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臨危受命的無線電專家


在中央特科的歷史上,有這麼一位傳奇人物。他出身名門,卻成為家族的叛逆;他是工科高才生,研製出中共歷史上第一部無線電收發報機,與神秘的情報工作就此結緣;他搞過無線電,當過軍工局局長和外貿部部長,同時還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他的一生大部分事業都和電波結緣,毛澤東同志曾為他題詞“堅持到底”。他,就是

中央特科無線電通訊科科長、中共無線電通訊事業的創始人李強

李強:臨危受命的無線電專家

李強,原名曾培洪,江蘇常熟人。14歲小學畢業那年,五四運動爆發,李強參加了校外的新文化運動,逐漸對那些不符合時代潮流的封建糟粕產生了厭惡情緒,為此他寫了一篇題為《惜字》的文章,公開與老師唱反調。因這篇文章在學校裡引起軒然大波,李強被學校開除學籍,不得已來到上海的南洋路礦學校附中繼續讀書。從附中畢業後,李強放棄了到美國留學的機會,選擇留在南洋路礦學堂的大學部繼續深造,攻讀土木工程專業。南洋學堂的學習,為李強打下了堅實的學習基礎,更為重要的是,他在這裡他接受到了國民革命的啟蒙教育,逐漸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李強:臨危受命的無線電專家

(青年李強)

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在這空前的反帝愛國運動中,李強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8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6年夏天,革命形勢迅猛發展,黨中央決定由江浙區委組織領導上海工人舉行武裝起義。江浙區委書記羅亦農看中了工科出身的李強,安排他為武裝起義籌備武器彈藥。如此重大的任務並沒有難倒李強,李強自學能力強,好鑽研,他從書店裡買了幾本製作炸藥的英文書,又在舊書攤上買了一些兵工方面的參考書,從化工儀器公司買來石碳酸、硝酸和硫酸等,把這些材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經過反覆試驗,終於成功製作出了黃色炸藥。由李強研製的這一批軍火,後來在三次上海工人武裝起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向共產黨人舉起了屠刀。槍聲傳到了與上海相隔百里的常熟。兩天後,李強告別母親,奔向上海。為了革命,他已經做好了犧牲一切的準備。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李強跟隨黨中央轉移到武漢,擔任武漢中央軍委特務工作處特務科負責人,負責懲處叛徒、保衛黨中央、籌措資金、蒐集武器彈藥等工作。

1927年11月,周恩來在上海主持成立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完備的情報保衛專門機構——中央特科。李強作為最早一批成員,參與了中央特科的籌建和完善工作,並擔任第四科交通科科長。1928年秋,交通科改為無線電通信科,具體職責為研製和設立電臺、培訓電訊人才、開展與各地的無線電通信聯絡工作,此時的無線電通信科仍由李強負責。

李強:臨危受命的無線電專家

△中共中央第一個秘密電臺遺址延安西路420弄(原大西路福康裡)9號

在掌握電臺以前,中國共產黨傳遞情報的方式主要是郵政通信,這需要經過國民黨控制的郵檢,很不可靠。有時由專門的秘密交通員傳送信件,但途中可能遭遇軍警盤查,風險也很大。於是,絕密信件就要求交通員記在腦中,到達目的地後再背誦出來。穿越山阻水隔,潛過敵人封鎖,這種原始的傳遞方式往往需要幾個月才能溝通一次,效率非常低下。在這樣的情況下,黨內的有識之士將目光投向了當時最可靠、最便捷的聯絡方式——無線電通訊。但是,國民黨政府對無線電器材,特別是收發報機控制得非常嚴格,市面上根本沒有成品銷售。工科出身、在大革命中初顯身手的“巧匠”李強,此時再次成為周恩來心中具體負責無線電工作的不二人選。

面對從未接觸、一竅不通的無線電知識,以及國民黨嚴格限制的無線電器材,李強接受了這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一方面利用租界的便利找到了一些英文無線電書籍,靠著自己的英文、數學和物理學基礎,認真攻讀英文版無線電教材;另一方面他以無線電愛好者的名義,同經營美國無線電器材的商人交朋友,從他們那裡陸續購買了無線電器材、工具以及有關書刊。

李強:臨危受命的無線電專家

(張沈川)

李強和另一位同志張沈川一起躲在上海的一幢閣樓裡,按照刊物上介紹的電臺線路圖,拿著購買和拆下的零件,日以繼日地學習組裝收報機和發報機。一年之後,1929年10月,第一臺無線電收發報機終於研製成功。儘管機器笨重,靈敏度不高,功率也只有50瓦,但這是中共自行研製的第一臺無線電通訊設備,當時的李強不過才24歲。1929年11月,經過蘇聯學成回國的電訊人才塗作潮等人改進技術,中國共產黨第一座秘密無線電臺在上海極司菲爾路福康裡9號一棟三層樓房裡建成。電臺工作人員有毛齊華、張沈川、吳克堅等人。

1929年年底,中共中央決定在香港設立秘密電臺。李強與報務員黃尚英來到香港九龍彌敦道街。與上海相比,英國人對香港的管理沒有國民黨那麼嚴,且香港的無線電愛好者比較多,掩護電臺更為便利。但是,當時的香港大環境依然十分惡劣,各方面條件也異常艱苦,在克服萬難之後,李強終於在香港成功建立了秘密無線電臺。

李強:臨危受命的無線電專家

(李強)

1930年1月,上海、香港兩地通報成功,第一封電報由黃尚英發出,張沈川接收,鄧穎超親自譯電。此後,李強領導的中央特科無線電通訊科為武漢和天津的黨組織建立了秘密電臺,到1931年,上海黨中央和全國國民黨統治區和蘇區根據地的主要黨組織之間,基本實現了無線電通信聯絡,通信的效率和安全性大大提高。此後,從上海到香港再到蘇區,中國共產黨的紅色電波在空中廣為傳播,雖然屢經磨難,但一直沒有中斷。電臺的建立,被譽為“黨的通信史上劃時代的革命”。

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各地黨組織特別是蘇區紅軍對無線電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培訓電訊人才,成為李強領導下電訊科的重要職責。從1929年下半年起到1930年上半年,李強和張沈川等人在上海舉辦了第一期無線電人員培訓班,他們把各省選送的優秀青年分成幾個小組,2至3人一組,李強教機務,張沈川教報務,通過上門教授、分散教學、單線指導的方式培訓了中共第一批報務人員。此後,李強等人又分別舉辦了幾期無線電人員訓練班,為各地培養輸送了大批人才。

李強:臨危受命的無線電專家

(中央特科電臺訓練班舊址)

1931年4月24日,中央特科負責人顧順章護送張國燾到鄂豫皖蘇區後在漢口被捕叛變。顧順章對李強的工作、生活甚至親朋好友無所不知,此時李強已經不可能留在中央特科或者上海繼續工作。另一方面,以王明為首的黨中央也因為顧順章的叛變對李強顯示出了不信任。在此情況下,周恩來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派李強到蘇聯繼續深造。同年6月,李強經由哈爾濱來到莫斯科。在莫斯科,李強被安排到蘇聯郵電人民委員會通訊科學院學習工作,這一待就是七年。

李強:臨危受命的無線電專家

(在蘇聯學習的李強)

在通訊科學院,學員來自不同的國家,相互語言不同,李強就用英語講授數學、物理和無線電基本原理,後來又教他們製作零部件,幹起了中央特科培訓班的老本行。課餘時間,他深入研究無線電理論,用數學分析法對美國人制造的菱形天線進行論證。經過一年多的大量運算、推導,他用英文完成了無線電科學論文《發信菱形天線》,引起蘇聯通信科學院的高度重視,

他的研究成果被稱為“李強公式”並載入蘇聯百科辭典中。不久,李強被提升為研究員,成為當時蘇聯7位無線電專家之一。基於李強30年代在無線電理論和實踐上的成就,李強在解放後被推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這裡的“學部委員”,就是日後的“院士”。在眾多的學部委員中,李強是唯一的老資格的革命家。

李強:臨危受命的無線電專家

遠在蘇聯的李強時刻關心著祖國革命事業的發展。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救亡圖存的愛國主義之情讓李強恨不得馬上回到祖國。1938年初,李強幾經輾轉,來到革命聖地延安,擔任中央軍委軍工局副局長,1941年任局長。李強繼續發揮其發明和創造精神,領導、計劃、佈置、設計並親自動手參與到軍工事業中,延安的軍工事業和中共早期的無線電事業一樣,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單一到全面的快速發展。經過不到一年的努力,軍工局製造出了近40臺製造槍支的專用機床,由此建成了一座專門的造槍廠——何家岔兵工廠。1939年4月25日,

“無名氏馬步槍”誕生,這是延安造出的第一支七九步槍,也是人民軍隊軍工史上自己製造的第一支步槍,從此,結束了兵工廠只修不造的歷史。

李強:臨危受命的無線電專家

1940年,毛澤東在延安高級技術幹部會議上講話,右二為李強

新中國成立後,鑑於中蘇外交和外貿事務的重要性,毛澤東主席直接點將,1952年8月,李強由郵電部無線電總局局長、電信總局局長和政務院廣播事業局局長改任外貿部副部長兼駐蘇聯大使館商務參贊,李強從此開始了他長達29年的外貿工作生涯。

29年間,李強既是蘇聯援華156個建設項目的見證人,又是中蘇決裂後日夜與蘇聯幹旋談判以減少國家損失的執行者。中美兩國政府於1979年1月1日建立外交關係,同年7月7日,在外貿部談判大廳的簽字桌前,中國外貿部部長李強和美國駐華大使代表兩國政府在《中美貿易關係協定》上簽字,為兩國關係特別是經濟關係的發展,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1996年,李強逝世,享年91歲,走完了一個從愛國青年到紅色特工,從革命家到科學家,從無線電專家到軍工部長再到外貿部長的豐富多彩的傳奇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