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成都 正在崛起

“硬核”成都 正在崛起

製圖 李開紅

今年春天,成都氣場別有不同。

剛剛公佈的經濟運行數據,一季度成都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50.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8.0%。在周邊城市雁陣競飛、經濟不確定性因素眾多的當下,這個成績信號良多。

這意味著,這座“網紅”城市,在“打卡”雪山或者晚霞之外,有另一種魅力——一種澎湃的、動力十足的“硬實力”。

這種實力,從實體經濟可見一斑。今年一季度成都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3%,不僅高於去年同期,更是成都近5年來首次工業開局增速高於年度目標。

速度之外,還有面廣。37個工業行業大類中,31個行業增長。這在一線城市中都不多見。

當然,“唯GDP論英雄”時代已經過去。速度之外,更值得關注的是質量上升。這一次,成都同樣讓人充滿希望。工業增長最快的行業裡,最顯著的身影是“新產品”,比如工業機器人、城市軌道車輛、太陽能電池產量,分別增長4.6倍、1.7倍和94.3%。

快速增長的,還有高技術製造業,一季度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21.6%。

成都“硬實力”的氣場,還體現在城市容量。

成都把更多機會開放給市場,首發“城市機會清單”,主動構建應用場景,進一步激發城市創新活力和內生動力。

各類“新”消費商品,成都從來都不乏市場。發展首店經濟,已經是眾多城市的共識,成都新增落戶60家首店。可穿戴智能設備、智能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成都欣然接受,一季度這類消費分別增長71.4%、65.6%、26.4%和47.7%。

成都實力,從“外生內向型”轉向“內生外向型”。

成都作為企業開發西部市場的橋頭堡,市場大而產業弱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的“常態”和短板。但今年一季度,超過20%的進出口同比增長率,意味著外貿形態實現了重大轉變,經濟發展正加快從“外生內向型”向“內生外向型”轉變。

開放是城市發展最寬廣的胸懷,共贏是城市發展最高超的智慧。

世界向東、中國向西,新一輪開放機遇已經啟動。一季度,成都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進出口329.7億元,增長6.9%。主要貿易伙伴中,美國、東盟、歐盟都可圈可點。成都,以更加開放的姿態,以全球視野和國際眼光,主動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戰略。

成都經濟“開門紅”,釋放出什麼信號?可以這樣回答,新一輪發展機遇裡,一座“硬核”城市正在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