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中的俄製Su-57座艙出現神祕氣泡,問題原來出在這兒

上週,俄軍在俄空天軍殲擊航空兵日到來之際發佈了蘇-57視頻宣傳片,片中展示了蘇-57試驗機群的最新畫面。俄軍稱,俄空天軍飛行員已經完全掌握蘇-57的飛行模式和機載武器使用。

視頻介紹中用了《打破物理規律》的字眼,雖然略顯浮誇,但視頻中的一些首度披露的畫面卻很有趣,其中最受關注的當屬蘇-57的側彈艙首度開火亮相;此外,蘇-57座艙頂部的神秘氣泡也引來不少討論。今天,北國防務就來說說視頻中的兩個細節。

小鼓包真是側彈艙?

視頻中可以勉強看出蘇-57發射的是一枚R-73家族格鬥空空導彈,那到底是不是從側彈艙發射的呢?視頻中導彈彈頭稍微往下、並且往前延伸,這些都是典型的內彈艙特徵,因此基本上可以確定是蘇-57側彈艙發射。

飛行中的俄製Su-57座艙出現神秘氣泡,問題原來出在這兒

飛行中的俄製Su-57座艙出現神秘氣泡,問題原來出在這兒

俄軍公開的畫面中導彈彈頭稍微往下、並且往前延伸,而蘇-57的外掛導彈顯然沒有這一特徵


蘇-57究竟有沒側彈艙此前一直是外界爭議的一個點,有不少人就認為蘇-57的側面鼓包太小不可能是放導彈的彈艙。不過,細想的話蘇-57擁有側彈艙並不難理解,側面鼓包雖小,但鼓包對應的地方卻是升力體機身最後的結構處,本來就不難做成彈艙。

而且蘇-57的彈艙設計蘇霍伊很早便已在專利內容中公開。首先,2009年的一項專利中提到,為做出對超音速巡航優化的截面積分佈,機身反而要做厚一點,這樣就多出了內部空間。另外,專利中也提到,側彈艙、主彈艙等艙室同時也用來提升機體的抗扭剛度。

飛行中的俄製Su-57座艙出現神秘氣泡,問題原來出在這兒


飛行中的俄製Su-57座艙出現神秘氣泡,問題原來出在這兒

俄RU2614871號專利中,直白的道出了蘇-57的側彈艙設計


而最直接闡述側彈艙設計的專利,是RU2614871號專利,裡面特別提到蘇-57這種鼓包型側彈艙的優點:像F-22那種直接做在機身內的側彈艙,在彈頭伸出時,視野受限,原則上只有半球狀視野,例如左側的短程彈只能管左半球,右側的只能管右半球。而蘇-57的鼓包式設計,稍微遠離機身本體,所以彈頭伸出後,在垂直方向有接近270度的視野,也就是左右側的導彈可以“管”到另一個半球。

飛行中的俄製Su-57座艙出現神秘氣泡,問題原來出在這兒

俄軍稱俄飛行員在最後階段訓練中掌握了超機動條件下使用空空武器的技能

座艙蓋為何有氣泡?

俄軍公開的視頻短片中可以看到座艙蓋上有氣泡,如果出廠的時候就有這麼大的氣泡,那顯然是不可能接受的。因此,這個氣泡應該是使用過程中出現的。而且這個氣泡應該是產生在隱身鍍層的結構中,而不是結構本體,所以它不致於影響結構安全。

飛行中的俄製Su-57座艙出現神秘氣泡,問題原來出在這兒

這個畫面顯示蘇-57座艙蓋上有氣泡,無論如何這都是出問題了


蘇-57的座艙蓋是在艙蓋結構本體上,反覆鍍上述納米級厚鍍的各種吸波物質。而技術難度就在於如何讓鍍上去的物質牢牢依附在艙蓋上。視頻中的“氣泡”可能是因為良品率問題以及長時間使用導致鍍層損壞,但由於鍍層不負擔結構應力,因此至少對結構安全是沒有影響的。

蘇-57早期艙蓋主體是硅酸鹽玻璃,但是硅酸鹽玻璃與隱身鍍層之間的粘附性一直有問題,製作有毒性而且良品率差。2019年5月,有報道提到蘇-57將有機玻璃換成聚碳酸酯材料,重量更輕、隱身效果更好、而且提升良品率。另一個要點是,以前用硅酸鹽玻璃時,由於鍍層黏附不易,所以鍍層必須鍍在座艙內面,而改用新材料後,鍍層可以鍍在外面直接暴露在大氣中,這樣隱身鍍層與隱形機身就會真正的融合,從而提升隱身性。

飛行中的俄製Su-57座艙出現神秘氣泡,問題原來出在這兒

蘇-57、蘇-35的座艙蓋都有考慮隱身的鍍層處理


直到2016年的報道都說蘇-57用的是硅酸鹽玻璃,而採用新材料的座艙是2019年才提到,這表示並不是每一架原型機都是用新材料的座艙蓋。如果被拍到氣泡的那架是採用舊款艙蓋,那相對還“正常”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