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傳統民間故事及傳說十二——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

“孟姜女哭長城”是我國四大民間四大愛情傳說故事之一,在我國廣泛流傳,尤其在我國南北都有故事發生地的說法。其實經過很多專家科學論證,這一傳說中孟姜女哭的是齊長城而不是秦長城,也就是說,孟姜女所哭的是現如今山東齊魯大地上的齊長城遺址一帶。這要比秦長城發生時間提前了近二百多年。

孟姜女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齊國。齊為姜太公的封國,讀過《東周列國志》的人都會知道,書中出現的“孟姜”,總是齊國人。孟姜者,姜氏之長女也。她的故事最早見之於《左傳》。孟姜為齊將杞梁之妻,梁於公元前549年在莒戰死,齊莊公在效外見到孟姜,對她表示弔慰。孟姜認為郊野不是弔喪之處,拒絕接受,於是莊公接受她的意見專門到她家裡進行了弔唁。孟姜除了知禮外還有善哭的記載,淳于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在齊地產生了孟姜哭調。西漢時已有了孟姜女“夫死後向城而哭,城為之崩”的記載(劉向《說苑》及《列女傳》)。至於哭崩的城牆在何處,雖然有莒城說、杞梁說和梁山說不一,但均在齊地,而非秦之萬里長城。酈道元《水經注》認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大約到了唐代,這一題材演變成了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崩萬里長城的故事,具備了現在的雛形。《周賢記》把故事搬到了燕國,孟姜名孟仲姿,杞梁變成杞良。杞良為逃築城之役,誤入孟超後園。孟女仲姿正在洗澡,古人貞操觀念極重,信守女兒之體只能為丈夫所見,故二人乃結為夫妻。後來杞良回到長城工地後被處死,埋屍長城之下,於是仲姿千里尋夫,哭崩長城,又於累累白骨中滴血驗骨,終得丈夫遺骸雲。古代戰爭頻仍,徭役繁重,征夫離婦之怨,乃為傳統主題。漢末陳琳即有《飲馬長城窟行》:“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其後歷代詩人皆有詠其事者。唐代詩僧貫休,則有《杞梁妻》,竟詠孟姜女哭長城之事。其後這一題材乃進入許多詩人筆下,為這一故事的廣為流佈,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後世以訛傳訛,把齊國人杞梁妻說成是秦始皇時代的人,演繹出哭長城的故事。

2007年1月底,國家文化部公佈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孟姜女哭長城”傳說落戶淄博市。淄川區正式宣佈“孟姜女哭長城”傳說發生在淄川區淄河夢泉風景區一帶。

據史料記載,淄川區淄河城子村、夢泉村一帶是春秋戰國時期齊楚、齊魯的重要邊界,至今夢泉風景區內還存有齊長城遺址,1956年這裡還出土過戰國時期的銅鏃、銅劍。據專家介紹,“孟姜女哭長城”中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應該發生於齊地,所哭倒的長城也應該是指齊長城,而不是秦長城。

時任淄川區文化旅遊局副局長藺開慶介紹,西晉左棻的《杞梁妻贊》記載:“遂赴淄川,託付清津”,是已知唯一準確的史料記載。淄川區城子村為齊國邊境重鎮,本村又緊鄰淄河,符合孟姜女到邊境弔唁迎接在莒國戰死的丈夫杞梁的歷史背景,村西邊的岳陽山、東邊的馬鞍山有石頭壘砌齊長城、齊兵營遺址,孟姜女哭夫投淄河而死時正好趕上長城崩塌是很有可能的,況且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在夢泉一帶更是家喻戶曉。

齊長城研究專家張華松教授以及我們區內的文化專家考證,通過歷史史料記載,特別是西晉著名文學家左思的妹妹左芬寫道“遂赴淄川,託付清津”說明孟姜女哭長城就發生在夢泉、城子這一代。村裡70歲以上的老人都會唱《孟姜女十哭長城》:一哭長城淚汪汪,點著銀燈裁衣裳——二哭長城淚紛紛,做就了寒衣停繡針......。家鄉殯葬習俗中的哭喪文化也或是孟姜女哭長城故事起源地在淄川淄河地區的一個佐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