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喚醒的國寶——中國第一奇書,被日本發現引起轟動

日本文政三年,也就是公元1820年,京都名醫福井榕亭父子模刊了家藏古卷子本《黃帝內經太素》卷第二十七,這一事件引起日本學界的震驚。

為何一本古書能引起這麼大的反響,許多人對其百思不得其解。

被喚醒的國寶——中國第一奇書,被日本發現引起轟動

那些不解的人肯定是沒有親自品讀過這本書,對《黃帝內經》的見解遠遠不夠。

國寶的起源和發展

《黃帝內經》作為中醫理論的淵藪,自先秦成書後,到宋以前已出現多種古傳本。這些不同版本的《內經》在某些字、詞、句,甚至篇章結構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異,造成了後世對《內經》認識上的許多歧義。因此,宋以前,一些醫家就先後對《內經》進行整理研究和註釋闡發,流行一時的主要有全元起的《內經訓解》、楊上善的《黃帝內經太素》和王冰的《次注黃帝內經素問》等。這些《內經》注本既發展了中醫理論,對《內經》的流傳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北宋時期,政府成立校正醫書局,林億等人校勘整理《黃帝內經·素問》時以王冰的《次注黃帝內經素問》為底本,同時也參照了楊上善的《黃帝內經太素》,作為對照勘本。南宋後期由於時局動盪,戰事頻繁,《太素》在我國便散佚不見了,此後中國境內也鮮有述及《太素》的著作。

被喚醒的國寶——中國第一奇書,被日本發現引起轟動

國寶的回國之路

日本藏有大量漢籍,近代以來,許多文人學者都嘗試在日本尋訪漢籍帶回國內。尤其日本明治維新後,日本國內出現崇尚西洋、鄙視漢學的社會風氣,原本保存漢籍的寺院漢籍大量流失。同時,日本政府全面推行新的醫師考試製度,規定漢方醫師必須通過西醫考試才能領取執照。這種壓制漢方醫學的政策使日本漢方醫師紛紛低價出售自家收藏的漢方醫書,導致大量醫籍流向市場。

被喚醒的國寶——中國第一奇書,被日本發現引起轟動

楊守敬是清末民初傑出的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藏書家。42歲時,楊守敬應召赴日本任駐日欽使隨員。旅日期間,楊守敬大量尋訪中國古籍,他節衣縮食,購回大量古籍,得書數萬卷。

《太素》重現後,楊守敬最終將仁和寺宮中所藏《太素》殘卷的影抄本帶回中國。湖北人蕭延平是楊守敬的同鄉,同時也是武昌醫館館長,他從楊守敬處獲得影抄本後十分重視,並著手開始進行校正。蕭延平參考大量古籍對《太素》進行校勘、補缺、輯復、註釋等,歷經二十年,最終完成蘭陵堂本《黃帝內經太素》,成為目前國內學習和研究《太素》的重要版本。

被喚醒的國寶——中國第一奇書,被日本發現引起轟動

國寶的奧秘所在

《黃帝內經》講: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於燥溼、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又說:百病生於氣也。"氣"就是情志。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怒是發怒,喜是高興;悲則氣消,悲是悲傷;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jiong,即熱)則氣洩;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這便是說盡人類所有疾病的來源。

被喚醒的國寶——中國第一奇書,被日本發現引起轟動

不管是現代還是古代,每個人都想要一個健康的體魄,《黃帝內經》總結:

只要是筋的問題,治肝沒錯。

只要是骨的問題,治腎沒錯。

只要是肌肉的問題,治脾胃沒錯。

只要是血脈的問題,治心沒錯。

只要是皮膚病毛髮的問題,治肺沒錯。

被喚醒的國寶——中國第一奇書,被日本發現引起轟動

內經中提出的問題是不僅僅只有身體的問題,還記載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由治病而引發出一個深刻的道理,教育我們:凡事未雨綢繆,防範於未然,做到心中有數,事到臨頭方能泰然自若,不亂方寸。

被喚醒的國寶——中國第一奇書,被日本發現引起轟動

我同時還有朋友會有這樣的苦惱:書是一本好書,但是文言文也太難理解了吧。

其實這個苦惱不算苦惱,一般碰到這樣的朋友我都會讓他看這本全注全譯+圖解版本的《黃帝內經》,只要是認識字,讀起來確實沒有困難。

被喚醒的國寶——中國第一奇書,被日本發現引起轟動

現在購買兩本只需要59塊錢,得到的是國寶級別的書籍,在生活中解決好多難題,何樂而不為呢?

被喚醒的國寶——中國第一奇書,被日本發現引起轟動

點擊下圖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