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後南醫案告破:不管你家的是女孩還是男孩,都請看完這篇文章

1992 年 3 月,在南京醫科大學發生了一起女大學生遭姦殺案。女大學生林某在教學樓上晚自習時失蹤。四天後,她的屍體在學校的窨井中被發現,頭朝下被按在下水道里,死狀慘烈。

這個曾在南京轟動一時案件,直到28年後的今天才終於有了結果。犯罪嫌疑人麻繼鋼在家中被警方抓獲,麻某對其犯下的罪行供認不諱。

28年後南醫案告破:不管你家的是女孩還是男孩,都請看完這篇文章

圖源:中國新聞網

不幸的是林父早在女兒被殺的幾年後就因癌症去世,未曾等到禽獸伏法的這一天。林母更是整日被悲痛籠罩,心率失常,甚少與人來往。

本是人生剛起步的妙齡少女,卻被這樣殘忍地奪去了生命。如果林某現在還活著,應該已經成為某家醫院的中流砥柱,是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

本是幸福美滿的家庭,卻因為女兒的缺席而終生不得完整。據知情人士透露,以前每年的3月,林父母都會到南醫大校園裡悼念愛女,也會到警察局詢問一下案件的進展。

28年後南醫案告破:不管你家的是女孩還是男孩,都請看完這篇文章

圖源:一位警察寫的關於此案的文章

後來,林父去世,林母就自己去。再後來林母走不動了,就只能打個電話問問。天下哪個父母能接受女兒的早早離去,且又死的不明不白。

人間真的有惡魔。同為孩子的母親,很理解林母內心的悲痛,不求孩子大富大貴,唯願他此生平平安安。可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保護我們的孩子,又該如何教會孩子保護自己?

性知識教育不可輕視

姦殺、性侵、家暴……這些新聞幾乎每天都會發生。

有數據顯示,在美國,有六分之一的女性是強姦或強姦未遂的受害者,65%的女性經歷過街頭性騷擾。

28年後南醫案告破:不管你家的是女孩還是男孩,都請看完這篇文章

據新華社記者調查,中國有70%的女性遭受過性騷擾,但她們大多數都保持了沉默。

女性受害真的不是個例,唯一不同的只是被迫害的程度而已。所以就有無數的聲音在喊:女孩,你要學會保護自己。實際上,女孩更應該懂得的不僅是保護自己,而是正確的性知識。

著名性教育專家方剛曾說:單純講反性侵是有害的。因為它傳達的都是性的負面的價值觀,有可能讓一些沒接觸過性的孩子產生對性的羞恥感、罪惡感,甚至影響他未來的親密關係

我同學麗麗在大學時曾談過一個很優秀的男朋友,兩個人分手的原因就是男方提出了開房的要求。而麗麗卻完全不能接受,並很生氣的指控的男友:你怎麼可以對我提出這麼骯髒的要求?

28年後南醫案告破:不管你家的是女孩還是男孩,都請看完這篇文章

這就是性教育缺乏的結果。確實,每個人對婚前性行為都有自己的選擇權,但是正確的性教育不是為了傳遞性的羞恥和罪惡,而是全面健康一種價值觀。

“早在2009年,聯合國多組織共同發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就提出了“全面的性教育”,它應該包括:人際關係,價值觀、態度與技能,文化、社會與人權,身體發育,性行為,性與生殖健康等。”

很遺憾的是,根據中國教科院做過的調查顯示,近50%的家長從未提過性教育相關的內容。更不用說全面的性教育了。性知識是孩子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前提,更是孩子完整人格的基礎。

只有對性有了正確的認識,在危險來臨時,她才會懂得如何取捨。畢竟性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懂得生命、愛與尊重、學會珍惜自己

28年後南醫案告破:不管你家的是女孩還是男孩,都請看完這篇文章

請不要忽略孩子的“異常”

據林某曾經的班主任回憶,林某性格沉穩、學習認真、成績好,字也寫得漂亮。“她不是那種嘻嘻哈哈的人,有點害羞,不太善於跟人打交道。”

很多父母理想的“乖孩子”,就是這樣的標準:安靜、懂事、順從、不給家裡添麻煩。“省心”甚至成了很多父母值得炫耀的資本。

但是,孩子終究是孩子,他們的行為和認知還處於發展過程中。不想學習就想玩,不想聽話就想叛逆……這才是孩子該有的樣子。反而太過懂事的孩子才是更值得家長注意的。

蒙臺梭利曾這樣說:如果孩子們給你的回應是憤怒,反抗,結果反而更好一些,至少表示他們已經具備了自我保護的能力,今後的發展也許就會很正常。可如果他們以改變性格或非正常的方式來回應,就可能是受到了比較嚴重的創傷。

28年後南醫案告破:不管你家的是女孩還是男孩,都請看完這篇文章

父母本是孩子最值得依靠和信賴的人,當孩子將心裡的那扇門向父母關閉的時候,孩子灰暗的一生就已經開啟。相對於成績,我們更想要的難道不是一個高興了就笑、不高興了就哭的單純孩子嗎?

比起耳提面命的讓孩子好好學習,細心觀察一下孩子的變化,花一點時間傾聽孩子的內心,才是為人父母最應該做的事。

遇到危險時,這樣可以自救

統計學原理中指出,生活中,“黑天鵝”事件無處不在。就算你做好了99.9%的準備,可是那0.1%不受控制的突發事件,仍然可能讓你陷入險境。

所以哪怕父母和孩子都做的很好,但當那0.1%發生時,情況就會很糟糕。此時,我們的孩子又該怎麼做?

學會向特定的人求救

遇難時,單純的呼救可能會引發“群體無知”:如果有事,其他人肯定會出手。最終造成無人相救的局面。

所以記得告訴孩子,當危險發生時,要學會向特定的人求救,比如“那位穿藍色衣服的叔叔,請你幫幫我…”。以此打破“群體無知”。

不與惡人爭是非

2017年,一名31歲的單身媽媽在夜跑,被一個男人搶走了手機和玉鐲。

可就在男子轉身走後,女子不服氣,竟然高聲喊著要去報警。女子的話讓男人氣急敗壞,返身回來將其劫持進旁邊的樹林裡,用石頭將其砸暈後殺害。

這本是一場普通的搶劫案,女子也本可以“破財免災”,可是因為一時的“不服氣”把命搭了進去。

告訴我們的孩子,不要跟惡人爭所謂的那一口氣。狗急了,終究是會咬人的,保護自己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反抗不過,生命至上

2015年,中國傳媒大學女生周某,被同校男生李斯達強姦未遂殺害。強姦案演變成姦殺案的,不在少數。受害者的極力反抗可能會誘發“激情犯罪”。

所以當危險靠近時,當實力懸殊太大時,想辦法保命才是最重要。我們要告訴孩子,發生任何事,唯有你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這也是向孩子傳遞一種生命觀,即所謂的生命至上。

留取證據,做好檢查

做好檢查是為了及時發現問題,保護自己。而留取證據、大膽的訴諸於法律途徑,不單單是為了將罪犯繩之以法,也是為了受害者能夠更快的走出來。

有些事一旦不再是秘密了,也就不在乎了。傷害也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