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化密植苹果园发展的几个注意问题

由于矮砧密植苹果园容易成花成果,便于实现机械化管理,该模式已经成为世界苹果栽培发展的方向,很多欧美发达国家已经相当普及。国内随着专家们在多个地点的试验示范、讲解和传播,该模式的优点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很多非农资本注入到苹果栽植,矮砧密植苹果园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然而,矮砧密植苹果园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不少地方的果园在种植和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首先是品种和砧木。很多果农在发展矮砧密植苹果时,不知道所在产区到底该种植哪些品种,适合哪些砧穗组合。目前最多的品种还是富士,相对比较单一。有的企业从国外引进品种,结果其性状和品质不适合我国消费者的口味,不得不考虑高接改换其他品种。有的砧穗组合在一些地区表现很好,但在另一些地区则不好。如几种常见的砧木,如山定子、八棱海棠、平邑甜茶及SH系中间砧的组合在新疆一些地区表现严重的黄叶病,不得不改换其他组合。

二是树形。不少果农由于他们不清楚矮砧果树的管理方式,仍然按照乔砧的三大主枝的模式进行修剪管理,结果形成小老树。还有的是拉枝开角工作未做到位,树冠直立,侧枝粗壮,光长枝很少结果,未能发挥出矮砧密植模式所应该达到的效果。

三是土肥水管理。一年中应该施多少肥、浇多少水,以及何时施肥和浇水,土壤和树体到底是怎样的养分水平,需要补充多少养分不是很清楚。尤其是企业管理的果园,虽然产量并不一定低,但是商品果率不高。常出现的问题包括果实不上色,果实偏大或偏小。果实早期脱落或开裂,冬前不停长、不落叶,养分回流差,春季易发生僵芽、抽条或严重的冻害。因肥水管理不当造成烧根、死苗和黄叶的果园也很多。


四是病虫防控。栽树时拖的时间太长,再加上水分供给不及时,很多果园刚栽上树就发生严重的干腐病,造成大量死苗。成活的植株则成为田间带菌植株,不但自身生长受到很大影响,同时还向外传播很多病菌,引起更严重的发病。随着矮砧密植园的推广,病毒病的发生呈上升态势。一些企业从国外引进苗木,由于缺乏严格的植物检疫,加大了黑星病、火疫病传入的风险。从外地引进苗木时,一定要了解该病在树苗繁殖区域的发病情况,避免从疫区引种,以免将病害从病区带入。


五是果园设施。果园立支架是很多矮砧密植园的基本配置,有些果园虽然立了钢架或水泥柱,但存在支架较细,底座埋得不深,防锈蚀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一旦遇到强风暴雨,就容易发生倒伏。


六是组织管理。我们所接触和了解到国外的一些果园,多是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果园主一般都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果园面积以二三百亩为多,同时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较完善。我国则呈两级,绝大多数果园面积较小,较难实现规模化管理,而有些企业经营的果园面积又很大,多数在上千亩或上万亩,由于企业负责人都属于跨行业经营,需要聘请技术人员,而满足条件的技术人员相对较少,使果园技术管理缺乏有生力量。所雇佣的一般工人往往存在责任心不强、技术容易走样,导致果品产量和好果率大幅降低,影响果园效益。


发达国家从事矮砧密植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在此过程中逐渐克服了很多问题和挑战,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种植和管理体系。我国从事矮砧密植栽培历时很短,出现以上问题在所难免,这也是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补的必修课。这里提出这些问题,旨在提醒果农和企业尽早注意克服,争取少走弯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