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盼盼:減稅降費在當前作用是較小的,什麼政策對企業才有用

楊盼盼:減稅降費在當前作用是較小的,什麼政策對企業才有用


楊盼盼:減稅降費在當前作用是較小的,什麼政策對企業才有用


中企思智庫,企業家第一智庫:

3月31日,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楊盼盼博士走進中企思智庫直播間,與國務院參事、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中企思智庫秘書長於彥忠、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彭波等專家、學者、企業家一同雲端對話,探討疫情當前的危與機。


以下為楊盼盼博士的演講內容整理:


除了疫情本身對經濟的影響,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經濟政策支持經濟,那麼政策不力本身也可能成為一個風險點。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應對疫情的國際政策與借鑑。從二十國集團中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的對比來看,各國普遍採取了應對疫情衝擊的政策,但發達經濟體措施更多,從應對沖擊的財政政策承諾來看,德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和美國的規模都接近或超過了GDP的10%。


說到財政政策,它不完全是一個總量意義上的刺激概念。所以除了總體規模,更需要去看一下具體政策。今天重點介紹德國的財政政策支持方案,是因為德國經驗對中國可能更有借鑑意義。


一來兩國的製造業對經濟都很重要,且處於區域價值鏈的樞紐;二來政府對於財政規則的把控都是比較嚴格的;三來兩國的財政狀況都比較好,德國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的政府債務規模曾經上升至GDP的80%,但是後來經過財政整頓又下降到了60%左右。


德國到目前為止,已經宣佈了兩輪財政支持計劃,第一輪規模是4600億歐元,第二輪規模是7560億歐元,疊加起來總規模達1.2萬億,這一規模超過德國GDP的30%,這一財政刺激規模在歐盟範圍內是最大的,若看GDP佔比,是目前為止全球最大的。


楊盼盼:減稅降費在當前作用是較小的,什麼政策對企業才有用


第一輪計劃包括的內容:


第一,明確承諾2020年取消平衡預算規則。


第二,政府將給企業補貼,支持更多的短期工作計劃(Kurzarbeit計劃),這樣企業可以通過減少員工工作時間的方式應對停工停產壓力,而不是把員工解僱,同時聯邦就業局支付淨工資損失的60%(有子女的僱員支付67%),臨時工也有權獲得此項計劃保障,因工作時間下降而減少的社會保障金會被返還給企業。


第三,直到2024年,新增124億歐元的公共部門投資,分四年實施,其中80億歐元用於改善交通基礎設施,30億歐元用於建設經濟適用房。


第四,通過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的擔保,向企業提供大量流動性支持。對企業貸款擔保比例從50%大幅提升至80%,年營業額低於20億歐元的小企業擔保達到90%,對年營業額高達50億歐元的大型公司,國家擔保也提高到貸款的70%。


第二輪計劃包括的內容:


第一,設立5000億歐元經濟穩定基金(WSF),其中包括4000億歐元用於覆蓋企業債務,1000億歐元用於為企業注資。


第二,提供1000億歐元貸款,提升德國復興信貸銀行提供流動性的能力。


第三,增加1560億歐元緊急預算,包括:建立500億規模的團結基金,將現金髮放給個體戶和中小企業;為醫療體系注資35億歐元。


從德國政府財政政策應對疫情的具體內容來看,相關的政策並不致力於將政府開支作為經濟增長的替代引擎,例如,從新增的公共部門投資來看,其佔GDP的比重大約是0.1%每年,這與總體規模(35%的GDP)相去甚遠。


而是側重於兩方面:第一,向企業提供充足流動性,以降低企業因疫情衝擊而上升的破產風險;第二,以企業為渠道,向勞動者提供收入損失補償,並補充社保,以對沖因疫情不能工作或失業造成的個人相關風險。


楊盼盼:減稅降費在當前作用是較小的,什麼政策對企業才有用


從國際經驗來看,對於當下政策討論的幾個關鍵問題可能都有所借鑑:


第一,應對疫情擴張型的政策是不是就是刺激政策?並非如此,應對疫情影響政策的思路應重點關注企業和居民所受到的疫情衝擊,特別是對企業部門採用多種方式提供流動性支持,這既是紓困,也是防止經濟陷入惡性循環,產生進一步的下行壓力。


第二,能不能短期放棄財政預算平衡的規則或赤字目標?能,而且應該做。政策除了實際效果,還應當發揮政策指引功能,明確擴大開支,擴大財政赤字,能夠給予市場和企業更多信心。


第三,要不要擔憂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這取決於財政政策的具體方式,如果政策應對得當,就不需要擔心。一般而言,政府進行大規模支出的擠出效應大,但是經常轉移、對企業和居民的支持性政策擠出效應小。


第四,疫情下的寬鬆政策能否僅沿用減稅降費等常態時擴張型財政政策?不能。減稅降費適用於正常生產的企業,在停工停產沒有交易或企業面臨很大沖擊的情況下,減稅降費的作用很小,幫助企業緩解債務約束、融資壓力,為企業提供流動性支持,且將這種政策傾斜於中小微企業,對企業繼續僱傭員工進行補貼支持等,才能更好的實現應對疫情衝擊的目的。


第五,怎麼理解這種大規模、超預期經濟政策的邏輯?這次國際政策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政策多有預備(standby)的特徵——給出一個很大的額度(甚至如美國量化寬鬆似的無上限),但是是按需申請後再操作並執行,給出的額度並非是最後真正實施的規模。這與疫情衝擊存在的不確定性密切相關。面對疫情衝擊,每個國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因此把政策量預備足,對於市場和政府都將有更大回旋餘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