺”命名的植物。

广东发现白丝草新种 以“石门台”命名

廣東發現白絲草新種 (央廣網發 廣東省林業局供圖)

石門臺白絲草的發現一波三折

“起初是2014年冬季,在保護區進行科研監測時偶然拍到這個白絲草,因為沒有開花,以為是普通的苦苣苔,就沒有太在意。”廣東石門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測人員李遠球感慨,石門臺白絲草的發現可謂是一波三折。2017年4月,監測團隊又拍攝到了初花期的白絲草,因為此前沒有見到過這種植物,他們便將照片發給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的童毅華博士鑑定。

“中國目前記錄的白絲草有中國白絲草、十萬大山白絲草、南嶺白絲草3種,它們的花被片要麼是白色,要麼是黃綠色,但這個種竟然具有淡紫色的花被片,很有可能是新物種,你們補充採集一些花果期的標本吧。”聽到童毅華博士的這番話,李遠球甚是激動,開始與這種植物打起了“持久戰”。

由於該植物生長在保護區核心區海拔1000-1500米人跡罕至的山溝裡,監測人員每次進行標本採集需要花費2天時間,在山頂露宿一宿才能完成。“一開始對該植物花果期拿捏不準,2017和2018年連續兩年都錯過了果期,直到2019年才採集到一些已經開裂的果實標本。”李遠球如是說。

在此期間,童毅華博士查閱了相關文獻和標本,確認該種與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其餘10種白絲草均不同,應為一新種。2020年3月,新物種“石門臺白絲草”在國際權威植物分類學期刊《北歐植物學雜誌》(Nordic Journal of Botany)上發表。這也是廣東石門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動植物監測10多年來,第一個由工作人員自己發現的植物新種。

广东发现白丝草新种 以“石门台”命名

廣東發現白絲草新種 (央廣網發 廣東省林業局供圖)

世界白絲草屬種類增至11種,中國增至5種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博士童毅華透露,目前全世界白絲草屬有10種,2018年“綠花白絲草”被髮表後,我國記錄到的白絲草增至4種。石門臺白絲草的發表,使得該屬種類增至11種,中國白絲草屬種類增至5種。

據瞭解,白絲草屬具有多年生習性,基生呈蓮座狀的葉,花葶從葉叢中央抽出,穗狀花序,花被片6-3枚,雄蕊6枚,子房3室,蒴果室背開裂,種子具翅等特徵。與之前記錄的十種白絲草相比,石門臺白絲草具有一些特有的組合特徵,即葉片邊緣皺波狀,葉脈不明顯,花被片6枚,輻射對稱,淡紫色,先端鈍圓且稍擴大,花絲帶紫色,花期4-5月,果期6月。

广东发现白丝草新种 以“石门台”命名

廣東發現白絲草新種 (央廣網發 廣東省林業局供圖)

石門臺自然保護區以其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被譽為“綠色明珠”。據調查,廣東石門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高等植物2471種,隸屬於271科998屬。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種,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1種。

近年來,廣東石門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力推進動植物監測保護工作,不斷加強野生動植物科研能力建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截至目前已監測到旌節花科、鳶尾科鳶尾屬、莎草科擂鼓艻屬、芸香科石椒草屬、遠志科蟬翼藤屬1科4屬石門臺物種新分佈記錄,增加了中國旌節花、小花鳶尾、長稈擂鼓艻、臭節草、蟬翼藤、廣西越橘、樟葉槭、中華叉柱蘭、鵝毛玉鳳花、無葉美冠蘭、小舌唇蘭等近百種石門臺分佈新記錄種。

广东发现白丝草新种 以“石门台”命名

廣東發現白絲草新種 (央廣網發 廣東省林業局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