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造假硬核三問:詐術、殘值和追責

瑞幸崩盤,還能手握1.8折券做機會主義分子嗎?

很多人發的是“終於崩了”,用的是“終於”。

終於。騙局成真。

過去一年多,大家一邊喝著1.8折咖啡,一邊等待它崩盤的那一刻。這一刻在4月2日來了。

代替瑞幸第四季度財報的是一份公告,公告稱瑞幸銷售額涉及造假,高達22億元人民幣,公告一經發出,瑞幸股票開盤暴跌80%,數度觸發熔斷。

資本泡沫破碎,瑞幸的騙局如何形成?它將為此付出什麼代價?

瑞幸造假硬核三問:詐術、殘值和追責

詐術起底: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4月2日發佈的“自裁”公告稱:

內部調查初步階段確定的信息表明,從2019年第二季度到2019年第四季度,與虛假交易相關的總銷售金額約為人民幣22億元。在此期間,某些成本和費用也因虛假交易而大幅膨脹。

根據瑞幸咖啡此前發佈的2019年財報,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營收分別為9.1億元和15.4億元,共計才為24.5億元。

結合渾水機構的做空報告,瑞幸的詐術基本可分為兩步:

一、編造更多訂單、誇大淨銷售價格

據渾水機構一月底發佈的做空報告,經過他們的調查,瑞幸單店的商品銷售數量在第三、四季度分別虛增69%和88%。

銷量的虛增主要靠編造更多訂單完成。

此外,就是淨銷售價格。

瑞幸2019年第三季度的財報顯示,其淨銷售價格為每件11.2元,但渾水測算出,瑞幸的淨銷售價格在9.87元-10.07元之間。

銷量和銷售價格都虛假做大後,總的銷售金額自然更誇大。

渾水還指出瑞幸的股票在表示第三季度門店層面實現盈利後,漲幅明顯。

瑞幸造假硬核三問:詐術、殘值和追責

事實也確實如此:

瑞幸造假硬核三問:詐術、殘值和追責

2019年11月和12月瑞幸股價漲幅最大,這是因為瑞幸放出了三季度實現收支平衡的消息。第二季度財報中,門店層面的盈利率為-6%,到了第三季度,已經轉為12%。

而保證收支平衡的一個重要要素就是淨銷售價格的上漲。但如果根據渾水的推算,在包含免費產品情況下,瑞幸的實際銷售價格是上市價格的46%,而不是管理層聲明的55%。那麼,門店層面實際還是處在虧損狀態,並沒有實現高於門店級的盈虧平衡點。

二、誇大廣告費用

因虛假交易膨脹的成本和費用,主要是“吹脹”的廣告費。

據瑞幸的財報,二、三季度的銷售及營銷費用分別為3.9億元、5.58億元。

第三方媒體跟蹤顯示,瑞幸將2019年第三季度的廣告支出誇大了逾150%,尤其是在分眾傳媒上的支出。渾水認為,瑞幸有可能將其被誇大的廣告費用重新用於增加收入和店面利潤。

瑞幸是否還有殘存價值?

2日公告一出,瑞幸盤前暴跌85%,開盤40分鐘熔斷5次。

瑞幸造假硬核三問:詐術、殘值和追責

成立於2017年,創辦18月就成功IPO,瑞幸是全球最快IPO的公司,也是擴張令人心驚的公司,截止2019年年底瑞幸約有4500家門店。

在暴跌八成,瑞幸的泡沫破掉後,其真實價值到底有幾何?瑞幸的商業模式是否可行?

渾水指出,瑞幸的核心客戶仍對價格非常敏感。僅有39.2%的顧客支付價格高於12元,僅有18.9%的顧客為一杯咖啡支付超過15元

也就是說大部分消費群體還是衝著優惠券去的。但就其價格便宜、能夠送貨上門,這些特點也吸引了不少年輕的消費者。

如果沒有優惠券,定價在15元左右,瑞幸的客戶群還剩多少?或者繼續保持優惠力度,有多大的可能發掘新的消費點?

兩個問題都要打上大大的問號。也是瑞幸模式的隱患。所以這也決定了投資瑞幸這樣的概念性公司風險極大。

虛增22億這種醜聞事件,瑞幸實在是在斷送自己的前程。

4月3日消息一出,又發生了魔幻的一幕,瑞幸消費者紛紛下手搶單,瑞幸的各類渠道甚至出現無法正常點餐,顯示“服務異常”、“遠程調用服務失敗”或內容顯示不全等問題。

實際上,大量消費者看到小黃車的前車之鑑,選擇及時用掉自己充值的錢或者券。這也說明,對十塊錢質量不錯的咖啡的需求,看來在中國確實存在龐大的消費市場。瑞幸如果把重點放在解決這種需求上,至少不會像現在這樣身敗名裂。

之前發佈的財務報表不再具有投資參考性。公告稱,瑞幸將在適當時候發佈有關內部調查的其他信息,並致力於採取適當措施來改善其內部控制。

為調查結果付出該付出的代價外,瑞幸模式也為投資者敲響了警鐘。

誰將為此負責?瑞幸將遭遇什麼?

瑞幸董事長陸正耀在朋友圈發聲:今天更要元氣滿滿。

醜聞倒不像醜聞了。

目前瑞幸成立獨立特別委員會,財務數據的內部調查正在進行。

如果瑞倖存在業績造假的行為,它要面對的將是:

第一瑞幸遭遇集體訴訟,但這個過程會很漫長;第二瑞幸的相關負責人,不僅是目前拋出來的幾個,面臨被刑事調查,甚至起訴判刑的可能;第三,來自SEC的鉅額罰單,瑞幸或將被強制退市。

公告裡拋出的主要涉及人員是COO(首席運營官)兼董事劉劍。劉劍,畢業於中央財經大學,2008年至2015年,先後擔任神州租車車輛管理中心副主任和收益管理負責人;2015年至2018年擔任神州優車收益管理負責人;2018年5月起擔任瑞幸咖啡COO,2019年2月起任董事。

其神州系的背景不言而喻。這背後,是陸正耀和神州系的資本遊戲。

瑞幸造假硬核三問:詐術、殘值和追責

除此,根據中國新修訂的證券法,中國證監會和公安司法機關具有“長臂管轄權”,瑞幸有可能在境內也受到法律追責。

中國證監會高度關注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對該公司財務造假行為表示強烈的譴責。中國證監會稱,不管在何地上市,上市公司都應當嚴格遵守相關市場的法律和規則,真實準確完整地履行信息披露義務。中國證監會將按照國際證券監管合作的有關安排,依法對相關情況進行核查,堅決打擊證券欺詐行為,切實保護投資者權益。瑞幸咖啡註冊地在開曼群島,經境外監管機構註冊發行證券並在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上市。

而對於那些真正關心市場的人來說,瑞幸的財務造假事件更廣泛和更惡劣的影響是對中概股的影響。海外資本本身對中國公司的信任度普遍不高,負面效益擴大,無疑增加了其他中概股在美國的融資難度。

在渾水的報告發出後,美國已有多家律所對瑞幸咖啡提起集團訴訟,控告瑞幸作出虛假和誤導性陳述,違反美國證券法。目前,該項集團訴訟已於2月13日在紐約南區地方法院立案。

除高管外,審計機構和保薦機構也有逃不掉的責任。

22億元,如此大的金額,相關審計師負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瑞幸的保薦商名單裡就有中金公司、瑞信、摩根士丹利、中金國際、海通國際等。

瑞幸咖啡持倉最大的前十大機構股東是資本研究全球投資者,其次是孤松資本、Alkeon資本公司、美國銀行、Melvin資本管理公司、瑞銀、Darsana資本、瑞信、Janus Henderson和Sylebra資本。

瑞幸造假硬核三問:詐術、殘值和追責

截止4月2日瑞幸的市值已經掉到16億美元,比起4月1日的66億美元,縮水50億美元,第一大股東資本研究全球投資者持有瑞幸的股份市值也縮水了超過10億美元。

對於盛傳的“割資本主義韭菜”,瑞幸並不是吃瓜群眾戲稱的“國貨之光”。雖然瑞幸的機構股東多為國外機構,但在資本全球化的背景下,瑞幸IPO包括二次配售時有國內投資機構參與,也有一些國內投資者買入瑞幸股票。中國監管機構會首次使用“長臂管轄權”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