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礼记》:清明节祭扫,还要不要烧纸?知道祭祀之礼,不用纠结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节俗之一。马上又是一年清明节,这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清明节,网上祭祀、家庭追思会等文明祭扫方式,更为提倡。有些人对“文明”很抵触,认为即使是在这特殊时期,祭扫也应该遵古法儿、循老例儿,使用“上坟烧纸”等传统方法,才能更好纪念逝者、寄托哀思。

然而,从祭祀之礼的角度看,文明才是祭扫正确的打开方式。这是因为,在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中,早就道出了文明祭扫的三个真谛。

读《礼记》:清明节祭扫,还要不要烧纸?知道祭祀之礼,不用纠结

对待逝者:《礼记》中祭礼如诗,文明祭扫是继承创新

亲人逝去了,生者在理智上清楚这一点。然而,在情感上,则希望亲人能复活,或者希望其灵魂能够存续在另一个世界。用祭扫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情感远大于理智,幻想亲人灵魂不灭,祭扫就会偏颇于迷信,“烧纸”“烧冥币”“送阴钱”等陋习便因之而生。

对待逝者的态度,《礼记·檀弓上》记录孔子的话说道,“之死而致死者,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者,不智,而不可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死了就说死了,属于不仁,情感上难以接受;人死了说人还活着,属于不智,理智上不能认可。因此,孔子认为,人逝去了,不能按照所知道的(人已经死了),或者依着所希望的(人仍然活着)去对待。

怎么办呢?就是通过祭祀之礼,表达对逝者的哀思,慰藉生者心灵。用介乎情感和理智之间的方式对待逝者,祭祀是在欺骗自己这个祭祀的人,而又不是真正的欺骗。冯友兰先生认为,儒家对待逝者的这种态度和祭祀之礼是诗一般的,自己欺骗自己,但又是自觉的自欺;可能不科学,但又不反对科学;生者在这样的诗中抒发情感,又不妨碍理智的进步。

《礼记》中记录和解释的这如诗般的先秦祭礼,无疑为现代人的祭扫打开一扇理性之窗,而摒弃陋习、文明祭扫无疑是这诗的继承创新和最佳注脚。

读《礼记》:清明节祭扫,还要不要烧纸?知道祭祀之礼,不用纠结

对待生命:文明祭扫不仅“继往”,更重要的是“开来”

《礼记·祭义》说道,“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思终生弗辱也。”亲人在世时恭敬地赡养,逝去后恭敬地祭祀,同时自省自警,一生都不做任何让亲人名誉受辱的事情。清明节、亲人忌日等日子祭扫,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文明祭扫则更进一步,还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爱。

《礼记·祭义》中,孔子讲到了生命的归宿,“众生必死,死必归土。”也就是说,所有生命都将走向死亡,死后终将归于尘土。人的生命必然会逝去,那人活一生的意义何在?

《礼记·祭义》中提到圣人之所以设置宗庙,其目的在于“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祭祀之礼,更多的在于提示自己生命的来处。知道自己生命的来处,生命便不再虚无飘渺;知道自己是后续一代代人生命的来处,死亡便不再是绝望和痛苦。

文明祭扫应追求的深层义理在于,不是认为逝者的灵魂仍存,也不是期望逝者神灵的庇佑。更多的是,要感受生命在代代血缘传承中的厚重,在祭祀那一刻追求心灵的安顿。自己作为这血缘谱系中的沧海一粟,就要善待逝者、珍惜生命,慎终追远,承载生者的使命和责任,过好这一生。

读《礼记》:清明节祭扫,还要不要烧纸?知道祭祀之礼,不用纠结

对待内心:祭祀之礼的奥义不在于外物,而在于爱与真

文明祭扫,必须杜绝封建迷信,也要摒除陋习。而“文明”二字可以承载更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真正体现祭祀之礼的奥义。

据《礼记·祭统》记载,“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用于祭祀的祭品是否丰盛而奢侈,阵仗是否隆重而有面子,都是表现于外的形式而已,真正能体现祭祀内里的,是人的内心和真情。

《礼记·祭义》中谈到,“致爱则存,致悫则著。著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其中,悫(que,四声)是恭谨的意思。也就是说,无论亲人是否逝去,对亲人的爱与恭谨都不变。爱之思之的情感恒存于心,亲人就永远在我们心中、在我们面前,对亲人的怀念和敬仰也会不断加深。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礼记·祭义》中记载的君子的“终身之丧”。“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尽其私也。”君子把父母双亲的忌日作为自己的“终身之丧”。忌日不做自己的私事,不是觉得不祥,而是因为这一天,君子的心思将全部放在悼念和祭祀双亲上。这样的做法,在现在看来很不可思议,但只有对亲人如此挚爱,才可以被称为君子吧!

祭扫时对逝者情真意切,倾注真诚的爱与崇敬,外在的祭品、形式、排场如何,又有什么重要呢?所以,不是因政策、情势等影响,而是从内心深处出发,真正做到更高维度文明祭扫的人,也算得上是贤者和君子。

读《礼记》:清明节祭扫,还要不要烧纸?知道祭祀之礼,不用纠结

写在最后

《礼记》中的祭祀之礼,早就从对待逝者、对待生命、对待内心三个维度,揭示了文明祭扫的底层逻辑。结论就是,相较于“上坟烧纸”,文明祭扫是缅怀和追思的更佳方式。毕竟,《礼记》所记录的先秦时代,一般意义上的纸这种东西,还没有发明出来。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