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民间祭祀白马神公起源与来历


白马神又称为:白马王、白马公、白马尊王、白马三圣镜主、敕赐白马灵岗三圣大王。


根据《灵冈白马庙记》记载中:“白马神姓董,讳晋,东晋时人……世居江西分宁,分宁者即今之武宁县也。兄弟三人,神居季,当时或称为董三,业冶为生……后师许旌阳学道,斩蛟立功,遂为旌阳部将,宋时封为白马忠义王……“接下来,他点出雷州半岛祭祀白马神的原因——”雷郡三面环海,海滨多怪,昔时或为蛟螭所窟穴,神于此必有大功德于民。故至今享祀不忒……”


古文解释:


白马神姓董,名晋,是东晋(公元317年-420年)人,祖上世代居住在江西武宁县,有兄弟三人,以打铁为生。后来跟着许逊学道。许逊是何许人?他祖籍河南,出生于江西南昌,曾经当过旌阳县的县令,但由于他不慕名利,弃官东归,修道炼丹于西山,着书立说,创立"太上灵宝净明法",成为了道教净明派祖师,尊称"许天师、许真君",为道教四大天师之一。许逊的信仰从唐朝开始,在道教盛行的宋朝更加得到推崇。宋真宗将西山游帷观升格为玉隆宫。宋徽宗时上尊号为"神功妙济真君",南宋时,许逊神府、神坛、神庙,更是不计其数。湛江农村的道教盛行与祖先大多是南宋移民的关系很大。


董晋三兄弟向许逊学道后,发生一件大事。这件事在《灵冈白马庙记》中只有四个字”斩蛟立功“,但在江西的《武宁县志》记录得比较详细:当许逊师徒云游至古艾地(即今武宁、修水、永修一带)时,见洪水漫天,白浪滔滔,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掐指一算,才知修河孽蛟兴妖作怪,残害百姓。于是许逊决心斩蛟除害,命徒弟董晋兄弟铸造龙泉宝剑。


董氏三兄弟以打铁为生,自然是铸剑高手。不久宝剑铸成后,许逊循河而上,在修河发源之处黄龙山发现蛟龙,双方大战,打得精彩无比,难解难分,许逊一直追赶,蛟龙边战边逃,直追至南昌西边,终于将蛟龙擒住,锁于古井中。因此,许逊被百姓奉为“江西福主”。后来,宋朝皇帝御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董晋三兄弟被封为“白马忠义王”。

中国道教:民间祭祀白马神公起源与来历

白马神是海峡两岸民众广泛信仰和信仰历史最久的道教神灵,是福州、广东、台湾等地方道教神仙信仰体系中从人到神的典型神灵。


中文名 :


董讳晋


地 点 :


福州、广东、台湾………等等地方


类 型 :


道教神灵


属 于 :


从人到神的典型神灵

中国道教:民间祭祀白马神公起源与来历

汉闽越王郢之三子白马三郎,有勇力、善游猎,遇大鳝害民,弯弓射击,不慎人马皆落入水中溺死。畲族信奉者普遍,逢村尾处皆建白马王庙,农历初一、十五供以香火,此俗今仍相沿。


在长期的信仰过程中,白马王故事不断演变和充实,展示了福州民众崇尚英雄、征服大自然的精神追求,体现了福州道教包容融通、善造神灵的地方特色。宋梁克家编撰的《三山志》载:“善溪,冲济广应灵显孚佑王庙,鼓山之北,大乘之南,山峡间有二潭,下潭广六丈,深不可计。(注:距上潭五里。)昔闽粤王郢三子有勇力,射中大鳝于此潭,其长三丈,土人因为立庙,号白马三郎。”并记载该庙唐宋间屡屡祈雨显灵,官员推崇,朝廷加封,但当地百姓竟谬尊大鳝为神,地名鳝溪。宋淳祐八年(1248年)郡守陈垲祈雨后为正视听,令县令改名为善溪。《三山志》成书于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是福州乃至福建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郡志,其关于鳝溪白马王信仰典故的记载,当属最早。这里只记载了白马三郎射中巨鳝,显示神力,土人立庙祭祀,并没有巨鳝为害民间和白马三郎人马以及随从殉难的记载。


三百多年后明弘治年间 黄仲昭编纂的《八闽通志·地理·山川·善溪》才出现白马三郎人马殉难的记载:“善溪,旧名鳝溪。在桑溪里鼓山之北,大乘之南山峡间,有二潭,下潭广六丈,深不可计,距上潭五里。相传越王郢时,溪有大鳝,长三丈。郢第三子号白马三郎,有勇力,射中之。鳝怒,缠以尾,三郎人马俱溺,邑人立庙祀之。”不仅增加了郢第三子射鳝时连人带马一起殉难的情节,还把“白马三郎”土人立庙时加封的称号,改为他生前原先就有的名号。为以后民间就此题材进行发挥想像,提供了空间。


明万历年间王应山编撰的《闽都记》、清代林枫编撰《榕城考古略》,沿袭《八闽通志》的说法,先后增加了大鳝“为民害”、“为闽害”的说法。清代乾嘉时期的小说《闽都别记》则有更丰富、生动的描述,白马三郎不仅有名有姓,威名远扬,还增加了豹害、鳝害和白马三郎除害牺牲的情节,使英雄形象更生动丰满。同时,将白马三郎的名号来历再改为“军中号为白马三郎”,以显示其英武。由于小说流传广,民间的白马三郎的形象和故事从此基本混同于《闽都别记》,与梁克家《三山志》记载相去甚远。再加上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曾以“白马三郎”为号,后人记载他“军中号为白马三郎”,死后也被尊为白马王神灵,造成民间对此混淆不清,常闹出“关公战秦琼”的笑话。


但是,民间的创造还不仅如此。清乾隆年间曾有戏剧《白马尊王》,剧情虽然是描述白马三郎鳝溪射鳝故事,但鳝鱼精却成了龙王之女石善公主的化身,与白马三郎有前世姻缘,在搏斗中同归于尽后,成为神仙眷侣,三郎被封为白马尊王,石善公主被封为英德夫人。因此,白马三郎又有“白马尊王”的称号,以后许多供祀白马三郎的庙宇就称为白马尊王庙,有的庙宇还配祀了尊王夫人神灵。

中国道教:民间祭祀白马神公起源与来历

其后,福州民间又增加白马三郎的随从五大元帅、十八家将等同时遇难和遗物漂流成为神媒等情节,使福州一些庙宇有关神灵的归宿蒙上神秘色彩。如台江瀛洲白马王庙,就有白马三郎的长靴从鳝溪漂流到台江瀛洲,被民众捞起奉为神物的传说,白马三郎被奉为神灵,并享有“汉藩府广应白马王”的尊号(汉藩府指闽越王王族为汉朝藩属)。晋安康山庙虽然没有供祀白马三郎,却供祀了与其同时殉难的部将柳、何、王、邓、陈五大元帅,并分炉到其他庙宇。因五大元帅神灵数量多,一些庙宇又只请走柳、邓两位威灵显应的元帅为主神或配祀神。仓山三圣王庙,虽然主神仍是白马尊王,但左右增加了据说是其结拜兄弟的康懿王、巡山王,故名三圣王,两位兄弟的来历与鳝溪的历史记载无关联。更为奇特的是,台江安淡民间传说曾有名叫邹文的御医,也随从白马三郎遇难,死后成神并屡屡显灵,被奉为医官尊王,以后在安淡建庙供祀,香火鼎盛,成为福州惟一的医官尊王庙。


随着地方史志和民间传说不断创造,白马王信仰内容不断丰富,信仰系统不断扩大,其上承汉闽越王信仰,下衍五大元帅等部属神灵信仰,影响遍及福州地区城乡各地,并随着移民播迁到台湾的地方。

中国道教:民间祭祀白马神公起源与来历

白马神公为何在广东粤西地区雷州成为民间供奉的大神之一呢?


在雷州知府张康云是这样说的:雷郡三面环海,海滨地段经常出现怪害,当地民众深受其害,苦不堪言。白马神遨游到雷地,以救灾除害为要务,施展法力帮助百姓诛灭怪害,当地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为了感谢白马神的功劳,纪念他为雷州所做的好事,当地民众遂尊他为神,并建立庙宇世世代代祀奉他。


广东粤西地区民间传说记载:


“白马神公显灵”的故事
——


清代康熙间年,北坡村(现属遂溪)有一个算命为生的人叫吴绍亶,因宅基地问题,被坏人绑架在青桐深山。吴绍亶生命垂危之际,呼喊白马公营救。白马公快速反应,降童(神灵附身的少年)向北坡村吴氏兄弟呼救告急,吴氏兄弟神速赶到青桐,已是黑夜时分,找不到进山的路,只好站在山脚祈求白马公引道。忽然,天际有五彩神灯闪烁引道,吴氏兄弟得以顺利入山,吴绍亶这才获救。
在有就是传说中,白马公铸剑除掉的蛟龙其实是一条大乌蛇,所以有白马公神像的地方,一般同时有乌王公(又称乌蛇公、乌龙大王)。为什么这样做?老人说,因为乌王公有呼风唤雨的神能,为防乌王公来寻仇报复,所以神祭时也为其分一杯羹,以保地方风调雨顺。关于乌王公的来历,可能各村的说法不一致,大家可补充。


据说类似的”白马公显灵“的故事还有很多,是真是假,谁也说不清,但说明了雷州半岛民间对”白马公“的信奉历时已久,并深入民心。


白马王是南宋时期福建道教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神仙,又称白马三郎。据宋梁克家编撰的《三山志》记载,汉武帝时期有一个闽越王,他的第三个儿子非常勇猛,将一条长三丈的大鳝射杀而死,这个地方后人就叫”鳝溪“,后改名为”善溪“(现位于福建宁德市屏南县东部)。为感谢白马三郎,就建了冲济广应灵显孚佑王庙来纪念他。这个庙名是不是有点奇怪?那是皇帝对白马三郎的封号。在北宋和南宋,白马三郎多次被授予为“冲济”、“广应”、“灵显”、”永宁“、“孚佑王”等封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