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loser,失败者的血泪教训

看到很多求职成功的朋友发出的各种教程、攻略,我这个一无所获的loser也有些话想说。成功的经验固然可贵,但是失败者的教训有时候更具有教育和警示的意义,希望我自己,以及每一个初次求职的年轻人都能避过我之前所犯的错误,希望我们共勉,都能拥有一个美好的职业未来。

今天分享四个方面的感想吧,包括攒实习、抓机会、做简历、人职匹配这几个方面,算是自己这几个月来的心路历程吧,作为疫情期间特殊的毕业生,其实有很多话想说。如果你也和我有相同或相似的境遇,也欢迎和我聊一聊。

求职loser,失败者的血泪教训

教训1:实习——大学不实习,求职两行泪

从小的经历告诉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只要我会读书、会考试,什么东西都是我的,根本不需要我刻意操心。

这种想法在前十八年是很正确的,甚至直到大二都不算错误。但是大三大四还是抱持这种天真的想法就实属不应该了。要想拥有好的职业前景,比拼的不是埋头苦学的架势,而是你的计划是否长远。这个道理真的很重要,只是我懂得太晚。


求职loser,失败者的血泪教训

打个比方,会计审计行业有鼎鼎大名的外资四大、内资八大,外资的德勤、毕马威、普华永道、安永这四大所简直就是人人梦想中的天堂。要想进入这样的事务所工作,每年坐等秋招春招是不行的,因为他们最后留给秋招春招的比例很小,千军万马过这一根独木桥?太难了!实际上大部分最后进入外资四大的毕业生都是从暑期实习、寒假实习等训练营中选拔出来的。比如说现在,2020届毕业生春招之际,德勤已经开始招21、22届学生实习了。简而言之,要在大三甚至大二就早早作出规划,准备这四大所的笔试面试,才能赶上这趟早班车。

我呢?我空有排名前几的专业成绩,却在春招实习的时候才发现,别说是参加这种高级训练营的经历了,就连一次普通的实习我都没有过!所以每次填写简历的时候都只好在“实习经历”这一栏尴尬地留下空白。这样的我又怎么能被优秀的事务所相中呢?恐怕报名去做文员、行政、后勤都不能被录取吧?

求职loser,失败者的血泪教训

所以说白了,如果你的专业也是比较吃实践的专业(比如金融、法律、财会这种),那就赶快趁早找个实习,真的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教训2:机会——求职太拖沓,错过好机会

2月20日出考研初试成绩,那天我哭了一晚上。

在2月20日之前我一直是充满信心的咸鱼状态。毕竟自己平时成绩这么好,又报考的本校,答题的状态也还不错,我觉着没什么问题。但是万万没想到专业课分数太低了,我没有到达去年的国家线,很有可能上不了学了。这段时间很迷茫,虽然每天四处联系B区调剂学校,但是没有得到什么回音。后来情绪稳定了之后才开始找工作。

求职loser,失败者的血泪教训

可能是因为怀揣侥幸,又可能是因为还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虽然也算是海投简历,但是质量非常低,(这个我在下一段会专门讲一讲)。从二月底到三月底这个黄金时间有很多好单位,我们学校也组织了双选会之类的,但是我并没有好好把握。常常是今天想干就干了,明天不想干了又丢到一边,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很没有目标也很散漫。很多单位网申的消息发布出来之后,我一看这机会不错准备试试,于是就截了个长图,丢到手机里就忘记了。最后想起来的时候再翻手机,已经过期很久了。这时候又开始埋怨自己,心里闷闷不乐。

求职loser,失败者的血泪教训

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求职,我感觉求职这件事情是需要提高效率的,看到好机会就要去争取、想到就要去做,拖来拖去的唯一结果就是让好机会白白溜掉。

求职loser,失败者的血泪教训

教训3:简历——自己都不了解自己,怎么能让别人了解自己?

网申了没有一百也有几十次,电脑里存了各种不同版本的简历。家人都觉得我每天抱着电脑敲来敲去特别辛苦,我自己也这么觉得。可是求职单位迟迟没有任何动静,没有哪怕一家单位给我回信。

是我哪里不好么?我明明很优秀啊?

时间久了我就开始怀疑自己,我是不是真的一点也不好?

后来也许是实践得足够多,量变引起质变了吧,我忽然有一点开窍了,问题恐怕出在我的简历上。

不瞒你说,我的简历是从网上找的模板,差不多就是这样——

求职loser,失败者的血泪教训

模板简历最大的好处就是各种条目都是现成的,让你填啥你填啥就行,不需要咱们自己绞尽脑汁去想要写什么。但是它也有一个比较大的弊端——容易让我们变成莫得感情的填表杀手。啥叫“莫得感情的填表杀手”?看看你的简历,如果简历上就是冰冰冷冷的几行字,没有侧重,也没有突出,那你也是杀手的一员了。

我是失败了很多次以后才发现的,已经投递出去的简历也无法挽回了,恐怕因此错过了很多好的机会吧,往者不可追,唯有在来者上多加把劲儿了。

求职loser,失败者的血泪教训

其实每个人都和别人不一样,有的人社团经历丰富——自己组乐队、参加武术团、合唱团之类的;有的人组织工作在行,比如当过学生会主席、各种组织的学生干事、班干部;有的人学习优秀,专业排名前几;有的人比赛厉害,得过国际级、国家级、省级等等各种级别的奖项……

人与人之间差别尚且如此之大,同一份简历模板又怎么能描摹这么多不同的人呢?既然如此,每个人的简历上要突出的点就一定会有所区别。

求职loser,失败者的血泪教训

比如一个人学习一般但是参加很多课外竞赛,那么就要用比较大的篇幅(至少要是单独的一个大单元)来写一些他的竞赛特长,学习方面就少写一些。

又比如一个人学习虽然好但是校外实践少(也就是跟我差不多的死读书的小孩),这个时候就要大篇幅写一些自己的学习情况,列出GPA、成绩排名、奖学金情况等等,实践这一栏就顺理成章悄悄从简历上删掉。

在求职这种事儿上,无脑的勤奋和努力除了感动自己以外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有思考才能。海投简历看起来很辛苦,没做对方向就是在浪费时间。还是那句话,自己都不了解自己,怎么奢求HR了解呢?

求职loser,失败者的血泪教训

教训4:针对性——人职不匹配,再好也白搭

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秋招春招在各个大学里为什么要叫作“秋季双选会”、“春季双选会”呢?

双选意味着是大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双向评估与选择,我们要看看这个企业是不是我们心仪的方向,企业要看看我们是不是符合他们的招聘要求。

当然啦,我们在投出简历的那一刻就已经完成了我们对企业的初步评估、表示出自己希望求职的意愿了,所以我们选企业的这一部分就先不提。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企业的好感呢?我想很多人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此。

求职loser,失败者的血泪教训

还是用我自己当个反面典型吧。

我本人和理想职业之间其实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我的性格特征比较外放、活跃,属于善于沟通、富有创造力的一类性格。但是不凑巧,我的理想职业,也就是金融、法律、审计、咨询类工作这些需要的是细致内敛、工作沉稳认真的性格。

求职的时候我没有注意人职匹配的问题,这就导致了我的第二轮失败——

当时我已经意识到了上面提到过的那几项内容,慢慢改变了思路,学会了在简历上突出自己的特征。我在简历上尽量展示了最真实的自己,就满怀希望把简历投了出去。结果当然还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就这么折腾到了三月底,我真的快崩溃了——没有学上、没有工作、没有着落……我真的很害怕自己变成社会闲散人员,毕业以后家里蹲是我万万没有想过的事情,也是我最不齿的事情,难道这就要发生在我身上了吗?

求职loser,失败者的血泪教训

后来也是偶然之间吧,我投了一个国际贸易岗,这个岗位给了我回音,还邀请我参加了面试。虽然面试结果没出来,不过好歹这是个进步吧?

此后,我收到面试邀请的基本都是行政类、贸易类等需要一定沟通能力的工作。而金融、法律、审计、咨询类的工作除了拒绝之外,没有一个给过回音。当然这也和这些岗位要求实习经历有关,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我的履历表现确实不像是一个金融从业人员。

求职loser,失败者的血泪教训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觉得在求职上也很适用。不光要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也要知道你投递的岗位需要什么人。

比如说你的目标岗位是金融证券行业,那么除了积累有含金量的实习、考取相关证书以外,也要在简历上突出自己沉稳、干练、能力强、有效率、金融嗅觉敏感、关注时事发展等等特征。

再比如说你的目标岗位是教师行业,那么除了那张干巴巴的教师资格证和普通话考试证书以外,在简历上要体现自己善于沟通交流、擅长表达讲解等等特征。

我后来摸索出一个经验,就是把自己想象成HR,再打开自己填写过的简历看一看。结果比较惨,基本上都是我自己都懒得看,感觉和我招聘的岗位完全不符合。

求职loser,失败者的血泪教训

最后一点想说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老祖宗这句话说的真的没错,早做准备、未雨绸缪其实是最省时省力的方法。只可惜我在更早的时候没有醒悟过来,白白浪费了大好的时间,又让自己落到了现在的样子。

我希望有更多大三大二大一甚至更小一些的学弟学妹看到这篇文章,真的,有些道理明白得越早越好,有些弯路避开得越早越好。

另外推荐做一下职业性格测试,有很多机构都有,我也不知道哪个更好,因为我在每个机构做出来的都差不多,跟真实的我自己还是很符合的,我当时没有在意,但是春招的时候才发现确实只有它推荐的这些职业比较适合我。

职业性格测试这个东西虽然不能说你做了以后就可以按图索骥,但是至少可以让我们对自己增加一些了解,知道自己适合什么类型的工作,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这个真的很重要。

求职loser,失败者的血泪教训

大自然的春天已经到了,我还不知道自己工作的春天在哪里。或许它在来的路上吧,我会努力向前奔跑,争取早点和它相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