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发声质问“中国人出去”,为何外国人享受“超国民待遇”

今年的愚人节特别具有魔幻气息,一则不是愚人的消息上了热搜,其中有几个字分外刺耳:

中国人出去!

人民网发声质问“中国人出去”,为何外国人享受“超国民待遇”

据报道,愚人节当天,在青岛崂山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排队检测核酸时,几名外国人插队,不管是谁,只要插队大家都知道一定会遇到正常排队人的反感和谴责后,而魔幻的是,一名外国人将一名中国居民手中的单据扔在地上,并说道:中国人出去。

关键这是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在海外经常遇到歧视不必说了,在自己的国土上还会遇到这样的事,谁给了这些外国人勇气呢?

人民网发声质问“中国人出去”,为何外国人享受“超国民待遇”


4月2日,人民网就此事件发表了一篇文章《关于“中国人出去”的调查请尽快出来》,在文中说道,一名插队的外国人辩称,他们也不想站在这里,是有关部门让他们去的,“来队伍前面”。如果此说属实,那么或可得出结论,这几名插队的外国人被赋予了优先特权。更该追问的是,究竟是谁让他们享受特权?

看到这里,相信许多人也明白,也许这几个外国人本想老实排队的,只是有关部门中的某些人,感觉到老外的皮肤太脆弱不能让老外风吹日晒,中国人反正自家人皮厚吹吹晒晒没关系,所以就让几名老外插队一下,以显示中国人的友好态度?但是这些人能够代表中国人吗?

正如人民网此篇文章中发出的正能量的声音:对待在华外国人,最好的尊重是平视他们,是一视同仁。不管出于何种心态,哪怕初衷良好,有关部门都不应该破坏制度尊严,不应该让外国公民享受“超国民待遇”。

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的回应:“根据调查核实情况,坚持中国人、外国人一视同仁,依法依规进行处置,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所以这件事我们最终要等候一个调查,就是想看一看到底是谁在给予他们特权,不管是谁破坏规则就应该受到相应的处罚。


疫情还没落下大幕,但是这中间发生的魔幻事件,特别是外国人在中国撒野的事件已经不下数起,不得不给我们提了个醒,这到底是怎么了?这些撒野的人为什么如此理直气壮,他们肆无忌惮的温床是谁提供的呢?

人民网发声质问“中国人出去”,为何外国人享受“超国民待遇”

无独有偶,近日在在广东,一名外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不但不配合抽血检查,试图强行走出隔离病房,一名护士阻拦时被其推倒在地,甚至疯狂到恶意咬伤护士脸部,事后警方也介入调查,当然这其中也有不一样的声音,有的说是某主任对于一些护士发朋友圈的行为给予了训斥,让许多人把矛头指向了这位主任,认为他需要补下钙。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点不和谐声音罢了,具体还等后续警方进一步的调查清楚。但在这件事中,我们也能看到某些人对于外籍人士的一点偏袒。

人民网发声质问“中国人出去”,为何外国人享受“超国民待遇”

这些外国人在中国不断撒野的背后则是中国的某种不自信存在,曾几何时,有些人估计记得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还有一些对于外国产品的特殊称呼依旧沿习了下来,如洋火、洋钉、洋油等,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称呼才慢慢的被扫进了历史的尘埃中。

如今改革开放数十年过去了,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总体经济实力已经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在国际上已经是一个超级大国了,中国的整体自信力是越来越强了。

正如我们现在看媒体上,外交部面对美国一次次的刁难发出了掷地有声的回应,证明中国已经学会了说不,已经具备了大国的自信力。

人民网发声质问“中国人出去”,为何外国人享受“超国民待遇”

多年前鲁迅先生有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说: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个提醒,任何时候都不要失去自信力,然而却恰恰有些人依旧沉迷于国外的月亮比中国圆的迷之他信中,更别说有自信力了。


主要原因是中国整体经济增速跑得太快,某些人却跟不上时代,思想依旧停留在所谓洋火洋钉的历史尘埃中,见到外国人两腿就发软,腰就直不起来,恨不得点头哈腰以示对洋大人的尊敬,正是这些人的丑陋行为,让一些外国人感觉到高人一等,可以在中国横着走了。

《如果岁月可回头》中,白志勇对着前妻的外国专家说,外国人在中国向来很抢手的,很受中国姑娘的喜欢。

虽然在电视剧中属于一句玩笑话,却也反应了一些事实,外国人在中国一直受到了超国民待遇,包括在爱情里,都受到一些中国姑娘的另眼相看。

人民网发声质问“中国人出去”,为何外国人享受“超国民待遇”

多年前,有浙江大学教授郑强在演讲中说学校中有些女生不自重,见到垃圾一般的外国男人都要讨好时,引来了一位浙大女生的反击,并声称:像我这样有外国男友的女生很多,我漂亮年轻,而且成绩优秀,追求我的人很多,但是我就是看不上中国男人……今天我必须站到网上来挑战权威,痛骂你一场。

因为种种这些不自信的行为,让一些外国人在中国认为拥有了超国民待遇,外国人代报案等笑掉牙的事件出来。

就在3月26日,南京日报还报道了一篇关于外籍人士在南京隔离的日常生活的报道,内容中提到栖霞区仙林街道为外籍居民提供了种种"暖心服务",如为外国人每天买4片面包以保证新鲜,为爱网购的外国年轻小伙子,一天内送20多次快递。

原来这篇报道的本意是说明中国对外国人是多么友善,然而人们却在其中看到了超国民待遇,为什么没有报道为中国人自己这样操作呢?怎么到了外国人身上全部变味了,看来都需要补钙一下。

人民网发声质问“中国人出去”,为何外国人享受“超国民待遇”


正如人民网时评说道的:“涉外”因素看似复杂、敏感,其实只要在法律适用上做到一碗水端平,不把外国人作案当成特殊案情,一断于法很多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我们也可喜的看到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外国人平等的看等,这是随着大国崛起一同雄起的自信力,所以那些喜欢弯腰的人是不是得要学着点,别老是趴着了,站直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