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我國古代歷史上,各懷鬼胎的君臣博弈

自從晉惠帝司馬衷執政後,八王之亂導致晉室分裂,"華夏大傷",五胡亂華禍起,匈奴、鮮卑、羯、氐和羌族先後建立各自的國家86,相互攻伐。

公元316年,西晉在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中滅亡,末代的兩個皇帝都被匈奴人捉去當了倒酒的僕人和洗杯子的雜役。眼看中原不守,琅琊王司馬睿於次年在建康稱帝,是為晉元帝,史稱東晉。

盤點我國古代歷史上,各懷鬼胎的君臣博弈

一、主弱臣強,必是禍根

東晉本來就是由士族擁立的朝廷,所以皇帝對士族的控制進一步地減少。朝廷的實權掌握在書聖王羲之的兩位堂伯父——王導和王敦手裡。王導是文臣,主政於內,王敦是武將,統兵於外,朝中遍佈的都是王氏的門生故吏。

在司馬睿繼位稱帝的時候,甚至邀請王導和他一起來共同坐皇帝的御座,雖然被王導謝絕了,但是這件事情在帝王繼位史上也可謂空前絕後了。當時的人都說:"王與馬,共天下。"馬指的是司馬家,而王自然就是以王導為首的琅琊王家了。

盤點我國古代歷史上,各懷鬼胎的君臣博弈

我們都知道,主弱臣強,就算一開始相安無事,往往也都是禍亂的根源。漸漸地,晉元帝也開始擺弄帝王手段,重用非王氏一系的官員,而有意識地疏遠王氏在朝中的代理人——王導,並且也通過一系列人事調動,試圖削弱王敦的兵權。王導這個時候倒是表現出了名臣風範,還是一如既往兢兢業業地辦事,但是王敦畢竟是武人,就多少有些不高興了。

我們觀察歷史上著名的君臣鬥法之時,有時會感覺到一絲弔詭。很多時候,雙方一開始並沒有不死不休的心思,但是往往猜忌的種子一旦種下,就會不斷地生根發芽,把本來貌似親密無間的君臣關係變得如同仇寇。

晉元帝和王敦也是如此。如果雙方能真正坦誠相待,完全說實話,其實衝突本來是不會發生的。之前我們提到過"完全信息的納什博弈",該框架就不再適用於此時的君臣博弈了。

在博弈的雙方或者多方都不能獲取完全信息的情況下所得到的均衡,我們稱之為貝葉斯均衡。如果用貝葉斯均衡來看晉元帝與王敦,就會發現在這種組織架構的模式下,互相猜忌並且時而反目反而是一個均衡。首先對君臣博弈做一個合理的假定,假如王敦是忠心的,那麼晉元帝一定會觀察到王敦這樣一個忠心的下屬;而假如王敦心懷叵測,晉元帝則只會以一定的概率發覺。同樣的道理,假如晉元帝沒有猜忌王敦,王敦看到的晉元帝也是一個沒有危險、很平和的帝王;而如果晉元帝真的在暗地裡猜忌王敦,王敦也只有一定的概率能夠發現蛛絲馬跡。

二、瓦解勢力,減除羽翼

從晉元帝的角度看,如果王敦是忠心的,那麼對待忠心的屬下君王最優的策略顯然就是推心置腹、坦誠相待;對待心懷叵測的屬下,君王應該分化瓦解其勢力,減除其羽翼。

盤點我國古代歷史上,各懷鬼胎的君臣博弈

從王敦的角度看,如果晉元帝對其不猜忌,自己也應該盡心輔佐君王,博取身後的清名;而如果君王猜忌自己,則其應該果斷地先發制人,清君側。在這樣一個博弈中,如果有一方觀察到了負面的信號,那就沒什麼說的,雙方直接兵戎相見。

但是當晉元帝看到王敦沒有任何異常時,他會怎麼想呢?晉元帝知道自己觀測到的信號是不完美的,有一定的概率是王敦已經開始秘密準備謀反了,但自己還懵懂不知。所以如果依然推心置腹的話,可能會給自己和晉朝朝廷帶來嚴重的後果,所以均衡的時候,晉元帝的策略是:看到異常,果斷下手;看不到異常,以一定的概率來猜忌並防備著王敦。

再來看王敦的策略,假定王敦眼裡的晉元帝也是正常的。但是同樣,王敦也知道自己看到的是不完全的信息,可能晉元帝在偷偷地準備對自己先下手為強呢?所以,王敦的策略與晉元帝的策略類似:看到異常,果斷下手;看不到異常,以一定的概率先發制人,清君側。

所以,即便開始都沒有任何異常的君臣,由於信息溝通的障礙,關係也會突然破裂。歸根結底,當一方完全佔據優勢的時候,相當於天然地取消了另外一方反抗的選擇,雙方反而能夠進行更好的溝通,從而消除誤會。

比如諸葛亮之於劉禪,當劉備臨終託孤之時,諸葛亮本人的能力及威望已經讓他同時具有了大義和實權的優勢。

而當一方有大義、一方有實力的時候,雙方鮮有能夠和衷共濟的:王敦和晉元帝,就是最好的例子。

盤點我國古代歷史上,各懷鬼胎的君臣博弈

三、賢明有德,殘酷暴虐,誰更幸運?

王敦看到晉元帝在逐步削弱王家的權力,便給晉元帝上了一道奏章,裡面都在引用忠臣被猜忌的例子,於是晉元帝越發不安,接連派出大臣出外統兵,防備王敦,於是王敦正式起兵——清君側。之後,王敦軟禁了晉元帝,自封為丞相,這時王敦、王導兄弟倆開始鬧矛盾了,王導說什麼都不同意王敦想篡位的做法。王敦也拿忠心耿耿的堂弟沒轍,於是封了王導一個尚書令,自己率軍到武昌遙控朝政去了。

盤點我國古代歷史上,各懷鬼胎的君臣博弈

作為傀儡的晉元帝不久憂憤而死,臨死前傳位自己的兒子司馬紹,遺命王導輔政。晉明帝司馬紹即位,司馬紹表面尊崇王敦,雙方相安無事。但是當王敦病重的時候,司馬紹果斷宣佈王敦已死,下令討伐叛軍,病重的王敦聽到消息之後驚懼而死,叛軍群龍無首,很快土崩瓦解。而王導則因為護駕輔弼有功,晉封為始興郡公。

王導對晉朝的忠心,延續了自己家族的地位,也延續了晉朝的國祚。東晉小朝廷在這之後又經歷了蘇峻之亂和淝水之戰,都堅強地挺了過來。但是東晉畢竟先天不足,沒有自己直屬、強大的宗室力量,只能依附於士族的擁戴,這也是當時權臣輩出的真實原因。

而東晉這些大家族的權臣,至少在前期還是對晉朝皇室忠心耿耿的。下文中聞名千古的淝水之戰,便是在謝安主政期間發生的。謝安,其實也是君臣博弈中猜忌的受害者。

五胡亂中華之初,最先發力的是匈奴人和羯人,但是好景不長,匈奴人的後漢和羯人的後趙都處在四戰之地,必須要應付四面八方的戰爭,這兩家又沒有魏武帝曹操那樣"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的本領,所以很快就都滅亡了。

盤點我國古代歷史上,各懷鬼胎的君臣博弈

而優先佔據關中的氐人卻學習了秦始皇和漢高祖的故智,利用八百里秦川易守難攻、表裡河山的特點,一點一點擴大著自己的勢力範圍。公元350年,苻洪在關中稱三秦王。次年,苻健自稱大秦天王、大單于,國號大秦,為了與秦始皇的秦國相區別,歷史上稱之為前秦。

公元357年,苻健之弟、苻雄之子苻堅發動改變,推翻並殺死了暴虐成性的堂兄——當時的前秦皇帝符生,自己即位。

從歷史上來看,這種殺掉親人登上寶座的皇帝,一般不外乎兩個極端:要麼特別賢明有德,從諫如流;要麼特別殘酷暴虐,殺人成性。氐人很幸運,攤上了前者。

參考文獻:

《王敦為什麼不做皇帝?》

《晉元帝簡介》

《王敦之亂為什麼會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