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鄉村故事】羌白鎮——八魚村

新時代的美麗大荔,聚焦歷史人文薈萃,挖掘傳統文化底蘊,生動傳神地展現鄉土風情,傳承鄉村文脈,留住鄉愁記憶,激發“六鄉”活力,揚起鄉村全面振興的風帆。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羌白鎮八魚村的故事。

【講好鄉村故事】羌白鎮——八魚村

陝商望族

八魚村李氏家族

八魚村得名於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關中連年大旱,天宮的八位仙女,私下凡間,在此挖井,為民解憂。村民為了紀念她們,便在村中樹立牌樓,從此起名八女井村,近代其村名逐漸演變為八魚村。

八魚村曾經生活著一個顯赫的李氏家族,李氏家族的先祖於明朝中葉從山西洪洞遷到大荔沙苑,以後歷代經商,成為富甲一方的名門望族。康熙乾隆年間,是李氏家族最為鼎盛的時期,李氏的先祖們當時在廣東、湖南、湖北、貴州等地經營絲綢布匹、茶葉煙糖、木材桐油等等。他們買茶山,建茶廠,實行採茶、製茶、賣茶一條龍的連鎖管理和營銷方法,茶葉利潤翻了數倍;買林山,建林場,所經營的松木大梁、檁條在關中道上最受歡迎。積累了鉅額財富後,他們就在同州城裡建起了錢莊,作為陝商的重要一支,與“秦晉商幫”互有聯絡。當時李氏家族有明遠,靜遠,致遠,志遠四大堂號。至清同治四年(1862年),陝西回民起義軍首先向地主李家發動進攻,李家主人李懷珍為躲避戰火攜家逃至澄城縣,回民軍將李家大院燒的孑然無遺,李氏家族就此衰落。

一百餘年後,李氏家族石墓群被髮掘出來,人們在驚歎李氏家族的富有和精美絕倫的石雕藝術的同時,更被墓葬的石雕、壁畫的內容所表達出來的深深根植於民族血液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感動。

【講好鄉村故事】羌白鎮——八魚村

民間石墓工藝的明珠

八魚村石墓群

位於大荔縣羌白鎮八魚村的清代李氏家族石墓群,是目前所挖掘的同類型家族墓中,規模最大、墓葬結構最為奇特、墓葬石刻藝術品最為豐富的封建家族墓地。2013年5月14日,八魚李氏家族墓地,被國務院核定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氏家族石墓群大約修建於清乾隆年間,最晚至民國初年,原名叫“花牆陵”,得名於周圍全是用青磚砌成的花牆而成。墓冢南北排列兩行,中間是神道,神道兩邊石羊、石馬、石獸排列有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那對真馬大小的石馬,做工精細。陵的大門朝南,進門在緊西邊,也就是在西南角建有五丈多高的碑樓一座。正楷書寫,文章雋永。碑樓頂有五尺有餘的石頭寶葫蘆一個。碑前用墨石柵欄阻隔。陵內柏樹參天,兒時常常撿柏殼用來燒鍋。在陵的東北角南北大路旁,建有李氏老好人紀念碑一座。白色紀念碑是皇帝所賜而建造的,碑文是“清封誥命夫人李祖母朱太夫人紀念碑”,大意是為表彰朱太夫人生育且培養了李門後人為官有功而特封的三品誥命夫人,後在文革期間被村民拆除。

【講好鄉村故事】羌白鎮——八魚村

【講好鄉村故事】羌白鎮——八魚村

李氏家族墓地石室絕大多數石構件的面上都雕刻有內容。其雕刻的圖案大約400多幅。這些圖案可以分為人物故事、山水、花草、動物意想圖案和博古圖案。從雕刻手法上可分為圓雕、高浮雕、淺地刻和陰刻。在各種錯綜交雜的雕刻手法交替使用中,一些騰空的蝴蝶、折斷的荷葉、 綠蔭的倒影、出牆的樹枝;甚至是撐起的窗戶、牆上釘字畫的鐵釘都顯得栩栩如生,立體感呈現。這些壁畫充分顯示了明清時期陝西關中地區民間石刻藝術的高超技藝。

【講好鄉村故事】羌白鎮——八魚村

  雖然所刻壁畫400餘幅,但好些更有價值的寶物則被毀於一旦。文革期間有一天,五隊幾十個青壯勞力一天就把一座墳墓挖了個乾乾淨淨,在用榔頭打壞了槨之後,裡邊的棺材才露了出來,那棺材金碧輝煌,做工精細也是價值連城,被收藏於大荔縣文化館。

【講好鄉村故事】羌白鎮——八魚村

【講好鄉村故事】羌白鎮——八魚村

八魚村

巍巍石牌坊

提起八魚村的清代李氏家族石墓群,就不得不說一下眾所周知的八魚石碑坊,它是清代皇帝為了表彰八魚村李氏家族捐資軍餉有功,特批李氏家族建造的。

石碑坊位於村北頭,座西朝東,全青石(石灰石)建造,大約五丈餘高,五腿七層。上邊刻有華山全景,包括東西南北四峰,百尺幢、千尺峽、老君犁溝等。聽父輩說“華山上下四十里路兩旁的鐵索是八哥村(也曾叫八女井,現在的八魚村)”財東捐造的,所以八魚人到華山那的職員就會說“本家”來了。碑坊建在數層石板上,前邊南北各一尊石獅,號稱“兩尊獅子五條腿”(本應八條腿,但與1862年被回民打掉了三條,南邊前只打斷了一條,北邊前兩隻全被打斷。)最東邊臨下碑坊是“一步三眼橋”,上有南北方向而下的臺階。碑坊緊後面有兩個碩大的青石大魚盆,最後邊立有有關碑坊來歷的說明的石碑一座。碑高兩丈有餘,碑上蓋有碑樓,上邊有五尺石寶葫蘆一個。碑坊東邊上方懸有“聖旨”匾一塊,兩邊懸有“皇恩浩蕩”匾一塊。可惜1967年被紅衛兵用東方紅拖拉機將石碑坊拉倒。

關於石碑坊的建造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當石匠把一層一層人物花鳥等都刻好時,就是把它們搭不到上面去。正在發愁時,突然從西邊來了一個白鬍子老漢。他坐在那些石匠中間。他白髮、白鬍子、白眉毛,腳穿一雙草鞋,手握一杆長把菸袋,看上去一身仙氣。石匠們問“你從哪兒來?”“我從來處來。”老頭說。“要到哪裡去?”老頭說:“要到去處去”,匠人們問:“你老人家年紀大,經得多,看怎樣才能把這些石件搭上去?”老人摸了摸那發白的鬍子說:“我土都埋到脖子了,哪知道怎樣把它們搭上去呀!”說完老頭突然乘著一陣風向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老頭走後,石匠中一個年紀大的站了起來,他笑著說:“我知道了,用土擁!”他是從老者那裡得到啟發。所以他們就地取土,把土一層一層往上填平,然後用繩子把每層刻好的構件拉上去搭好,很快他們便把幾丈高的石碑坊建成了。最後再把原來所擁的土移去,結果碑坊的東邊竟落下一個西頭寬、東頭窄的大澇池,這也是“長把澇池在東頭”的來由。

【講好鄉村故事】羌白鎮——八魚村

公德牌坊

善人李夫人

提到八魚村的財東家,不得不使人想起呂寡婦。呂寡婦的丈夫是李氏族人李春三,回亂後,李春三被殺,兒女也不幸遇難,從此就她一人寡居八女井村東北角一隅。呂寡婦(又稱呂善人)曾於同治八年十二月至同治九年三月期間與同州知府餘庚陽募資倡建了節義祠。當時資金不足,八女井呂寡婦以一己之力補齊,將四鄉死於回亂百姓近兩萬人鐫刻石碑,祀於祠內。

在此之前,呂善人也是善於助人,特別是遇到災年,她都會給窮人減租減息,使鄉鄰度過災難。由於她樂善好施,鄉紳民眾都主張給其立碑頌德,但她始終不允。後來在鄉鄰一再堅持下呂寡婦自己出資在李氏石碑坊的緊南面(原來於治民家緊西邊)造小石牌樓一座。名曰“公德牌坊”。牌坊高約丈餘,也是五腿,但僅三層,人稱“小牌樓”。呂善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移居大荔縣城南大街東小巷,於民國初期逝世。

鄉村振興,文化先行!鄉村文化是鄉村古老的獨特記憶,鄉村故事是鄉村的特色名片,將眾多歷史傳承和美麗風貌編織起來,古而不衰,精彩紛呈。在加快“美麗大荔 追趕超越”進程中,大荔縣將堅持“5+”戰略,實施“六鄉”工程,著力繪就家富生產美、景秀生態美、風淳生活美的美麗鄉村新畫卷,讓鄉村滿載鄉愁,讓村民富裕幸福!(來源:鄉村振興看大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