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生病的青春,低在塵埃裡,迷茫中的堅持,走向成功

1768年8月,從來比錫到法蘭克福的驛道上,一輛驛車奔馳而過。驛道兩旁是初秋8月的田野,燦爛陽光下的金色田野格外迷人,嬌豔的向日葵迎著太陽昂起成熟的臉龐,麥浪在風中湧起,樹上的枝葉也像在頷首示意,遠處田野若隱若現的是牧羊人和他的羊群。這是德意志令人迷醉的秋色。

歌德:生病的青春,低在塵埃裡,迷茫中的堅持,走向成功

驛車裡有一雙眼睛,貪婪地欣賞著這如詩如畫的景緻,他是一個面色蒼白的少年,看起來略顯疲倦,他旁邊坐著一位大尉軍官,好像對這個少年饒有興趣,看著這位病病殃殃地少年打賭,願意拿出三馬克的銀幣,賭這個少年是因為情感失意,才生病回家的。


這個少年就是幾年之後因《少年維特之煩惱》而名滿天下的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歌德:生病的青春,低在塵埃裡,迷茫中的堅持,走向成功

少年歌德


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矛盾


青春歲月是一個確認理想自我和尋找未來的探索之路,帶著熱情在疾風暴雨中穿行,歌德的青春也是這樣的不平靜,在自我認同方面,他陷入了迷茫,望向人生未來的漫漫征途,他找不到方向。


1766年-1767年,17、8歲的歌德,正在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這時他在萊比錫大學學習已經兩個年多了。這個時期的歌德,頻繁的參加學校的戲劇演出,繼續作畫,晚上進行詩歌創作。這個階段他非常的迷茫,經常問自己,真正的藝術標準是什麼?自己找不到答案。他的創作,好像也失去了方向,充滿了各種不滿的情緒。


有一天他把自己的作品都擺在桌子上,一件一件的翻看,他沒有看到一件令自己滿意的作品,之後就開始生自己的氣。他覺得自己幼稚,膚淺,法律也學得很糟糕,父親希望他成為著名的學者回到法蘭克福,衣錦還鄉,他覺得,他是個令人失望的兒子,他感覺自己的油畫作品,也都是沒有價值的模仿。


那一刻開始他陷入了深深的絕望。


歌德:生病的青春,低在塵埃裡,迷茫中的堅持,走向成功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是要找到真正的自我,沒有真正的自我,我們就會陷入迷失和絕望之中。偉人也不例外,在完成偉大之前,同樣在尋找自我的路上備受艱辛和坎坷的折磨。探索自我的路佈滿荊棘,誰走過去都是傷痕累累。


童年時期的歌德,想成為一個詩人,但是如今他卻寫不出一首令自己滿意的詩。內心認同的理想自我--詩人,與寫不出令人滿意的詩的現實自我天壤之別,這怎能不令人痛苦?


這樣抑鬱的情緒一直持續,有一天歌德發現自己的喉嚨裡有血,他非常害怕,鄰居幫他叫來了醫生,醫生說可能是肺癆,肺癆就是肺結核,在當時是沒有辦法醫治的。這時的歌德還不到19歲。


想到自己就快要死了,歌德絕望極了,他在萊比錫養了一個多月的病,沒有痊癒,他不得不去與自己喜歡的埃席爾教授告別,最後的歲月他打算回到法蘭克福度過,也算是葉落歸根。19歲生日的早晨,歌德告別了萊比錫的朋友,坐上了顛簸的驛車。


驛車裡面色蒼白的少年,就是準備回家養病的歌德。


歌德:生病的青春,低在塵埃裡,迷茫中的堅持,走向成功

法蘭克福歌德的出生地


絕望中也不曾放棄的創作


歌德回到家裡,一家人表達了不同的歡迎模式。


歌德的爸爸卡斯帕爾先生是個法學博士,但沒有貴族頭銜,一直是抑鬱而不得志,他把全部心血,都放在歌德身上,希望他學有所成,光耀門楣,為他爭一口氣。可現在孩子,大學都沒有上完,休學了,還生著重病,他看著心愛的兒子,內心痛苦極了。他怕他的憐憫會讓兒子更加萎靡不振,他用冷淡的語調歡迎兒子回家。


歌德的媽媽,卡斯帕爾太太對歌德可沒有他爸爸那些指望,他就是她心愛的孩子,看到自己的兒子,如此的虛弱,心都碎了,緊緊的抱著他,親吻他,體會著孩子在外面所受的苦。生病的孩子最想念媽媽的懷抱,歌德撲在媽媽的懷裡,盡情地哭起來。


歌德的妹妹科內裡婭非常喜歡這個才華出眾的哥哥,很崇拜他,欣喜地擁抱了哥哥。


家就是我們疲憊時休整的港灣,是生命的補給站,回到這裡休整,補充愛、能量。


歌德回到家,才發現他得的並不是肺癆,而是咽喉炎。有爸爸、媽媽的疼愛,妹妹的照顧,身體漸漸的康復。他經常穿著睡衣,在書房裡整理自己在萊比錫期間的作品,並開始用化名發表自己的作品。


禍不單行,歌德又因為腸胃炎病倒了,他瘦得朋友們都快認不出他了。這一次他病得真的很重,醫生已經下了病危通知書,說他恐怕不行了,讓歌德的爸爸、媽媽準備後事。最傷心的是媽媽,哭得很厲害。爸爸這個時候也很自責,說不該讓他去學他不喜歡的法律,覺得自己的孩子很可憐。


歌德的媽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要死了,她要救他,她不能接受失去他。她知道這個醫生在煉丹,就是私自配置一些藥品,根據當時法蘭克福的法律,醫生是不能私下裡配製藥品的,這是觸犯法律的,而且,歌德的爸爸卡斯帕爾先生又是精通法律的,所以醫生是不肯把私自配製的藥品拿出來行醫的。但是歌德爸爸、媽媽已經沒有其他的辦法了,歌德的媽媽一直在懇求醫生救救她的孩子,歌德的爸爸表示,試著救救他的孩子吧!不會讓醫生他承擔什麼法律責任的。


醫生給奄奄一息的歌德服下了自己配製的藥,沒想到歌德病,居然好了起來,從死神手裡再一次逃脫。


歌德:生病的青春,低在塵埃裡,迷茫中的堅持,走向成功

少年歌德塑像

等到能夠坐起來,歌德讓人把床搬到窗戶下面,這樣他就可以坐在床上欣賞窗外的風景了。法蘭克福的街上,行人來來往往,很是熱鬧。偶爾有熟人經過,會與歌德大聲打招呼。


養病中的歌德也不曾虛度光陰,只要可以動,他就要開始創作。


他把在萊比錫上學期間寫的作品找出來,進行修改,看到一些不滿意的,又恰逢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燒掉,但是貝里施給自己抄寫的那本《安娜詩集》,雖然裡面的內容讀起來,覺得有些浮華,但歌德還是把它保留了下來,因為每一次看到這本詩集都會想起和貝里施的令人難忘的友誼。


而想起貝里施,歌德就會想起萊比錫那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對他和貝里施的迫害。


歌德當時在萊比錫上學時,有一個教授寫了一部詩劇,歌德覺得,寫得不怎麼樣,就做了一首詩吐槽,教授們覺得歌德是受了當時宮廷教師貝里施的鼓動,就利用職權把貝里施解僱了。


這件事對歌德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創傷,因為在他心中上帝是會愛護那些善良、美好的人的,但是為什麼這些善良、美好的人總是受那些邪惡的人的傷害呢?於是他對上帝產生了質疑,覺得上帝也會受魔鬼的蠱惑,這是他創作《浮士德》裡面的魔鬼靡菲斯特的原始形象。


歌德一想到這些人就異常的憤怒,那些偽君子的臉就像電影一樣,在他的腦海中浮現,他準備用自己的筆作為討伐的武器,來揭露這些虛偽的人的嘴臉。


歌德根據這件事情完成了病中的作品《同罪者》,這部作品在中國的翻譯又叫《共謀罪犯》。


歌德的創作是非常勤奮的,之後歌德又在病中,寫了很多美麗的童話,並把這些故事講給媽媽和妹妹聽,她們常常被感動得掉下眼淚。


歌德一邊養病一邊創作,對這樣的生活感到很滿足。他寫給萊比錫的朋友的信中說:過去我對什麼都不滿;現在,當我被眾人遺棄的時候,我感到安寧、愉快……


歌德:生病的青春,低在塵埃裡,迷茫中的堅持,走向成功

歌德在法蘭克福塑像


在病痛中理解生命


有沒有一種更好的理解生命的方式?讓我們一下子就能夠體會生命的意義?從古往今來的哲學中去探討,從栩栩如生的文學畫廊中,去尋找,從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中去沉思。到底我們要怎樣度過這一生才不算辜負?


那些病痛中的生命都在汲汲的綻放,用綻放向命運表白,自己不曾辜負。


黛玉的《葬花吟》字字血淚,都是在感嘆,病痛的無常。桃李明年可以再發,但閨中之人明年可能就不在了。正值青春年少的黛玉,感嘆自己像花一樣美麗的生命,此刻明媚鮮豔,但不知何時就會漂泊難尋。所以黛玉的綻放就帶著揮之不去的憂傷。


蕭紅最後的綻放,就是在病痛中完成了《呼蘭河傳》,之後與藍天碧水永處。


也許只有努力的綻放,留下生命的美,越絢爛的生命,遺憾才越少。


歌德在病痛中更加的勤奮,畫畫、作詩、寫詩劇、投稿,用這種方式,令自己綻放。但是夢想之花是最難以綻放的,因為它需要用痛苦去澆灌。


這個階段的歌德,有非常多的痛苦和困惑。他迫切的需要與人交流內心的痛苦,理解生命的意義。


而這個人其實就是他家客廳裡的常客。


歌德之所以這麼優秀,是因為他有豐富的客體支持。她的媽媽就是一個優秀的養育客體,給了歌德,幸福快樂的童年。她性格活潑,喜歡社交,經常邀請朋友到家裡做客,討論問題。歌德經常到樓下聽她們的討論。


媽媽有一個朋友,叫克萊頓貝格,和媽媽年紀相仿,她沒有結婚,也不美麗,可是穿著整潔優雅。每次來歌德家,她都要和歌德談論一番。對於生病的歌德,她會把自己對於痛苦的體驗與歌德交流:“病痛是我們身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沒有它,那麼健康,就不能引起我們的喜悅。”歌德覺得她的話總是耐人尋味、給人思考的。


歌德覺得,上帝不像人們說的那樣,善良和主持正義,他經常會傷害那些尊敬他的人,他把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與克萊頓貝格交流。雖然克萊頓貝格,聽歌德這樣說,很吃驚,但她仍然用溫和的聲調錶達:“如果你覺得別人對你是不公正的,那麼使心情恢復的最好辦法,是能看到自己的錯誤。”歌德雖然不同意她這樣說,但是她對人的態度,還是令人舒服的。夜深人靜的時候,歌德想起克萊頓貝格的話,想想自己,也許哪裡想的不對,這個時候情緒就沒有那麼激動了。


克萊頓貝格就像一個心理諮詢師,教會了歌德向內看,從一個新的角度看以往的問題。


每當歌德飽受疾病的痛苦的時候,克萊頓貝格都會用溫和的眼光看著他說:“痛苦也是生命的內容呀,你喜歡成為詩人,這些痛苦的體驗,很可以幫助你喚起激情喲!”歌德覺得她的話總是說的那麼有道理,如果把痛苦當作生命中必要的一部分,承受下來,那麼痛苦就減輕了許多。


克萊頓貝格說的話總是讓歌德很驚訝,他開始頻繁的和這位女士接觸,她就媽媽一樣,充滿了包容與慈愛,讓被病痛折磨的歌德總是被溫柔所撫慰。克萊頓貝格也是一個滋養的客體,當歌德需要理解時,會被體會,當歌德需要一個新的方向時,會被引領。每次與克萊頓貝格交流完,歌德總能在晚上睡一個甜美的覺。


後來歌德就把與克萊頓貝格的談話記下來,這些談話,使歌德心靈獲得了寧靜。


疾病讓歌德體驗到痛苦和死亡,同時也感受到對痛苦的理解和對生命的重新解讀。


歌德:生病的青春,低在塵埃裡,迷茫中的堅持,走向成功


結語:


歌德從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失衡陷入抑鬱,長期的抑鬱,引起軀體化反應,咽喉炎、腸胃炎,疾病使他不得不休學。1768年7月至1770年3月,一年半多的時間,歌德一直處在重病、養病的階段。雖然是休學在家,但是歌德卻沒有停止學習和成長。


疾病和死亡是最重要的生命教育,它讓我們明白,誰都不會永生,我們能夠把握的是活在當下的質量,生命的當下,你選擇做了什麼。


歌德在抑鬱中否認自己,又通過在疾病中的勤奮,找回了自己。在自我同一性探索的過程中,他通過疾病重新思考自己、上帝、還有他憎恨的那些人。終於用勤奮又找回了“自我”。


如果說誰能最能深刻的理解生命,那一定是經歷過病痛,並與死神擦肩而過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