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餘家電池回收類企業 競逐超1200億元新市場

3000餘家電池回收類企業 競逐超1200億元新市場


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爆發式的增長,當前動力蓄電池開始進入規模化退役期。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預測,2020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退役量將達 20萬噸(約25GWh);2025年累計退役量約為78萬噸(約116GWh)。龐大的電池數量,退役後如何妥善處理,成為目前要面對的難題,如果不實施有效的管控,勢必將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和資源浪費。因此,建立綠色可持續的電池回收體系已刻不容緩。


回收隊伍不斷壯大


據電池中國網瞭解,目前我國動力蓄電池回收領域正逐漸形成整車廠商、電池廠商以及第三方回收處理企業等多方參與的聯合回收模式。其中,新能源汽車整車企業承擔著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的主體責任,專業第三方回收企業通過與動力蓄電池廠商和整車廠商建立深度合作關係,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回收網絡。


日前,深圳巴士集團啟動首批新能源大巴及其車載動力電池退役工作,對首批退役的200餘輛公交車動力電池進行規範化回收處置,目前共回收退役電池700餘噸。深圳市恆創睿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恆創睿能”)與深圳巴士集團、電池的產權方中國普天集團合作,對首批退役公交車動力電池進行規範化回收處置。據悉,恆創睿能已與東風汽車、億緯鋰能、國軒高科等多家企業建立合作關係,積極構建全流程閉環式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模式。


實際上,國家關於廢舊蓄電池綜合利用方面的政策和標準也在不斷完善中。今年1月發佈的《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條件(2019年本)》和《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公告管理暫行辦法(2019年本)》,是對2016年版本的修訂和進一步完善,明確了我國動力蓄電池回收綜合利用主要包括梯次利用、再生利用,並對申報企業進一步細緻規定了從業門檻。


今年3月,國家工信部發布《2020年工業節能與綜合利用工作要點》,其中又涉及推動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建設。


工信部此次提出的關於動力蓄電池回收主要涉及三個方面:在回收方面,強調要深入開展試點工作,加快探索推廣技術經濟性強、環境友好的回收利用市場化模式,培育一批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骨幹企業;在梯次利用方面,提出要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梯次利用管理辦法》,建立梯次利用產品評價機制;在追溯體系方面,指出要依託“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綜合管理平臺”,健全法規,督促企業加快履行溯源和回收責任。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月,我國經營範圍含“電池回收”的企業數量約有3000餘家。近幾年來,相關企業數量增長顯著,企業增量逐年上升,2019年新增企業超700家。從企業角度來看,3000餘家企業名稱多包含“新能源、汽車、再生資源”等關鍵詞,企業的註冊資本多數分佈於1000萬以上。電池回收隊伍的體量和資本都在不斷壯大。


市場規模超1200億元


“退役不等於報廢,而是回收利用的開始。”業內人士指出。從目前情況來看,退役電池主要有兩個去向:一是梯次利用,如用於儲能系統、移動電源、通信基站備份電源等;二是再生利用,即將電池拆解,對原料和金屬提煉後再次使用。業內普遍認為,動力蓄電池容量衰減小於20%,可以滿足汽車使用;衰減在20%-40%,可以滿足梯次利用;衰減在40%以上時,就要進行再生處理。


目前,很多企業都在積極探索動力蓄電池梯次利用的新途徑,國網江蘇綜合能源服務有限公司將其用來儲能。由於電費實施峰谷分時計價,供電企業需要在晚上充電儲能,白天再將電力釋放出來,這樣能為客戶節約大量電費。目前,該公司在南京江北新區建設45兆瓦時的梯次電池儲能電站項目,將於2021年上半年投產。該項目充放一次,相當於180個家庭一個月的用電量。


據瞭解,恆創睿能在綜合評估退役電池的安全性、剩餘壽命等基礎上,開展退役電池分級利用。其中,對於可梯次利用的退役電池,重新設計開發適用於儲能、通信基站備電及太陽能路燈等多場景的梯次產品;對於不可梯次利用的報廢電池,通過幹法物理分解處理技術高效分離正極材料、銅粉、鋁粉等有價金屬,實現電池材料的高效循環利用。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退役動力蓄電池還是寶貴的城市礦山。據瞭解,我國每年需要進口大量鋰礦,對外依存度超過85%,正因為中國需求,還推動了電池級碳酸鋰價格的暴漲。業內專家表示,新能源汽車動力退役蓄電池金屬含量遠高於礦石,並且我國鋰礦石開採難度大,品質低,成本高。而將退役蓄電池其中的鋰、鈷、鎳等有價金屬加以回收,再生利用,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我國對外有色金屬礦產依存度等問題。


根據國際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2019年全球動力電池回收市場規模約為1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5億元)。預計2025年左右,動力電池回收行業規模還將繼續擴大,大概能夠達到12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52億元);而到2030年,隨著全球電動化的普及程度進一步提升,電動汽車保有量進一步增多,這一數字將達到18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63億元),2025-2030年複合年增長率為8.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