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堆裡撿到的“國寶”-“陶鷹鼎”


首批64件禁止出境展覽文物之一,國寶中的國寶,仰韶文化陶鷹鼎,中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

垃圾堆裡撿“國寶”是一個系列文章,這件“國寶”雖然不是從垃圾堆中撿到的,但是際遇也高不到哪裡,農民挖到國寶後,並不清楚它的真實作用和用意,直接拿它做了雞食盆!

它的來歷在網絡上都有著介紹:

1957年的一天,陝西省華縣太平莊農民殷思義在村東犁地,猛然一震,犁鏵碰上硬物,他以為是地裡的石頭,就準備將石頭挖出來,誰知挖開犁松的虛土,卻是一件鳥一樣形狀的陶器,這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陶鷹鼎。但他當時並不知道自己挖到一件國寶,隨手帶回家,做了雞食盆。

後來,這件文物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最終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範圍以河南、山西、陝西、甘肅為主,以精美彩陶而著稱。首先發現這種文化是在河南省仰韶村,所以命名為仰韶文化。

這件陶鷹鼎呈灰黑色,通體打磨光滑,整體形態採用一隻佇足站立的雄鷹造型。鷹嘴堅硬有力,兩眼突出,身體豐滿健碩,雙腿粗壯剛勁,尾部下垂置地,與兩鷹腿構成三個穩定的支點,撐起整個鷹體。

那麼之所以陶鷹鼎能成為鎮館之寶,它的價值體現在已發現的仰韶文化的文物,乃至整個新石器時代陶器中,以鳥類造型的陶器,當前僅此一件,是原始製陶工藝的傑作。

另外,在我國古代的商代以鳳鳥為圖騰,所以陶鷹鼎的動物造型開啟了商代鳥獸形青銅器造型之先河,並奠定了很高的起點。

農耕文化的產生導致了生產方式的轉變,有了餘糧的地主自然而然產生了私有制,私有制催生了階級和信仰,階級催生了藝術,藝術又輔助了信仰。

早期的圖騰崇拜崇拜的大多是些人力所不能及的動物,比如力量如熊虎,多子如青蛙和魚,振翅高飛,搏擊長空如鷹鴞等。

除了生育,就是力量。這是人類繁衍的基本保障。

從新石器時期到青銅時代,天上的鷹,地上的虎一直都是權利階級鍾愛的題材。

陶鷹鼎,很可能就是這種崇拜體現在實物上最早的實證之一。

今天我們通過對比,能夠證明廟底溝類型的鳥紋飾的變化過程是從寫實到抽象,再到寫意。

這是一個符合邏輯的進化過程。

圖片資料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