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式的转变

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学习走路,说话、即使摔倒了,说错了,也不害怕丢脸

后来我们懂得多了,反而怕这怕那,止步不前了

人类的思维模式分为固定型模式和成长型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估,非黑即白,非好即坏,所以难免会失真,他们对自己的评估结果有些被扩大,有些很模糊。

为什么很多领导会把他和员工之间的不同意见视作是一种冒犯呢?觉得我有我固定的水平,你有你那个固定的水平,你用你那个固定的水平挑战我那个固定的水平,这就是大逆不道,这就是在挑战我的权威,所以就会出现特别多的办公室的斗争,这些东西在背后就是他们相信自己的才能,水平是不变的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所以对自己的现有水平,他们能以开放的心态评估统计,同样由于以学习为目标,他们也需要对自己的现有水平有一个准确的评估,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比如我们经常会参加一些单位的会议,有时候我们的意见会被领导否定,这个时候成长型思维的人就会考虑自己是不是表达的不够清晰,就会找个时间找领导重新表述清楚。

我是一个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两者兼具的人,我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我很害怕失败,失败后就会变得自卑,同时我也相信我的潜能可以通过锻炼来改变 ,我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

于是我每天早上去锻炼身体,坚持按时打卡,坚持学习演讲类的课程,在龙兄创立的成长训练营里每天坚持视频打卡,读书写作,更新今日头条、简书、我把自己的每一天都安排的非常的充实。

因此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表现的特别优秀,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如何区别和分辨出我们到底是固定性思维还是成长性思维呢?

可以从一个人对自身的评判来评价,来评判成长性思维的人,对自身的评价相当准确,他能客观的看待自己的状况,他会客观的看待自己的水平,而固定型思维的人要么是自视过高,觉得没有人能够超越自己,要么就是另一个极端,总是觉得自己根本就不行,在工作单位,觉得自己完全没有机会,就完全的放弃自己,固定型思维的人都是徘徊在自大和自卑之间的。

所以我们也就能够理解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了,中庸之道就属于美德背后的美德,成长型思维能够让我们恰到好处的找到那个中庸的位置,就是我知道我此刻在做什么,并且我有希望能够做得更好。

思维模式的转变

当我们在工作中获得一个升职的机会的时候,我们脑海当中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固定型思维的人会有些胆怯,害怕干不好,但成长型思维的人就会认为这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即使有不懂的也会大胆的去请教,不会害怕丢脸,其核心就是要锻炼他的成长型心态,而不是为了面子

我们单位的软件系统每隔一两年就会升级更新,就会有许多的新业务产生,需要我们去学习,去适应,单位里那些固定型思维的人就会显得很焦虑很烦躁,他们希望的是一成不变,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就会认真的去学,很快就能适应系统内的升级更新。

有许多的领导就会用最差的方法,希望员工能给他最好的结果,布置任务的时候不会说的清清楚楚,总是让员工自己去领悟,结果员工领悟错了就会招来一顿训斥,这就是固定型心态的领导经常犯的错。

父母应该为孩子设定努力的目标,拥有先天的才能,并不是一个目标,拓展技能和知识储备才是,教练不去要求队员们在比赛中没有失误,而去要求他们全力以赴先改变自己,然后再去影响和改变身边的人,老板应该给予员工足够的支持以及能够促进成长的反馈

通用电后来器的CEO杰克·韦尔奇就是一个成长型思维的典范,他会经常跑到一线员工那里和他们聊天,然后从一线员工那里获得特别多的管理的灵感,因为大多数时候只有一线的员工才知道有些事情应该怎么做,他用大量的时间和员工吃早餐与午餐,能够被杰克维尔去吃早人后来都成了各大公司的CEO,因为杰克·韦尔奇一直都在培养着别人。

思维模式的转变

有一种成长型思维叫虚假的成长型思维,比如说,一个人把自己所有的优点就叫做成长型思维,只要自己在生活中发现了自身的一些亮点,他就会认为这就是成长型心态,他没有抓住成长型心态的核心,他只是心态积极或者只是指关注努力,成长型心态的人努力是很重要,但是努力不是全部,还有其他诸如需要帮助之类,这才是成长型心态所要关注的重点。

一个人想要建立成长型心态的时候是不是很难呢?其实说难也不难,在职场中通过定期的会议沟通,让大家能放下自我,以解决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主,如果一个人真的能放下自我,进行开放式沟通,就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并不是那么难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他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