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生命真正的快樂是一種什麼體驗?哪些人最接近這種愉悅?

如果勉強劃分,人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少年期,自三到二十歲;青年期,自二十到四十歲;

中年期,自四十到六十歲;老年期,則是六十歲以上了。

歲月如流,年華似水,每個人在走過少年、青年、中年期之後,終將步入老年階段。

人生走到老年階段,意味著什麼?

怎樣才能善度老年時光呢?

1 奇特的人生規劃

關於這一點,印度教的人生規劃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印度教將人的生命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學徒期(8-20歲)。

學生住在老師家中,接受老師的言傳身教,學習如何做人處事。

第二,家居期(20-40歲)。

人要成家立業,養兒育女,進入社會奮鬥。

處於家居期的人是一個社會的中堅力量,表現出三種特色:

首先,有能力在社會上立足,取得成就;其二,結婚生子,得享天倫之樂;其三,承擔社會責任。

第三,林棲期(40-60歲)。

待孩子成熟後,要把家讓給孩子,自己住進樹林裡,認真思考:

我是誰?人生有何意義?

印度文化同猶太文化和中國文化一樣源遠流長、特色鮮明。

印度重視對人生的規劃,人一過40歲就開始思考人生意義的問題。

第四,雲遊期(60-80歲)。

人到老年,要雲遊四方。

關鍵要設法讓自己從somebody迴歸到nobody。

Somebody指有名有姓、有頭有臉的人物,nobody指無名小卒。

這種迴歸,可謂是返老還童,或返璞歸真。

總結印度教的人生規劃,非常令人感動:

年輕時努力拼搏,爭取各種成就;

年老後放下一切,返回生命最原始的階段。

世界上不同文化都希望人能夠實現自我超越;

而超越的關鍵在於從身、心層次走向靈的境界,化解自我的執著。

2 年老自有優勢

西塞羅(Marcus TulliusCicero,106-43 B.C.)是羅馬著名的文學家,在他生活的年代,基督宗教尚未出現。

西塞羅在《論老年》一文中,指出老年人的四點優勢:

第一,成熟穩健。

很多人認為老年人很可憐,不能再從事重要的工作。

但西塞羅認為,偉大的工作不是靠體力和速度完成的,而要靠思想、性格和判斷。

老年人思想更成熟、性格更圓融、判斷更精準,更富有遠見。

年輕人做事,很可能出現“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的局面,而老年人出謀劃策則會更加穩健。

第二,經驗老到。

很多人認為老年人體力衰弱,不能再參與競爭和鬥爭;

但此時,正好可以發揮內在的力量。

老年人適合當顧問,指導後生晚輩從事實際的工作。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老年人的建議往往非常可貴,如果置若罔聞,將來很可能追悔莫及。

所以年輕人對老年人應該保持尊重。

第三,擺脫束縛。

還有人說,老年人無法享受身體的快樂。

所謂“身體的快樂”,指食、色方面的享受。

不過,別忘了還有“縱慾傷身”一詞。

食和色給人帶來快樂的同時,往往也伴隨著痛苦和後遺症。

老年階段,雖然食慾和性慾會下降,但人正好得以擺脫身體慾望對自己的束縛,從而獲享心靈的自由,發揮心靈的力量。

第四,復歸平淡。

很多人認為,老年人接近生命的終點,來日無多,會感到死神的威脅。

西塞羅則認為,對於死亡不用太擔心,他引用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對死亡的看法。

蘇格拉底在接受審判時說,死亡只有兩種可能:

要麼死亡意味著生命完全消失,人不再感到痛苦,既然這是所有人甚至所有生命的最後結局,就無所謂好壞;

要麼死後靈魂存在,靈魂擺脫身體的束縛而重獲自由,可以抵達另外的境界,則說不定可以得到更大的快樂。

這樣的觀點提醒我們,人不必對老年太過擔心。

走到老年期,反而會讓人從身走向心、從心走向靈的層次,生命最後復歸於平淡。

正可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放鬆自己,慢慢感覺到生命的每一剎那、每個當下都很開心,更容易體會到“高峰經驗”。

3 生命的高峰經驗

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提出的概念。

馬斯洛曾經提出人的“需求層次理論”,將“自我實現”分為若干層次。

需要注意的是,晚年時,馬斯洛對“需求層次理論”做了補充。

他在“自我實現”之上,又增加了“自我超越”的層次。

傅佩榮:生命真正的快樂是一種什麼體驗?哪些人最接近這種愉悅?

所謂的“高峰經驗”,是指人在某一剎那,忽然覺得天地無限美好,存在的一切都恰到好處,無論多麼辛苦勞累,看著眼前這平靜的剎那,當下就好似永恆。

這種感覺,就像人來到了一望無際的高原,視線不再受到任何阻礙,很容易體會到生命的真正樂趣。

人生走到老年階段,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自我超越”。

不妨問問自己:一路走來可有遺憾?

若有遺憾,就要提醒後生晚輩不要重蹈覆轍,如果自己有能力補救,則盡力彌補缺憾;

若沒有任何遺憾,就要充滿感恩之心,完整地走完此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