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歲少年成為全族唯一存續,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恢復趙氏榮耀

十歲少年成為全族唯一存續,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恢復趙氏榮耀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這一歷史背景下,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不光是佔據了社會頂端的貴族,越來越多的底層百姓也從日常辛苦的勞作中抽身出來去思考和學習,嘗試著尋找改變社會,改變自身生活環境的辦法,因此產生了許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

十歲少年成為全族唯一存續,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恢復趙氏榮耀

趙氏孤兒被拍成電影供人們觀賞

偉大的人不論出身,這是因為他們生在什麼樣的家庭是沒有辦法選擇的,但是後天的路自己卻可以選擇如何去走。在春秋戰國時代,士族崛起給了人們選擇的機會,而且當時的各諸侯國十分重視人才,他們招攬吸納人才卻不注重國家、出身和經歷,只要你有真才實學,無論是諸侯還是卿大夫、士大夫都會給你一個施展的機會,實現你的政治訴求和抱負。

當時天下名臣如雲,將星如雨。各諸侯國間你方唱罷我登場,興衰更替,爭搶著霸主的寶座。其中最強大的諸侯國,非中原霸主晉國莫屬。晉國處於四戰之地,周圍除了強大的秦齊楚環繞外,還有來自於北方的狄戎遊牧民族虎視眈眈,按理說很難發展,但是其卻硬是憑藉三軍六卿這一制度打下了一片天地,樹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不過,千萬不要覺得三軍六卿制度是一味成就霸業的良藥,事實上,就是這一制度導致晉國內亂不斷,卿族之間爭權奪勢,傷亡慘重甚至最後遭遇滅族之災。其中最為著名的代表性事件,就是恩怨情仇大戲趙氏孤兒了。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趙氏慘遭滅族之災,只剩下一個十歲的孤兒,但就是這個孤兒臥薪嚐膽,最後重振家業,才有了後來的簡襄之烈、三家分晉和之後的抗秦強國。

十歲少年成為全族唯一存續,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恢復趙氏榮耀

三家分晉這個故事中,抵抗到最後的就是趙氏


眾卿爭權景公立威趙氏滅族

趙氏孤兒的故事自春秋戰國時期流傳至今,在華人文化圈中佔有重要一席,許多朝代都有以其為藍本的小說,現代還有著名導演將其拍成了電影並流傳至海外。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趙武,不過故事卻要從他的太爺爺趙衰說起。千萬不要受現在的香港電影影響覺得"衰"是一個貶義詞,這個字其實是變弱的意思,趙衰可不是一個衰人,據《史記·三十世家·晉世家》

中記載:

"晉文公重耳,晉獻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賢士五人:曰趙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賈佗;先軫;魏武子。"

文公能成為春秋時代當之無愧的霸主,除了他自己豐富的人生經歷外,這五位重要的人才也為他提供了巨大的幫助,尤其是趙衰為他提供了大量的計策,這些在史書中都有明確的記載。

十歲少年成為全族唯一存續,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恢復趙氏榮耀

影視劇中的趙衰形象

作為對趙衰陪同自己流亡十九年和治理國家的回報,文公對他大加封賞,趙氏也確立了晉政壇第一卿族的地位。其子有四人,都是當時趙氏家族的中堅力量,其中趙盾接替了他的位置,並生下兒子趙朔並且希望將權力過渡於他,不過趙朔卻早逝,這下給了自己的叔叔們機會,幾個叔叔開始爭奪趙氏的繼承權,引起了內亂。

由於之前趙氏一家獨大,引起了其他卿族的不滿,他們向晉國的繼承人景公告發趙氏謀反,根基不穩急於立威的景公大手一揮,下令誅殺趙氏滿門,對趙氏心懷妒意的各家族群起而攻,將其所有男丁屠戮一空,史稱"下宮之亂"。 不過陰差陽錯,趙朔的遺腹子趙武意外存活了下來。

十歲少年成為全族唯一存續,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恢復趙氏榮耀

陪同重耳流亡的五位重臣,這形象一看就是吃盡了苦頭

趙氏家族盛極而衰,不光是因為外部的其餘卿族覬覦,也有自己內部的因素。昔日先祖趙衰一手締造了宗族的榮光,是因為他和文公在十九年的逃亡生涯中飽嘗人間冷暖,深知人心險惡,所以在大權在握時沒有打壓其餘的卿族,反而還和他們交好,所以才沒有留下禍患。說到這裡不得不佩服他的政治手段,尤其是他的一些親密盟友,在後來為重振趙氏家業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但是到了他兒子這代,晉國和趙氏皆處於巔峰時期,雖然這些繼承者們素有才能,但是卻免不了存在驕橫之心和高人一等的態度。而且他們不知道政壇險惡,既沒有結交盟友,也沒有提防對手,所以最終導致了趙氏成為眾矢之的,被人群起而攻之,險些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至於唯一留存下來的血脈趙武,也是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在裡邊。

十歲少年成為全族唯一存續,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恢復趙氏榮耀

晉文公給了趙衰巨大的封賞

失去強敵厲公渴望奪回權力

說完趙氏的故事我們再回頭說說晉國宗室的情況,之前我們提到過,景公根基不穩,急於立威,所以才能默許其他卿族攻滅趙氏,但是這個事情其實是很難讓晉人信服的,據《史記·三十世家·晉世家》中記載:

"十七年,誅趙同、趙括,族滅之。韓厥曰:'趙衰、趙盾之功豈可忘乎?柰何絕祀!'乃復令趙庶子武為趙後,復與之邑。十九年夏,景公病,立其太子壽曼為君,是為厲公。後月餘,景公卒。"

這個韓厥就是韓氏宗族的祖先,我們上文提到過,正是趙衰結下來的友誼幫助趙氏重振家業,而韓厥就是趙衰的重要盟友。

十歲少年成為全族唯一存續,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恢復趙氏榮耀

毀掉趙氏會重新扶持趙氏的晉景公

其實景公也知道其他的卿族希望借自己之手鏟除趙氏,畢竟他不是一個傻子,但是卻因為自己也存在著需要樹立威信的政治訴求,於是不得不聯手其他卿族一起出演了這出大戲,眼下得到了臺階,自然欣喜,於是立刻找到了趙武,返還了昔日授予趙氏的封地,據史書記載,這是景公生前的最後一件大事,做完了這件事後,國君之位就傳給了太子壽曼,也就是後來的晉厲公。

晉厲公登基後,面臨著和歷代國君一樣的局面,那就是想辦法從掌握實權的卿族手裡奪回權力,於是他想到了自己父親死前為自己留下的政治遺產趙武,他希望藉由趙氏的名號打壓其他卿族的囂張氣焰。於是厲公親自帶領趙武上朝,用此舉通告其他卿族,自己要重用趙氏,就這樣,趙氏又重新從一個落敗家族成為了卿族之一。

十歲少年成為全族唯一存續,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恢復趙氏榮耀

趙姓在中國已經成為大姓

其實晉國的三軍六卿制度雖然能確保對外征戰時全力以赴,讓晉國這個巨無霸戰無不勝;但是包括我們後世讀者都明白,這個制度也導致了晉國國內的嚴重對立和分化,使這個巨無霸的內部是千瘡百孔。而作為歷代的國君自然是更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每次國君更迭後,他們所做的第一件事都是如何從卿族手上回收權力和重新分配

而趙氏就不幸成為了景公和厲公手裡的棋子,由於之前他們勢力過大被國君所懷疑,加上自身又不懂得拉攏盟友以及制約敵對勢力,讓自身暴露在外,所以慘遭滅族之禍,其手中的權力自然被其他卿族分走。此消彼長,得到趙氏勢力的其他勢力比如郤氏又取代了過去趙氏的地位,因此倖存的趙武又成為了厲公制約郤氏的手段。

風水輪流轉,從這個角度來看,趙氏的衰敗也是必然,但是之後的崛起卻也是符合邏輯的。只是這個時候的趙武雖然表面上看是厲公的心愛臣子,其實他和背後的趙氏都很弱小,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根本沒有優勢,如果再像趙衰之子一樣走錯一步,那麼趙氏就將失去他這最後一絲血脈,踏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十歲少年成為全族唯一存續,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恢復趙氏榮耀

電影中的少年趙武

趙武成為國之重臣光耀門第

從上文中我們不難看出,晉國的宗室和卿族,以及卿族之間的爭鬥極其複雜,我們也可以從另外一個方面尋找證據來證明這件事情,從公元前628年晉文公逝世,到公元前573年晉厲公去世,在短短的五十五年時間裡,晉國出現了襄靈成景厲五位國君,更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而且其中有很多並非自然死亡,可見卿族的勢力居然能大過王權,這在封建歷史中也是罕見的。

十歲少年成為全族唯一存續,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恢復趙氏榮耀

親自帶趙武上朝的晉厲公

由於厲公過分打壓卿族勢力,所以被人記恨,在他消滅掉郤氏後,自己卻被欒氏、中行氏所殺。在厲公死後,心懷鬼胎的卿族們打算扶持年僅十四歲的孫周,希望打造傀儡國君來鞏固自己的權力。據《史記·三十世家·晉世家》中記載:

"厲公遊匠驪氏,欒書、中行偃以其黨襲捕厲公,囚之,殺胥童,而使人迎公子周於周而立之,是為悼公。悼公元年正月庚申,欒書、中行偃弒厲公,葬之以一乘車。厲公囚六日死,死十日庚午,智迎公子周來,至絳,刑雞與大夫盟而立之,是為悼公。辛巳,朝武宮。二月乙酉,即位。"

本來卿族的設想是一個十四歲的少年比較容易控制,可是沒想到他們推舉的這個少年居然成為了晉國多年來最出色的一位明君。

十歲少年成為全族唯一存續,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恢復趙氏榮耀

晉國真正的中興之主晉悼公

悼公接手了這個政壇爛攤子後,展現出了雷霆手腕,先是通過大義震懾住朝堂上的得勢卿族,逼迫他們和自己盟誓永不背叛,接下來又重用相對弱勢的卿族比如魏和趙氏,任命了包括趙武在內的八家新六卿(六卿只是統稱,實際數量有十二家、八家、六家和四家等,皆統一稱為六卿制度)。

他本來只是希望藉由新貴趙家制衡舊貴族,卻意外地發現趙武是一個治國良才,於是十分欣喜,重用趙武,而趙武也吸取了先人的教訓,重用先人的遺訓,在政治上像爺爺趙盾一樣用強硬的手腕來治理國家,在人際關係上學習太爺爺趙衰結交盟友,和其他卿族和平相處。他和悼公相得益彰,互相配合,確立了晉國的絕對霸業。

十歲少年成為全族唯一存續,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恢復趙氏榮耀

趙衰劇照

筆者認為,趙武之所以能脫穎而出深得悼公的喜愛和賞識,根本原因在於他時刻牢記家仇,並且總結經驗教訓,探索出了趙氏之所以慘遭橫禍的內在原因並且在得到地位後加以避免。而且他的才能來自於他平日裡的勤奮好學和善於探索,以及祖先留下的處世之道。既有真才實學,又有政治能力,所以他才能成為趙氏復興的奠基人。

在成為國之重臣之後,他也並沒有因為從平民一躍成為貴族而驕橫,反而是能忘掉仇恨,一心為晉國的未來出謀劃策,不論是國君還是眾卿族都十分佩服和信任他,其本人終於通過自己的一系列努力恢復了當年趙氏的地位和榮耀,而並非淪為國君和卿族博弈的一個工具。

十歲少年成為全族唯一存續,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恢復趙氏榮耀

趙武像


結語

據說在趙武得勢後,重新修整了趙氏的宅邸,所有的卿族紛紛前來道賀,說著讚美的話,一派喜氣洋洋的氛圍。據《禮記·檀弓下》中記載:

"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文子曰:'武也,得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是全要領以從先大夫於九京也!'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謂之善頌善禱。"

從史料的記載中,我們是可以發現趙武的心中其實是有著巨大壓力的,終於在恢復趙氏榮耀後得以釋放。

以己度人地來思考,"下宮之亂"發生時趙武還沒有出世,之前從太爺爺趙衰開始,到後來的先人們創立的基業他一概不瞭解,而後來所謂的謀反他也沒參與,但是自從他懂事開始,卻時刻被人灌輸著他作為趙氏一族的唯一希望,要肩負起恢復家族榮光的使命,壓力之大可想而知。而且他的成長過程中一是缺乏物質基礎,二是沒有賢人教誨,三是無法避免仇敵希望剿滅他這唯一血脈以絕後患,可想而知生活的艱辛。

十歲少年成為全族唯一存續,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恢復趙氏榮耀

趙氏孤兒京劇劇照

但是從他後來的一系列表現,無論是具備治理國家的優秀能力,還是放下仇恨和眾卿交好,以晉國壯大為終生追求這些事來看,他都做到了常人難以做到的事情,這也可以充分說明他的心性之堅強,能力之突出和胸懷之豁達,這正符合了孟子所說的"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他具備了優秀的個人能力和品德,這是智;作為人後他完成了祖先的遺願光大了家族門楣,這是孝;作為人臣他終生忠君愛國,殫精竭慮,這是忠;有了權力後不向過去的仇人舉起屠刀,這是仁。也正是因為他具有如此多的閃光之處,十分符合中華美德所推崇的優秀品德,他的故事才能廣為流傳,得到史官和百姓的一致推崇,從此成為中國歷史之中最為扣人心絃、膾炙人口的傳奇。


參考文獻

1《史記·三十世家·晉世家》

2《禮記·檀弓下》

文章內容來自清風說史100%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