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鋰價下滑”青海的鋰能春天還會來嗎?

3月29日,有媒體報道在西寧市十六屆人大七次會議中,相關發言人表示,西寧市的鋰電池產能已達到全國總產能的三分之一,其中新能源、新材料產值同比去年增長17%。一時間“西寧鋰熱”成為輿論口中的焦點,青海也被人們視作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核心戰略區。

坐擁“鹽湖提鋰”的資源優勢,讓青海省成為世界範圍內鋰業發展的核心地區。從2015年開始,西寧就進入了鋰資源開採、儲能與鋰電池生產的快車道。資料顯示,截止到2020年,西寧市的鋰電池正極材料產能可達6萬噸/年,配套相應的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集電材料產能;動力及儲能電芯產能達到20GWh,並配套6萬輛電動汽車。到今年年底,鋰電全產業鏈條將基本形成,西寧市的鋰電產業總產值將達到700億元以上,完成投資400億元以上。

不過,在這場用鋰代替石油的能源革命中,鋰的價值雖然得到明確,但“鹽湖提鋰”卻因技術瓶頸制約行業多年。如今新能源汽車行業產銷再遇下滑,青海這座“白色石油王國”又該如何前行?

1

“西寧鋰熱”

不得不說,鋰資源的備受重視與新能源汽車發展有著很大的關係。

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得到政策助推,帶動了鋰離子電池的發展。數據顯示,同年國內鋰離子電池的年產量飆升至78億隻,同比增長高達40%。全球鋰離子市場規模近也出現了持續上升的態勢。截止2016年12月,全球鋰電池產業的規模達2158億元,2011-2016年複合增長率21%。這讓諸多諮詢公司將全球鋰離子電池市場規模的目標定在了5年/4500億元,在整體佔比中我國鋰離子電池市場規模就接近3000億元。

在對鋰電池產業細分後,人們發現與其他能源行業的發展如出一轍,幾乎都是圍繞原產地進行佈局的。據瞭解,鋰電池上游是鋰電池材料所需的礦產資源;中游為鋰電池生產廠商,包括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導電劑和粘合劑的生產等;下游則主要是鋰電配套應用領域,目前也就是人們熟知的消費類電子產品、電動汽車與工業儲能。

此時,為了助推我國在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優勢地位,發改委在《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中,將18處產業規劃與鋰資源掛鉤,並把鋰作為9個需要“儲備和保護礦種”之一、24種戰略性礦種之一。

行業專家指出,全球汽車業的電動化大浪潮剛剛到來。如果按照各國的燃油車退出機制看,鋰電池的需求量將會是目前市場預期的數十倍之多。按照2025年電動化率達到30%估算,設備行業市場空間將達到7000億元,年均需求1000億元

作為我國鋰資源的“根據地”,近水樓臺、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讓青海被外界關注。數據表明:青海鹽湖資源豐富。青海省儲量超過100億噸的特大鹽湖有2個,10-100億噸的大型鹽湖6個;初步探明鹽湖氯化鋰2400多萬噸,佔全國已探明儲量的90%以上,已探明鋰資源佔世界鹽湖鋰資源儲量的1/3,佔據全國鋰資源儲量首位

為了發展該產業,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全省碳酸鋰產能達到12萬噸左右的規劃目標,並圍繞這個目標制定了《青海省“十三五”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

為了進一步響應上級政府,西寧市也在同一時間出臺了《西寧市建設千億元鋰電產業基地實施方案》,希望通過依託現有產業基礎,增強鋰資源優勢轉化能力。並將鋰電產業生產、加工和應用的綜合基地的建設納入規劃之中。

材料的地緣優勢加上地方政策的助推,鋰電產業的相關企業開始將佈局西寧作為既定戰略。一時間,比亞迪、寧德時代、長城、美都能源…上百家國內外企業相繼在西寧佈局。

短短兩年,西寧就擁有了正負極材料—隔膜—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的完整產業鏈條。這期間西寧還引進了比亞迪鋰電、北捷新材料等12家正極材料生產、電池生產與上千家配套企業。“西寧鋰熱”成了當地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2

鹽湖提鋰終獲突破

資源儲備得天獨厚,產業佈局也逐年完善,然而青海的鋰電行業發展卻沒有呈現出勢不可擋的優勢,這其中原因就與鋰的提取過程有很大關係。

據瞭解,目前全球開發利用的鋰資源分為鹽湖滷水型和硬巖型兩類,不過兩者現階段的佔比卻不是均等的。行業專家指出,硬巖開採的使用率比鹽湖提取的方式高出4成。資料顯示,全球鋰資源總量雖然豐富,但分佈卻不均勻,主要分以南美洲、亞洲和大洋洲為主,其中高度集中在智利、中國、阿根廷和澳大利亞四國。

中國則是以滷水型鋰礦著名,其中滷水鋰礦約佔國內總量的67%,鋰輝石礦和鋰雲母礦等硬巖型鋰礦約佔33%,鋰輝石礦集中分佈在四川和新疆,鋰雲母礦則主要在江西。

“產能過剩、鋰價下滑”青海的鋰能春天還會來嗎?

由於鋰資源在自然界中常存在於鋰礦石和鹽湖滷水兩種範式,所以相應的提鋰工藝也就分成兩大類,兩者在提取過程與提取結果也各有千秋。鋰礦石雖然雜質含量少,但是開採成本高,儲量也少;而鹽湖滷水儲量大,但若是鹽湖滷水中鎂鋰比含量一般較高,雜質多,不好提取。

“產能過剩、鋰價下滑”青海的鋰能春天還會來嗎?

吸附提鋰

美國國家地理下屬的研究機構就曾指出,全球鋰資源約為 3950 萬公噸,而具備商業開採價值的鋰儲備量則僅為 1351.9 萬公噸。在目前的產業狀況下,這樣的鋰資源用上超過 300 年不成問題,但如果出現爆炸性的需求成長,在一年 80萬噸的使用情況下,17年內鋰資源就會用盡。

“產能過剩、鋰價下滑”青海的鋰能春天還會來嗎?

鋰礦石

因此世界範圍內的鋰行業都將鋰的提取寄託在“鹽湖滷水”上。不過,鹽湖中的鋰一般都是從生產過鈉、鉀以後剩下的老滷中提取。雖然不同類型的鹽湖提鋰步驟一致(經過蒸發、除鎂、濃縮後提取鋰離子製取碳酸鋰)但由於中國的鹽湖普遍鎂鋰比較高,需要額外進行鋰富集步驟,這也讓技術難度被大大升級。

“產能過剩、鋰價下滑”青海的鋰能春天還會來嗎?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國內外的相關企業和專家在前後30年的時間裡,想方設法尋求突破,甚至有企業不惜以公司股權為代價,掌握專利技術的使用權,希望能從中國青海高鎂鋰比鹽湖滷水中提取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高純度鋰產品。

“產能過剩、鋰價下滑”青海的鋰能春天還會來嗎?

柴達木盆地鹽湖

幾經試驗後人們發現,適用於國外鹽湖滷水的提鋰工藝,仍無法從高鎂鋰比的青海鹽湖中成功分離出高純度的鋰製品。就在青海大力發展鋰電產業的初期,由於低成本的提鋰有一定技術瓶頸,讓青海鋰電產業的發展受到極大制約。

青海鹽湖的鋰資源當時也被人們比作成被埋藏在沙漠裡的樓蘭寶藏。

3

西寧的鋰電春天還有多遠?

好在鹽湖提鋰在去年迎來產業升級。2019年6月,青海省工信廳表示青海省鹽湖提鋰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針對柴達木盆地鹽湖鎂鋰比值普遍過高,鎂鋰分離技術難度大問題,青海省科研人員通過採用吸附法、萃取法、煅燒法等工藝,有效解決了從高鎂鋰比鹽湖中提取高純鋰和硼的世界性難題,使得青海鹽湖滷水提鋰技術水平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液態鋰在技術發展的春天即將到來。

“產能過剩、鋰價下滑”青海的鋰能春天還會來嗎?


隨後,省內多家龍頭企業的產品開始進入特斯拉、三星、大眾、比亞迪等國際新能源產業廠商的供應鏈。為此行業預計,隨著鹽湖提鋰技術的不斷突破,碳酸鋰的產能將進一步釋放。到2022年,鹽湖提鋰的市場佔有率將突破50%,行業產值達到千億元以上。

然而,鋰在此時的價格與產能卻在這一時期出現了較大波動。

2017年,國內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從年初的 12.6萬元/噸一路上漲至10月的17.1萬元/噸,最高漲幅達到了47.54%,工業級碳酸鋰的漲幅也達到52.73%。但2018年以來,碳酸鋰價格一路下滑。截至2019年,國內碳酸鋰價格均價為12.5萬元/噸,較去年高點已下降26.9%。

與此同時,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也出現變化。受補貼大幅退坡等因素影響,2019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完成124.2萬輛和120.6萬輛,同比分別下降2.3%和4.0%。其中,純電動汽車生產完成102萬輛,同比增長3.4%;銷售完成97.2萬輛,同比下降1.2%;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2.0萬輛和23.2萬輛,同比分別下降22.5%和14.5%,不及預期讓鋰的需求也收到影響。

“產能過剩、鋰價下滑”青海的鋰能春天還會來嗎?


動力電池

不得不承認,由於鋰資源的需求受新能源汽車補貼減少。所以當車企相應地削減了對鋰電池訂單,上游鋰資源需求的減少也就成為必然。畢竟鋰資源供給端受到前幾年新能源汽車產能的巨大釋放的影響,導致產業鏈的最上游的鋰精礦、原礦等鋰資源大漲,加上產業資本加大投入,使得相應產能開始釋放。如今需求降低,鋰源頭的利潤也就出現了危機。

如果按照之前行業人士的預測,2016年全球汽車保有量11.2億輛,如果到2025年10%的汽車為電動車,將有1.12億輛,按每輛車50--70公斤碳酸鋰計算,1億輛電動車消碳酸鋰500萬噸到700萬噸。

有分析人士認為未來十年,汽車每年的增長率均會超過10%,到2025年全球汽車保有量將會翻翻到22億輛,累計消耗碳酸鋰1000萬噸到1400萬噸。可短期來看,由於新冠疫情影響致使行業受挫、民眾消費慾望下滑,加之補貼退坡、原油價格下跌等多種因素,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預期必將打打折扣,這也讓青海渴望多年的“鋰電春風”又變得遙遙無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