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后南医案告破:不管你家的是女孩还是男孩,都请看完这篇文章

1992 年 3 月,在南京医科大学发生了一起女大学生遭奸杀案。女大学生林某在教学楼上晚自习时失踪。四天后,她的尸体在学校的窨井中被发现,头朝下被按在下水道里,死状惨烈。

这个曾在南京轰动一时案件,直到28年后的今天才终于有了结果。犯罪嫌疑人麻继钢在家中被警方抓获,麻某对其犯下的罪行供认不讳。

28年后南医案告破:不管你家的是女孩还是男孩,都请看完这篇文章

图源:中国新闻网

不幸的是林父早在女儿被杀的几年后就因癌症去世,未曾等到禽兽伏法的这一天。林母更是整日被悲痛笼罩,心率失常,甚少与人来往。

本是人生刚起步的妙龄少女,却被这样残忍地夺去了生命。如果林某现在还活着,应该已经成为某家医院的中流砥柱,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本是幸福美满的家庭,却因为女儿的缺席而终生不得完整。据知情人士透露,以前每年的3月,林父母都会到南医大校园里悼念爱女,也会到警察局询问一下案件的进展。

28年后南医案告破:不管你家的是女孩还是男孩,都请看完这篇文章

图源:一位警察写的关于此案的文章

后来,林父去世,林母就自己去。再后来林母走不动了,就只能打个电话问问。天下哪个父母能接受女儿的早早离去,且又死的不明不白。

人间真的有恶魔。同为孩子的母亲,很理解林母内心的悲痛,不求孩子大富大贵,唯愿他此生平平安安。可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保护我们的孩子,又该如何教会孩子保护自己?

性知识教育不可轻视

奸杀、性侵、家暴……这些新闻几乎每天都会发生。

有数据显示,在美国,有六分之一的女性是强奸或强奸未遂的受害者,65%的女性经历过街头性骚扰。

28年后南医案告破:不管你家的是女孩还是男孩,都请看完这篇文章

据新华社记者调查,中国有70%的女性遭受过性骚扰,但她们大多数都保持了沉默。

女性受害真的不是个例,唯一不同的只是被迫害的程度而已。所以就有无数的声音在喊:女孩,你要学会保护自己。实际上,女孩更应该懂得的不仅是保护自己,而是正确的性知识。

著名性教育专家方刚曾说:单纯讲反性侵是有害的。因为它传达的都是性的负面的价值观,有可能让一些没接触过性的孩子产生对性的羞耻感、罪恶感,甚至影响他未来的亲密关系

我同学丽丽在大学时曾谈过一个很优秀的男朋友,两个人分手的原因就是男方提出了开房的要求。而丽丽却完全不能接受,并很生气的指控的男友:你怎么可以对我提出这么肮脏的要求?

28年后南医案告破:不管你家的是女孩还是男孩,都请看完这篇文章

这就是性教育缺乏的结果。确实,每个人对婚前性行为都有自己的选择权,但是正确的性教育不是为了传递性的羞耻和罪恶,而是全面健康一种价值观。

“早在2009年,联合国多组织共同发布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就提出了“全面的性教育”,它应该包括:人际关系,价值观、态度与技能,文化、社会与人权,身体发育,性行为,性与生殖健康等。”

很遗憾的是,根据中国教科院做过的调查显示,近50%的家长从未提过性教育相关的内容。更不用说全面的性教育了。性知识是孩子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前提,更是孩子完整人格的基础。

只有对性有了正确的认识,在危险来临时,她才会懂得如何取舍。毕竟性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懂得生命、爱与尊重、学会珍惜自己

28年后南医案告破:不管你家的是女孩还是男孩,都请看完这篇文章

请不要忽略孩子的“异常”

据林某曾经的班主任回忆,林某性格沉稳、学习认真、成绩好,字也写得漂亮。“她不是那种嘻嘻哈哈的人,有点害羞,不太善于跟人打交道。”

很多父母理想的“乖孩子”,就是这样的标准:安静、懂事、顺从、不给家里添麻烦。“省心”甚至成了很多父母值得炫耀的资本。

但是,孩子终究是孩子,他们的行为和认知还处于发展过程中。不想学习就想玩,不想听话就想叛逆……这才是孩子该有的样子。反而太过懂事的孩子才是更值得家长注意的。

蒙台梭利曾这样说:如果孩子们给你的回应是愤怒,反抗,结果反而更好一些,至少表示他们已经具备了自我保护的能力,今后的发展也许就会很正常。可如果他们以改变性格或非正常的方式来回应,就可能是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创伤。

28年后南医案告破:不管你家的是女孩还是男孩,都请看完这篇文章

父母本是孩子最值得依靠和信赖的人,当孩子将心里的那扇门向父母关闭的时候,孩子灰暗的一生就已经开启。相对于成绩,我们更想要的难道不是一个高兴了就笑、不高兴了就哭的单纯孩子吗?

比起耳提面命的让孩子好好学习,细心观察一下孩子的变化,花一点时间倾听孩子的内心,才是为人父母最应该做的事。

遇到危险时,这样可以自救

统计学原理中指出,生活中,“黑天鹅”事件无处不在。就算你做好了99.9%的准备,可是那0.1%不受控制的突发事件,仍然可能让你陷入险境。

所以哪怕父母和孩子都做的很好,但当那0.1%发生时,情况就会很糟糕。此时,我们的孩子又该怎么做?

学会向特定的人求救

遇难时,单纯的呼救可能会引发“群体无知”:如果有事,其他人肯定会出手。最终造成无人相救的局面。

所以记得告诉孩子,当危险发生时,要学会向特定的人求救,比如“那位穿蓝色衣服的叔叔,请你帮帮我…”。以此打破“群体无知”。

不与恶人争是非

2017年,一名31岁的单身妈妈在夜跑,被一个男人抢走了手机和玉镯。

可就在男子转身走后,女子不服气,竟然高声喊着要去报警。女子的话让男人气急败坏,返身回来将其劫持进旁边的树林里,用石头将其砸晕后杀害。

这本是一场普通的抢劫案,女子也本可以“破财免灾”,可是因为一时的“不服气”把命搭了进去。

告诉我们的孩子,不要跟恶人争所谓的那一口气。狗急了,终究是会咬人的,保护自己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反抗不过,生命至上

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女生周某,被同校男生李斯达强奸未遂杀害。强奸案演变成奸杀案的,不在少数。受害者的极力反抗可能会诱发“激情犯罪”。

所以当危险靠近时,当实力悬殊太大时,想办法保命才是最重要。我们要告诉孩子,发生任何事,唯有你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这也是向孩子传递一种生命观,即所谓的生命至上。

留取证据,做好检查

做好检查是为了及时发现问题,保护自己。而留取证据、大胆的诉诸于法律途径,不单单是为了将罪犯绳之以法,也是为了受害者能够更快的走出来。

有些事一旦不再是秘密了,也就不在乎了。伤害也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