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身世之謎15:明朝嘉靖皇帝留跡廣安

朱元璋身世之謎

——四川廣安朱元璋現象調查與研究

在四川省廣安市,至今流傳著朱元璋及相關的故事,如朱洪武兒時當和尚,朱元璋起義修築黎梓衛,朱元璋子孫修建華鎣山寶鼎24座廟等。為此,筆者聯同廣安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侯立新、廣安市作協主席邱秋、廣安著名考古專家劉敏等,深入實地走訪蒐集,並整理成篇,後期還加上一些推理和思考,形成《四川廣安朱元璋現象調查與研究》系列文章,共計5萬8千餘字,並配上相關內容圖片。

通過現場調查與史料研究,我們基本揭開了朱元璋掩藏的千古謎案:他並非漢人,而是蒙古欽察人,其祖上還是元朝顯赫之極的宰相家族;元朝末年,朱元璋祖上一族因宮鬥慘敗,其分佈各地的族人被迫隱姓埋名,四處逃散……

【之15】明朝嘉靖皇帝留跡廣安

上一期,我們已經提到,明朝嘉靖皇帝在修道期間特別關注華鎣山,特下旨重建寶鼎寺廟鐵瓦殿,並更寺廟名為光明禪寺。相比峨眉山金頂,儘管在明朝得到多位帝王的封賜,但在嘉靖時期,峨眉山金頂幾無帝王禮遇,足見嘉靖皇帝對華鎣山的青睞。同時,查閱清代成稿的《華銀山志》可知,明朝嘉靖時期,華鎣山修建了多座寺廟,如南宗堂、大方堂等。

人們不得不產生疑問:嘉靖皇帝修道20餘年,這期間,從不過問朝事,而嘉靖二十八年,正值嘉靖皇帝修道期間,他又怎麼關心起華鎣山來了?你說他關心民間佛寺吧,為何名氣比華鎣山大得多的峨眉山卻又沒有得到他的關心呢?

對此,筆者推測,嘉靖二十八年,或在此之前的幾年裡,嘉靖皇帝以修道為名,悄然來到了今天的廣安市轄區,來到了華鎣山。為此,本期將進一步講述他來廣安的諸多證據。

行文之前,先解決一些讀者心中的疑問:你寫朱元璋就寫朱元璋,怎麼又寫到嘉靖皇帝了?

其實,這兩者是有聯繫的——你想,嘉靖皇帝憑什麼要來你廣安這個地方呢?更何況,當時明朝的都城早已遷往了北京,廣安這個地方,純粹西蜀的窮鄉僻壤,距京城數千裡之遙,有啥東西能吸引嘉靖皇帝來?

權且先放一個答案在這裡,對與不對,請把文章看完再說。答案就是:朱元璋埋了一個很大的秘密,而聰明絕頂的嘉靖皇帝似乎看出一些貓膩,便決定以修道之名,遠離朝事,隱於華鎣山一帶,以揭開朱元璋所掩藏的秘密。

下面,我們具體來談談嘉靖皇帝來廣安的證據。

一、嘉靖皇帝修道奉聖寺

嘉靖皇帝,是明朝的第11位皇帝,名叫朱厚熜。但他的親生父親並非帝王,而僅是封地於湖廣安陸(今湖北鍾祥市)的一位藩王——興獻王朱祐杬。朱厚熜還是次子,但他幼時聰敏,通《孝經》、《大學》及修身齊家治國之道,重禮節,遇事有主見,頗受明武宗母親張皇太后的喜愛。明武宗死後無嗣,張皇太后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朱厚熜繼承皇位。朱厚熜在位46年,是明代皇帝中在位時間第二久的帝王,僅次於他的孫子明神宗(在位48年)。

朱元璋身世之謎15:明朝嘉靖皇帝留跡廣安

嘉靖皇帝畫像.

朱厚熜可謂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為獨特的皇帝,在位46年中,他竟有20多年不在朝中,卻始終牢牢掌控著整個大明朝政治、財經、軍事和民生大權。這20多年裡,朱厚熜到哪裡去了?史料如此記載:他避居西苑,練道修玄。

西苑又是何處呢?我們沒有查到一個權威的解釋,但從史料關於嚴嵩的一些記載,如“嚴嵩專擅朝政達20年之久,貴極人臣富甲天下,鬻權納賄,殘害忠良”等可以分析,在朱厚熜修道、嚴嵩專權的這20年裡,朱厚熜所避居的西苑應該距京城遙遠,且正史的一個“避”,即為隱蔽、秘密之意,暗示著是一個偏遠之地。要不然,嚴嵩又怎能專擅朝政20年呢?這期間,嚴嵩還在未奏請皇上的情況下,擅自處死一個兵部尚書(詳見歷史事件“奄答封貢”始末)。

朱厚熜在修道的這20多年裡,他到底去了哪裡?在偏遠之地廣安奉聖寺,便有他的蹤跡。

奉聖寺,位於今廣安市前鋒區虎城鎮虎城村。虎城,原名百佛城,曾是一座山寨之城,因寨沿的懸崖上曾雕有上百尊佛像而得名。因“佛”與“福”諧音,故又名為百福城。隨著歲月的流逝和諧音所致,而今的人們便直接稱為“虎城”了。

關於奉聖寺與嘉靖皇帝的淵源,我們計劃從史料記載、當地傳說、現場物證三個層次來講。

首先,我們來看史料記載。清光緒版《廣安州志》的“名勝志·寺觀”部分記載:“奉聖寺,百福城左,舊建有寺,因明崇禎車駕過此後,送磁器、古佛三尊供奉於內,更名奉聖寺;外有欽賜廣安奉聖寺記,篆文,碑碣字跡磨滅。”


朱元璋身世之謎15:明朝嘉靖皇帝留跡廣安

清代《廣安州志》關於奉聖寺的記載.

這裡就寫得明明白白,明朝崇禎皇帝曾經車駕路過此地,不僅給寺廟送了磁器和三尊古佛像,還特別給寺廟改了名字,改為“奉聖寺”。另外,奉聖寺外面,還曾有一塊碑記,名為《欽賜廣安奉聖寺記》,這裡的“欽”也是指皇帝,但是不是崇禎皇帝,因碑上的字跡磨滅難辨,已無法確定。

在上面的古文記載中,其實還隱藏著一個訊息:奉聖寺的“聖”,絕不會指孔子,因為這是佛教寺廟,它應該指帝王才對。因為這個寺廟供奉有皇帝之位,故崇禎皇帝才將其更名為“奉聖寺”。

那麼,這個“奉聖”的“聖”是指哪位皇帝呢?答案將在後面的“現場物證”部分揭開,在此不表。

接著,我們再來聽聽奉聖寺周邊老百姓是怎麼講傳說的。

對於奉聖寺的傳說,當地年過七旬的老中醫張其甲打小便聽說過。張其甲介紹,他父母在解放前都是教師,小時聽父親講,奉聖寺是明嘉靖年間奉皇上之命修的,聽說嘉靖皇帝的奶母信教,皇上便派人在這裡建了一座廟,供奶母在此修行養老。

這一傳說或許是真的。假若為真,它後面又藏著兩種可能性:一是嘉靖皇帝的奶母真有可能在奉聖寺修行;一則是嘉靖皇帝假借了奶母在此修行的名義,行自己在此修道之實。

讓張其甲至今沒搞明白的是,在奉聖寺旁邊,還有一個獨立的奉聖禪院。在他的記憶裡,奉聖禪院在百佛城的古城內,古城佔地約有60畝,城牆厚約2米,高約3米。在這古城裡,奉聖禪院則又有院牆包圍,外面有牌坊,上刻“奉聖禪院”四個大字。奉聖寺則在百佛城外,也有圍牆包圍,高約2米,但圍牆只由單輪條石砌成,包圍面積約20畝。

對此,張其甲特別迷惑:“奉聖禪院應該是奉聖寺裡的高僧住的,但為啥它與奉聖寺又不在一起呢,而且還分另有城牆和圍牆隔開?莫非,奉聖禪院是嘉靖皇帝住的?”

最後,我們再說說現場遺留的一些物證。

走訪奉聖寺,我們提前作了一些準備,特別是在考古方面,我們特別邀請了廣安市權威考古專家劉敏一同隨行。

而今奉聖寺遺址處,百佛城的城牆幾無蹤跡,奉聖禪院、奉聖禪院牌坊、奉聖寺圍牆、奉聖寺建築等,也都不在了。但在現場仍能看到許許多的石柱礎,寺廟遺址外面還有一塊高約1米的六稜石柱——俗名泰山石敢當,再往外還有一口古井,劉敏對這些遺物仔細端詳後,肯定地說:“都是明代遺留。”

在奉聖寺遺址後方的懸崖石壁上,有一排龕位,劉敏稱其為瘞庫,是藏放僧人骨灰的地方。但最中間的一龕,為空龕,沒有開鑿放骨灰的凹坑,上面刻有“巧聖在茲”四字。劉敏說,從雕鑿風格看,這一排瘞庫也均屬明代。

由“巧聖在茲”四字,我們不由得想起“奉聖寺”名稱的由來:這裡供奉有巧聖之位,故名為奉聖寺。

巧聖,是指歷史上的哪位皇帝呢?綜觀歷朝帝王,除了嘉靖皇帝外,則沒有人更適合“巧聖”這個稱呼了。

朱元璋身世之謎15:明朝嘉靖皇帝留跡廣安

“巧聖在茲”龕.

在百佛城遺址崖下的渠江邊上,有一座千年古鎮——三溪場,至今仍有又長又寬的石面街道和沿街修建的老屋,以及少量留住在老街的居民。

歷史上的三溪場,十分的繁華,在北宋時期,它曾是渠江縣人口最多的鎮,位居北宋渠江縣九鎮之首。而在民國抗戰時期,廣安縣女子師範便遷於此。

在三溪場,我們發現了一個石柱礎,直徑約半米,高約0.4米。柱礎上,一條龍伴著祥雲剛好將柱礎包了一圈——這是一條雲中之龍,非地龍、海龍,而是天龍。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房屋建築若與皇室無關而雕龍,一旦被發現,極可能會招來滿門抄斬。且三溪場古時商賈雲集,過往人多,若不是與帝王有關,民間誰人又有這麼大的膽子呢?

朱元璋身世之謎15:明朝嘉靖皇帝留跡廣安

三溪場雕龍柱礎.

二、嘉靖皇帝將《金剛經》留於華鎣山下伏虎寺

嘉靖皇帝修道期間,在廣安境內生活的時間並不短暫,其在華鎣山留下的諸多痕跡便可看出一二。

上期在寫華鎣山寶鼎時,我們就說過,《華銀山志》曾記載,寶鼎光明寺始建於唐至德二年,原名瑞峰禪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僧人德香和尚奉勅(勅,即皇帝的命令)重建鐵瓦殿,一共修了十二層,並更名為“光明禪寺”。

這段史料記載,給我們留下了不小的疑問:

第一,嘉靖皇帝前期,因勤於政務,並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文化和科技空前繁榮,優秀文學作品和傑出人物大量湧現,史稱“嘉靖中興”。但後期,他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好長生不老之術,尤其是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月,“壬寅宮變”爆發,嘉靖險些死於幾名宮女之手,從此,他移居西苑,少問朝事,讓嚴嵩專國二十年。嘉靖二十八年,嘉靖皇帝正值修道期間,他怎麼又突然關心起華鎣山寶鼎的寺廟了呢?

第二,寶鼎德香和尚是奉嘉靖皇帝之命重建鐵瓦殿,並將原名為瑞峰禪寺的寺廟更名為“光明禪寺”,那麼,更名也必是嘉靖皇帝之意,在這更名的背後,又藏著嘉靖皇帝什麼樣的意圖呢?是不是我們在上一期中所作的推測:嘉靖皇帝已經發現了大明王朝的江山與明教及華鎣山寶鼎之間的淵源呢?

第三,嘉靖皇帝重道抑佛,華鎣山寶鼎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屬佛教聖地,嘉靖皇帝為何又突然關心起佛教的事了?若說是因為普賢菩薩道場的原因,那麼,名氣更大、同為普賢菩薩道場的峨眉山則更應該受到嘉靖皇帝的關心才是,但事實恰恰相反。

查閱峨眉山歷朝大事記可知,峨眉山曾多次受到帝王的關照,就在明朝,朱元璋稱帝后,親自派遣南京天界寺僧寶曇和尚前往峨眉山金頂作住持,朱元璋之後,又有多位明代帝王賜佛經於峨眉山佛寺,並對佛寺住持賜封。但嘉靖皇帝卻峨眉山佛寺沒有任何表示,相反,名氣不如峨眉山的華鎣山卻得到了他的關照,這又是為何呢?

綜上幾個疑問,我們作出了這樣的分析:嘉靖皇帝在修道期間,應該在華鎣山周邊生活了相當長的時間,甚至可能還親自登上了華鎣山寶鼎。

下面,就不再是分析了,而是地方史料直接證明嘉靖皇帝來到了華鎣山下。

清代華銀山(今華鎣山)伏虎寺住持釋昌言所著的《華銀山志》中的“古蹟·古碑石刻”部分有這樣的記載:

金剛經一函,硃砂書字。傳聞,系明藩王某書,年號款識,蟲蛀不可辨,有跋尾:“孤舞象而背先王考,及冠而背先王妣。奄有南土,報德無由,迄茲以為沉痛。得宋蘇軾為二親故書《金剛經》,喜籍是以寄哀慕也。諏吉三薰,作禮而白世尊,云云……”下餘二十二字,字義模糊不可辨,草書亦積遒勁。今藏伏虎寺藏經樓。


朱元璋身世之謎15:明朝嘉靖皇帝留跡廣安

《華銀山志》關於伏虎寺所藏《金剛經》跋文的記載.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伏虎寺藏經樓藏有一匣子《金剛經》,用硃砂寫成,傳說是明代某個藩王寫的,但因蟲蛀得厲害,其年號與落款都沒法辨別了。但有跋尾,大體意思是,這個王在未成年時父親死了,成年之後母親又死了,儘管自己現為一國之君,但卻無法報答父母的恩情,內心迄今十分悲痛,最近得到宋代蘇軾為其雙親所寫的《金剛經》,甚是喜悅,便選擇吉日,三洗吾身,重抄《金剛經》供奉於此,以作為送給天堂父母的禮物。

其實,我們反覆閱讀這段文字,便能對這個“藩王”作出以下幾個判斷:

其一,“孤”,是古代帝王的自稱,而這裡是明代自稱“孤”的,自然便是明代的帝王了。

其二,這個帝王的父親並非皇帝,僅為王爺,故稱其父為“王考”而非“皇考”,稱母為“王妣”而非“皇妣”。

其三,硃砂是道家煉丹的原料,在古代常被道家和皇宮貴族所把持。此帝王以硃砂重抄《金剛經》,說明該帝王有修道煉丹之好。

其四,這位帝王不僅喜歡修道,更有書法之好,故才因得到蘇軾所寫的《金剛經》而喜,並親自重抄作為獻給天堂父母的禮物,同時,他的草書也極為遒勁。

其五,這位帝王對父母的孝道之情,也非同常人。

在明代的帝王之中,有誰能完全符合上面五個條件呢?答案只有一個: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的父親興獻王朱祐杬封於湖廣安陸(今湖北鍾祥市),就在嘉靖(朱厚熜)12歲那年,父親朱祐杬病死。但朱厚熜從小聰敏,通《孝經》、《大學》及修身齊家治國之道,頗受明武宗母親張皇太后的喜愛。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駕崩,武宗沒有子嗣,在逝世前,經張皇太后與內閣首輔楊廷和商議決定,由朱厚熜繼承皇位,並在武宗駕崩後的當天,正式宣佈朱厚熜為皇帝繼承人。

朱厚熜登基第3天,就急著遣官迎母親蔣氏進京奉養。當蔣氏抵達北京正東的通州城時,聽說自己被當作王妃而不是當作皇太后迎接,自己的兒子將被迫稱她為叔母時,便說道:“安得以吾子為他人子!”於是,蔣氏拒絕進入京城,並要即刻返回安陸。朱厚熜聞訊後,流著淚入啟皇太后張氏,願避天子位,和母親一道返回安陸。張皇太后不想另立新帝,被迫懿旨,遵興獻王和蔣氏為興獻帝、興國後,還接受了朱厚熜迎接母親從大明中門進入的最高禮儀。這時,蔣氏才同意進入京城。

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二月初四日,被封為章聖皇太后的蔣氏病逝,時年31歲的嘉靖按照蔣氏遺詔,將蔣氏與其父親合葬於湖北安陸州(今湖北鍾祥)的顯陵。

據《明史》和《明世宗實錄》記載,嘉靖十八年(1539年),嘉靖帝率文武百官15000餘人“南巡”,祭拜雙親。此後20年,嘉靖每逢祭日都遣官親臨祭祀。

嘉靖皇帝個人文學素養極高,有《明世宗肅皇帝詩賦集》七卷存世,在其書法和詩賦作品上落款常署“堯齋”、“雷軒”、“天池釣叟”三個別號,“天池釣叟”與華鎣山天池有否聯繫,還待進一步考證。

但基本可以確認的是,《華銀山志》所載華銀山下伏虎寺藏經樓所藏《金剛經》,應為嘉靖皇帝所留。

三、南宗堂的南宗和尚,或為嘉靖皇帝本人

南宗堂,即今南堂寺,位於華鎣山東面的鄰水縣華鎣鄉石門坎村,鄰近寶鼎。

朱元璋身世之謎15:明朝嘉靖皇帝留跡廣安

南堂寺航拍.

今南堂寺前方,有一座明代古墓,為劵拱式墓葬,除墓門一側洞開外,其架構基本完好。但與其他古墓相比,該墓顯得十分高大,拱頂高出地面約4米,墓門寬約3米。墓室呈倒“品”字形佈局,即一室兩龕,即:墓門進去,是一個寬敞如客廳的空間,再裡側則是並排的兩龕墓室。兩墓室有損毀痕跡,據當地村民講述,兩墓室初毀時,人們發現,兩墓室裡並無屍骨,空無一物。如客廳的空間兩側,則網格式地設置著數十個方形小龕,這或許是存放其他高僧骨灰的地方,故而這座古墓在當地又有一個俗稱:千僧塔。

其實,這個俗稱的“千僧塔”,清代華鎣山高僧所撰的《華銀山志》早有收錄,《華銀山志·名僧志》記載:“僧南宗,嘉靖時人,未詳姓字,結庵於邑之華銀山,開堂說法,禪聲遠播,四方緇侶,杖錫來遊,不下數千……圓寂後,即建葬於寺前。今俗呼為千僧墖(同“塔”),即南宗之休龕也。南宗和尚事略,存《鄰水縣誌》。”《華銀山志·寺廟志》又載:“南宗堂,距山頂五里,明嘉靖,僧南宗建。屬鄰水。”

朱元璋身世之謎15:明朝嘉靖皇帝留跡廣安

《華銀山志》關於南宗和尚的記載.

從《華銀山志》的記載來看,這座被稱為千僧塔的古墓,為明代嘉靖時南宗堂僧人南宗圓寂後的墓葬。但從當地村民的講述來看,這實為空墓,為南宗的衣冠冢的可能性較大。

一般情況下,僧人較為低調,而“南宗”一名則又顯得較為自大,顧名思義,可以將“南宗”理解為:南方的一代宗師。而南宗在華鎣山開堂說法時,居然是“禪聲遠播,四方緇侶,杖錫來遊,不下數千。”則也充分說明這個自稱“南宗”的僧人的確非同一般之人。

在南堂寺前,現存三口大鐵鍋,每口鐵鍋口徑約2米,人稱千僧鍋。當地村民講述,這是上世紀末根據原有三口千僧鍋原址原比例仿製而成,而原三口千僧鍋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被村民分割成無數小塊,以製作犁鏵等工具。

朱元璋身世之謎15:明朝嘉靖皇帝留跡廣安

今南堂寺仿製的千僧鍋.

關於千僧鍋,《華銀山志·古蹟志》也有記載:“千僧鍋,南宗堂有鍋三口,大十圍,深五尺有奇,可容三十石水。明嘉靖時,僧南宗駐錫開堂,千僧雲集,鑄此造飯供眾。至今安放露地,經久不鏥,蓄水備用,亦無腐穢氣。”

這些都足以證明,南宗在華鎣山講法時,確有數千僧人相集於此,而非僅是古書記載的誇張之說,它是真正發生過的史實!這也充分證明,這個膽大妄為自稱“南宗”的僧人,的確頗有些來頭。按理,能達到這種水平的僧人,在當時放在全國也算舉足輕重的高僧,至少應像其他高僧一樣,列入高僧傳而名垂青史才是,但讓人費解的是,這個自稱“南宗”的高僧卻是有意隱藏了自己的身份,這是為何呢?

這個“南宗”具體是誰呢?曾有人在網上撰文《華鎣山南宗和尚考》(網址:http://www.worldwu.com/news/20200202/25087.html)稱,說南宗和尚就是嘉靖時期的當地人吳邦資,但細讀發現,其文章所引古書資料關於南宗和尚的記載,均表明南宗和尚並非吳氏族人,其真實身份依然是個謎。如文章援引《續燈正統》(康熙三十年〔1691〕成書)記載:“(吳某)投華銀山南宗律師披剃……造華銀山,謁南宗……”這裡的“投南宗律師”“謁南宗”,均表明吳某並非南宗,他只是去投師南宗、拜訪南宗罷了。

在此,筆者斗膽猜測,這個“南宗”其實就是嘉靖皇帝本人。“南宗”的“南”與上文所述伏虎寺所藏《金剛經》跋文中的“奄有南土”的“南”兩相比較,便會發現,南宗和尚應該就是《金剛經》跋文看自稱“孤”的那位帝王,也就是最大可能為嘉靖皇帝本人。

需說明的是,朱元璋建立明朝時,元朝並未消亡,時元朝帝王只是被迫撤離了中原地區,而回到了北方,使蒙古政權繼續延續了200多年,史書則將撤離中原的北方蒙古政權先後稱為“北元”“韃靼”。故而,在明代帝王看來,其所控制的國土僅算是南方而已。

另外還需說明的是,嘉靖修道之“道”,與“悟道”之“道”同義,而非僅指道教。嘉靖是一個天分少有的皇帝,常被後人稱為明朝最聰明的皇帝,其悟性極高,在儒道佛三教方面的研究都有較高造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