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各種氣象災害發生的頻率增加,病蟲害將會是一個偏重年份

農業農村部和中國氣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不斷加劇,導致各種氣象災害發生的頻率增加,今年的病蟲害將會是一個偏重年份,

需要相關部門合力防範氣象災害以保障農業生產、奪取糧食生產全年豐收。


中國氣象局中央氣象臺副臺長魏麗介紹,今年以來我國整個氣候呈現的特徵是暖溼比較明顯,氣溫偏高,降水偏多,是1961年以來氣溫第二高的年份。預計4月到5月暖溼特徵還會持續,需要注意防範的災害性天氣是南方階段性的陰雨、暴雨和強對流天氣,因為這個階段正是夏糧生產的最關鍵時期,要加強對災害的防範。


據農業農村部監測和專家會商,今年我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總體呈偏重發生態勢,程度可能重於上年,威脅玉米生產的主要是草地貪夜蛾,威脅水稻生產的主要是稻飛蝨和稻縱卷葉螟,威脅小麥生產的主要是小麥條鏽病、赤黴病、白粉病。


2020年各種氣象災害發生的頻率增加,病蟲害將會是一個偏重年份


溫溼條件直接影響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發展。去年冬季的暖溼氣候,造成小麥條鏽病的越冬基數比較大,隨著氣溫回升,流行進程加快,目前小麥條鏽病已在9個省發生了1300多萬畝,是近十年來發生程度最重的一年。氣象部門也介紹了四五月份江淮、黃淮地區雨水偏多,可能會造成小麥赤黴病的大流行。小麥白粉病現在也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奪取今年的夏糧和全年糧食豐收,防病治蟲的任務十分繁重。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負責人王志華介紹,如何有效地把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傳遞給廣大農民群眾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氣象部門一直努力的方向。為此氣象部門採取了很多措施,首先是建立了國省地縣四級一體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佈系統,實行24小時值守,一旦監測或預報有氣象災害發生,會第一時間發佈氣象災害預警,確保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能夠發得出。另外,氣象部門還整合多方資源,加強和相關部門信息傳播渠道的共建共享共用,多手段努力使預警信息收得到、用得上,除了傳統的電視、網站等渠道外,還聯合農業農村部門通過手機短信、

“農業天氣通”APP、設在基層農村的12316益農信息服務平臺、氣象信息員、氣象預警“大喇叭”等方式和渠道將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傳遞到農民手中。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介紹,根據世界氣象組織氣候聲明,2019年全球平均溫度比1850年-1900年的平均值高出1.1℃,是有記錄以來僅次於2016年的第二熱年份,與全球升溫趨勢相一致。自1951年以來,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每十年上升0.24℃。氣候變化在改變著水資源分佈與降水特點、降水強度的變化,會使得區域洪澇形勢發生變化,甚至出現乾的地方越來越幹、溼的地方越來越溼的局面。近50年來,中國年平均雨日數總體呈現下降趨勢,主要是小雨日數減少比較明顯,暴雨日數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呈現增加趨勢。小雨日數的減少意味著乾旱風險增加,暴雨日數增加意味著短時強降水事件頻率增加、澇災風險增加。因此要更加關注全球變暖背景下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旱澇分佈的變化特點,切實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2月份,NOAA(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發佈消息稱:今年的一月是141年氣候記錄中全球最熱的一月;同月,“南極紅雪”和“北極甲烷大爆發”登上熱搜,進入人們的視野。這些似乎在告訴我們,今年的氣候有些不尋常。氣候自然影響著糧食生產,讓人們的不安又多了一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